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伏羲:人类监狱发展史的肇启者

来源: 2022-11-24 10:42:00 人气:
字号: 小号| 大号
【内容导读】监狱,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押、囚禁犯人、执行刑罚的场所。但监狱的产生究其于何时?谁是人类监狱的肇启者和创建者?有人认为:皋陶是创建者,伏羲是肇启者。皋陶造狱皋陶,究竟是何人?据传说皋陶又称作咎繇,是我国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偃姓,生于

伏羲:人类监狱发展史的肇启者伏羲:人类监狱发展史的肇启者

  监狱,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押、囚禁犯人、执行刑罚的场所。但监狱的产生究其于何时?谁是人类监狱的肇启者和创建者?有人认为:皋陶是创建者,伏羲是肇启者。

  皋陶造狱

  皋陶,究竟是何人?据传说皋陶又称作咎繇,是我国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偃姓,生于山西洪洞县。《春秋–元命里》载:“尧得皋陶,聘为大理,舜时为士师。”相传曾被尧聘任为掌握刑法的官,后被禹选为继承人,并协助禹处理领导事务。皋陶在禹之先死了,而未能继位。但皋陶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不是他协助禹处理领导事务的政绩,而是皋陶造监。《尚书大传》皋陶,“士理官也”,《管子–法法》皋陶为李,理官为法官,“李”为“理”,理,治狱之官也。狱,又为皋陶所造。由于皋陶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由氏族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对生产工具的改进,发生了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标志着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随着社会大分裂,私有制也就产生,同时也相应地有了犯罪,有了犯罪就有了刑罚,犯罪与刑罚的产生也正是标志着氏族社会已开始向阶级社会的转变,有了主人与奴隶。《书经–皋陶》:“皋陶有言:‘天秩有理,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唐虞时代已经有了“刑制”,同时也设置了象皋陶这样执行刑罚的“狱官”,而且皋陶提出:“理出于天”。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如有违犯,还要以刑纠之,礼与刑相互为用。进入阶级社会后,“刑”作为一种强制的暴力,起到对犯罪者惩罚的目的。于是,“皋陶造狱”运用而产生。西汉时史游所编著的《急就章》中有“狱,皋陶所造”的记载。《左传–昭公六年》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所谓“禹刑”,实际上是皋陶制定的法律总称,包括监狱。《尚书–甘誓》载:“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这就是说对于不服从王命的人,要处以“孥戮”的刑法,即罚为奴隶,拘禁于“画地为牢”的活动范围里,用作祭祀的牺牲品。当然夏朝的“禹刑”、“孥戮”的刑法是体现奴隶社会统治者意志的法规。“皋陶”造狱开始是取赖于“画地为牢”的自然物的状态,随着奴隶的逃跑和反抗便公开实行报复主义和威吓主义的政策,除“孥戮”的杀死一些“重犯”外,还进行筑“圜土”拘禁,强制服劳役,使罪囚在圜土中“昼则役作,夜时拘之。”《释名–释宫室》“狱又谓之圜土,筑其表墙,其形圆世”,意思是皋陶所建造的监狱其狱墙形状象圜,故称为圜土,实际是一种圆形的土牢。《周礼–秋官–司圜》:“圜,谓之土也,圜土,谓狱城也”,可之圜土是集中关押罪犯的狱城。用土筑围墙,其形圜,故名圜土。《初学记狱》“为狱圆者象斗运合”。斗:为斗星,西周时期“圜土”初步形成了一套管理办法。《周礼–秋官–大司寇》:“以圜土聚教罢(Pi)民,凡害人者,  之圜土而施职事焉”,郑司农注云:“圜土,谓狱城也,聚罢民其中,困苦以教之为善也”。所谓“施职事”,也就是在监狱中强制劳役以对人犯“困苦以教之”。郑康成注:“聚教罢民,其中困苦教为善也”。因此,圜土,也可以说我国监狱史上利用囚禁人犯的方法,是一种措施。通过“圜土”管理“困苦教之”,即对人犯免死为生,通过强制服劳役进行惩罚,这在当时是一大改革进步。中国古代的所谓的“罢民”,按统治阶级的说法是“浮浪者”,有人认为是反抗的奴隶,亦多加防范,使聚之于“圜土”,象圈养动物一样使之“知耻自新”。《系辞》中的“圉”字,据清代文学家段玉裁考证“圉从¨  ,  为罪人,¨为拘之”。“圉”字形状象一个人双手戴着梏被囚禁在双围墙或方形地牢中,以防其逃逸,圉和狱声近,圉圄相通。甲骨文中有“  ”、“  ”象形字,即圉字。因此,西周的监狱称为“囹圄”。

  伏羲充疱“圈牲”

