在学校里学习历史时,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戚家军成员都是农民吗?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
这句激励人心的话语出自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之口。它的意思是说,纵使一个小镇只有十户人家,也一定会有忠诚守信的人存在;那么,浙江这样一个广阔的地区,怎么可能没有勇敢英武之人呢!戚继光说这句话的时间是在嘉靖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559年。就在四年前,他作为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被总督胡宗宪荐举,调任到倭寇最为猖獗的浙江地区,担任参将一职。
戚继光到任后他带领着浙江的卫所军队,在岑港和台州多次与倭寇展开激战。尽管最终成功击退了倭寇,但戚继光却发现这些士兵们在临阵时不听指挥,毫无纪律可言。遇到倭寇之前,他们常常畏缩不前;而在战斗真正爆发后,面对凶残的倭寇,甚至还有很多士兵会丢下手中的兵器,临阵脱逃。
戚继光深感军队在纪律和战斗素养方面亟待改进。作为一位杰出的将领,他明白士兵的战斗素养与纪律是军队战斗能力的核心。因此,他开始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加强对士兵的教育和培训。
戚继光注重营造良好的军事环境,并且亲力亲为地参与到训练中。他以身作则,向士兵们展示了一个真正的将军应有的标准。他鼓励士兵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敌人,教导他们要保持冷静镇定,听从指挥,保持战斗的纪律和章法。
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和教导,戚继光的坚持终于见到了成效。他的士兵们变得更加勇敢、纪律严明,临阵不再惊慌失措,而是稳定坚定地执行每一项命令。在后来的战斗中,他们展现出了超强的战斗力和组织能力,有效地击溃了倭寇,并保护了浙江地区的安全。
戚继光的战斗经历和对士兵的培养,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典范。他所提出的“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的论断,无疑激励着每一个士兵,呼唤着每一位浙江人民,要培养出一支真正强大的军队,维护国家的安全与尊严。
戚继光的故事向世人证明了,勇敢和忠诚并不是与某个地方或者某个时代相关的,而是一种人类共同追求的品质。无论是一个小村庄还是一个大地区,只要有人拥有这些品质,就能够引领人民奋勇向前。戚继光的话语激励着我们,让我们热血沸腾地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肩负起责任,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谱写属于我们自己的壮丽篇章!
到任之后,戚继光指挥浙江的卫所军队,在岑港和台州与倭寇激战,虽然最后成功击退倭寇,但戚继光发现,这些士兵临阵不听号令,毫无章法,遇到倭寇往往未战先怯,战斗发生之后,面对凶残的倭寇,甚至很多士兵丢下兵器临阵脱逃。
所以在1559年,戚继光给总督胡宗宪写信,表示要亲自招募士兵,训练出一支纪律严明、敢打敢拼的铁血军队。最初,胡宗宪拒绝了戚继光募兵的想法,因为明朝立国之初,太祖皇帝根据唐朝的府兵制,设立了卫所制度,不允许武将私自募兵。
而且胡宗宪还嘲笑道:“整个浙江都被倭寇打怕了,要是招募新兵就能打胜仗,之前的将领也早就这么干了,也不会让倭寇如此猖獗。”胡宗宪的话,点燃了戚继光心中的斗志,更加坚定了他在浙江招募新兵的决心,所以才会说出了开篇的那句话。
在戚继光的一再坚持下,胡宗宪最终同意他招募新兵。经过考察,戚继光发现浙江义乌地区民风彪悍,百姓为争夺矿场经常发生大规模械斗,人人好勇斗狠,于是他在此地募集新兵3000多人,组建成了后来名震天下的“戚家军”。
为了对付倭寇,戚继光设计了著名的“鸳鸯阵”,以小组为单位,抗击单兵素质高的倭寇,从那以后,戚家军简直成了倭寇的克星,短短几年时间里,横扫东南各省的倭寇。南方平定之后,戚继光又被调任蓟州,抵御北方蒙古鞑靼部落,16年时间里,蒙古部落不敢越长城一步。
戚继光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之外,还依赖于上级的鼎力支持,比如嘉靖年间的胡宗宪,和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都是戚继光能够长期执掌兵权的靠山。不过这种情况在万历十年,即1582年发生了改变,这一年首辅张居正病逝,戚继光在朝廷失去了靠山,立刻就遭到了言官的弹劾,最后被调往广东担任总兵,三年之后,他再次被弹劾罢官,最后回乡抑郁而终。
戚继光死后,戚家军并没有传给他的儿子。根据史料记载,戚继光一共有5个儿子,除了早夭的次子,其他4子都没有继承父亲优秀的指挥才能,一生碌碌无为。长子戚祚国,世袭了祖上的职位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子戚昌国,父荫锦衣卫指挥、都督府都督同知;四子戚报国,父荫锦衣卫百户,赠骠骑将军;五子戚兴国,父荫锦衣卫指挥佥事,赠昭勇将军。
相比5个不成器的儿子,戚继光的侄子戚金却成长为一代名将。《明史》记载,戚金是戚继光二弟戚继明的儿子,常年跟随戚继光征战四方。戚继光死后,戚家军一部就由他领导。在天启元年的浑河之战中,戚金带领的3000戚家军和秦良玉带领的4000四川白杆兵,与努尔哈赤带领的数万八旗军血战数日,虽然全军覆没,但重创了八旗军,被清朝史学家评价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戚金也在战斗中力战而死,被朝廷追封为都督同知,谥‘武烈’,可谓名留青史。
除了戚金带领一部外,戚家军在其他将领的带领下,还参加了万历年间的多场大战,例如抗倭援朝,以戚家军为班底的浙兵就是主力,在攻克平壤的战斗中,戚家军老将吴惟忠率军首克牡丹峰,立下头等大功。