  皋陶,这位造狱的先驱者则被尊为狱神,被监狱确立为庇护一方的神灵。但“皋陶造狱”的启发还是来源于伏羲的“豢养动物”所致。《哀盐船文》曰:“圜着如圈”,汉代文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曰:“牢者,闲养牛马圈也”。“闲”在这里是栅栏的意思。

  “在原始社会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爬行动物到直立动物,,从采集到狩猎,从狩猎到农耕,也经历了漫长时间,其间石器的发明,弓箭的创造,取火技术的发现,无不是里程碑式的重大变革。”尤其是从狩猎到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一个质的飞跃。“养牺牲充疱厨”、“钻木取火”、“教民熟食”,获得发现和使用提高了人类健康水平,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餐饮历史。捕回来的猎物,除充厨房外,剩余的进行“圈养”,圈养的目的是“炮牺”新鲜,而不像以前那样,捕回来的就牺牲,吃不完的坏掉,造成浪费,有了圈养才可随时宰杀,随时新鲜,圈养还有目的再进行严格“驯化”,“鞭之以教,教之以听,听之以顺,顺之以用,用之以善”。“善”是改善生活之事,将一些动物而最终成为“伏牛乘马”的家畜家禽。《太平御贤》“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民以猎也”。以狩为猎,以猎为圈,以圈为训,“圈”为“圜”,从简单的篱笆,到筑土为墙,由游牧生活到固定生活,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开端。再比如:“龙”是一种大蛇,伏羲将大蛇为一种图腾,团族兼并了形形色色的图腾家族,大蛇才有了马的头、羊的角、鸡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才成为“龙”,“龙”是各种动物的复合体,将动物为图腾,说明人类对动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感情,这个认识和感情是经过很长时间与动物具体接触才形成的。圈养动物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六畜传》中的猪、马、牛、羊、鸡、狗等动物是伏羲教人们将野生的经“圈养”而成为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畜。

  天水秦州西关的伏羲庙,每年正月十六民间祭祀伏羲有一种风俗叫“领生”,就是在伏羲大殿前的石阶下倒一堆土,将准备宰杀祭祀的猪羊等牺牲品赶到阶下土堆让去“喙土”(用嘴去拱土,天水土语)。如果不“喙土”认为伏羲爷不接受“领生”,便要更换再让去“喙”,这种乡俗至今沿用。有人认为,伏羲是庖牺氏,伏羲降伏一切动物,让他服服帖帖为人类贡献和服务,“领生”实际是民间认为伏羲在降伏动物的证明,这当然是民间的一种迷信色彩。《礼记–月令》云:伏羲“执伏牺牲”,牺,指飞禽走兽动物的总称,郑玄云:“鸟兽全具曰牺”,羲为牺的通用,伏为“服”。《尸子》曰:“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民以猎。”《路史–后记》说伏羲氏“豢育牺牲,伏牛乘马”、“豢育”为“圈养驯化”为相用。《帝王世纪》:“取牺牲以冲庖厨,以食天下,故曰庖牺氏,是为牺皇。”《说文》:“厨也”。据此伏羲氏捕获野兽驯服饲养。表明驯养烹饪熟食,人类已达文明。《帝王世纪》还曰:“伏羲凤姓,蛇身人首,常居此台伏牛乘马,故曰伏牛台”。“服牛乘马”实际不单指牛与马,而是代表各种动物的“圈养”驯服。伏羲氏处的那个时代还处于狩猎时期,因此经常与动物为伴,不仅制服牛,还要乘马,这里的乘马是将马降伏后乘坐的意思,说明伏羲教人狩猎的目的,不仅是充庖厨,还要农耕,教人耕作发展农业,正是这个“伏牛乘马”的圈养驯服给“皋陶造狱”打下了一个基础。

  狴犴与“独角兽”