1567年,戚继光调任蓟州之时,并没有带当年的3000义乌兵,而是重新从浙江招募的新兵,所以从那时开始,戚家军就开始泛指浙兵,在后来的援朝抗倭和抗击后金的战争中,戚金和吴惟忠率领的就是浙兵,而非嫡系戚家军,因为真正的戚家军,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在本文中,我们已经详细阐述了有关戚家军成员都是农民吗?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历史相关事件充满了好奇心,并且想要深入了解更多内容,我们极力推荐你浏览我们的古宫历史网,我们会定期推出各种历史类文章,涵盖了不同领域。
在学校里学习历史时,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戚家军成员都是农民吗?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戚家军成员都是农民吗?“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详情>>
其实历史除了课本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小知识是鲜为人知,所以接下来小编就为广大喜爱历史的小伙伴们讲讲关于李景隆是小人还是草包?。李景隆是小人还是草包?李景隆: 英勇之名在建文帝与永乐帝之间的变故中蜚声中外。尽管有人将他戏称为“草包详情>>
历史内容除了大家在上学期间的历史书可以学到一些,但其实在历史的海洋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等待大家来挖掘,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为造福后人吗这一内容。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为造福后人吗蔡伦是中国古代一位闻名于世的科学家,他因为改进造纸术而倍受世人青睐详情>>
其实历史除了课本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小知识是鲜为人知,所以接下来小编就为广大喜爱历史的小伙伴们讲讲关于刘全是被谁杀死的?。刘全是被谁杀死的?刘全外号刘秃子,是清朝和珅的管家。嘉庆四年,刘全已经近七旬高龄。当和珅被推翻时,刘全与他详情>>
孙思邈究竟有几个身份?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也逐渐引起了广大粉丝的关注,众所周知该剧一经播出,就以其精彩的剧情,精良的制作,精心的演绎,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拿下了收视第一的宝座,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好剧!孙思邈究竟有几个身份?药王孙思邈——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是我国详情>>
在学校里学习历史时,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王安石的戏称拗相公是如何得来的?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王安石的戏称拗相公是如何得来的?自古以来官场详情>>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可能已经学过一些历史知识,但是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课本范围。历史中有无数精彩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发现。今天,我为大家搜集了关于严世蕃死的真的冤枉吗?的历史知识,赶快来看看吧。严世蕃死的真的冤枉吗?世宗的第三子裕王朱载坖被应立为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真实的梁怀吉是怎样的?这一内容。真实的梁怀吉是怎样的?北宋仁宗朝的梁怀吉是一位宦官,最初是内侍省的内侍,后来被调到后省服侍仁宗详情>>
英国历史上的两位著名君主,詹姆斯二世和威廉三世,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之间却有着一段传奇的皇室血脉。本文将带您了解这两位君主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在英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詹姆斯二世: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 詹姆斯二世(16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其实历史除了课本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小知识是鲜为人知,所以接下来小编就为广大喜爱历史的小伙伴们讲讲关于李景隆是小人还是草包?。李景隆是小人还是草包?李景隆: 英勇之名在建文帝与永乐帝之间的变故中蜚声中外。尽管有人将他戏称为“草包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湖北省与周边各省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湖北省与安徽省、湖北省与湖南省、湖北省与陕西省之间的区划变迁。今天,我们聊聊湖北省与河南省之间的区划调整。在明朝统治的前期,湖广省北部的16个县,曾经划入河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