  “皋陶造狱”有这样一个传说:皋陶刚上任后,看到大批的奴隶和罪犯被杀或处以酷刑,皋陶很苦恼,认为人的生命只一次,杀死便没了悔改的机会。一天皋陶巡查各地,看到村庄里人正宰杀猪羊,没被宰杀的正圈养着,有的还在强硬的鞭打教训,立即引发奇想,动物能圈养驯化,人为何不能囚禁,于是“以羁代酷”的“圜土”运用而生了,这就是“牢”。皋陶还看到有两犬被圈养驯化的服服帖帖,为主人坚守门户,于是又产生了“  ”。后演变为“狱”,“狱”必须要有专门从事坚守牢门的“施职事”者。《说文》“狱”,��也(坚刚相守之意),从犬犬之言,二犬所以守也。“狱之言��也,取其坚牢也,字从二犬,所以守备也”,二犬者,明守卫之意,从言,言者讼也。这表明不仅要有从事行业的人,还要对狱舍的构造要坚牢。古代的牢狱也称狴犴(岸),《说文》作狴,牢也,“以拘罪人也”。《说文》:“犴,胡地野狗也”。《荀子–宥坐篇》注:“犴,胡地野犬,亦善守,故狱谓之犴也”。狴犴,传说中的一种野兽名,后被捕捉圈养驯化为“  ”兽,似山牛,一角,也称“独角兽”,“  ”专门用来触不直者去之,“去”从去,“去”字加“水”旁具有平准的属性,而成为“法”,以“法平如水”。古人断案时,总是号令能评断是非曲直的“独角兽”去触那为非作歹、为罪一方的人。“古者决讼,令触不直”。其实这是人们想象中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杨慎《升庵全集》曰:“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古时,为显示牢狱的威力,常在狱门上绘狴犴,故狴犴又作为牢狱的代称,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牢狱象征恐怖和重于警备的特点,总起来说古代所谓的牢狱,乃是取意于伏羲采取的对兽类的拘系和兽类的威吓,“圈驯”方法对牢狱的创建起了极大的启示作用。
伏羲、皋陶曾奉为“狱神”
  监狱,这一特定的社会产物其源远流长,古代的监狱,作为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和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置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所有制的改变而改变。我国监狱的起源上溯到唐尧时代,也就是夏朝的前期,夏朝之后,逐渐发展和加强。但监狱的肇启者应为伏羲时期,如果没有伏羲时期那种从野蛮走向文明,从狩猎走向“圈养”的“庖牺”过程,那种只“孥戮”而不筑“圜土”的历史又要延续多久。从世界资料来看最古之见的古希腊、古罗马、埃及及印度等国家或者在英国的法典中都可看到:当时都采纳、吸收、参照了我国拘禁人犯的“圜土”做法,普及了全球化的“监狱”发明创造。中国监狱溯源为“圜土之制”,而“圜土之制”又溯源到伏羲时代,历经神农、黄帝、尧、舜、禹直至夏代前期持续了几千年之久的演变,由氏族社会转变为奴隶社会后期,监狱的产生实际是私有制产生,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因此,在中国古代人们造“神”的传统观念中,监狱崇拜的偶像,或对神供祀的行规对象中伏羲、皋陶成为奉祀的“狱神”。当然,据笔者所了解,古代南方的监狱也有供关公的,北方有的供包拯的,但大部分供的是伏羲、皋陶,尤其皋陶甚多。据《天津监狱史》有关章节记载狱神庙的“狱神”为皋陶,庙宇占地20多平方米,古代建筑,除主殿外还有几间配房,笔者出差时了解南京老虎桥监狱供奉的狱神“既有伏羲,又有皋陶”。据传说伏羲在这里曾训服过老虎、圈养过老虎,使这一带老虎不危害一方。从古至今不管哪个朝代,监狱虽更换其名,但老百姓还是管他叫“老虎桥监狱”,非常有名。笔者曾编纂《天水监狱志》,据一些服过刑的老人口碑,天水监狱在民国时期还保留着“狱神”庙,解放后神像被毁,据老看守任晓根讲:解放大军接管了原国民党监狱时,监狱“狱神”有两尊,监大门有一小庙,刚入监门又有一神龛,小庙塑神不过1.3米,身披树叶,右手托八卦图,左手牵一头有棱角的牛,牛眼怒目圆睁,神像光脚板踩住跪卧的一只犬,看样子很顺从的听从主人嘱咐。入监门内一神龛的小塑像,高不过2尺,但仪态庄重,凝神立目,给人以威严感。据一些犯人给他讲,从清朝到民国,进出监狱的囚犯或狱吏、狱卒履职均要跪拜。尤其犯人入监时,先要烧香叩头,祈求保佑,平安渡过刑期。因接管上任的典狱长下令,要求留守天水接管监狱的解放军战士毁掉神像,大家觉得我们共产党不信神鬼,很快就被搬掉了,后来监狱大门前那座小庙被当作犯人的接见室用。
  据笔者猜测,监大门前小庙的狱神可能是伏羲,那牵的一只公牛可能就是人们想象中的“獬豸”,即“独角兽”,那只犬可能有了坚刚履行职责之意。监内神龛供奉的可能就是“皋陶”之“神”。民国时期的天水监狱的“狱神”为何塑伏羲,可能与传说中的伏羲诞生地有关。人们有亲近感,更为伏羲有肇启创造监狱之说。
  我国漫长的原始氏族社会以及由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氏族公有制。在这种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氏族社会内部、社会的各个成员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贫富不均,也没有什么犯罪,一切按照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传统习惯行事。因此,在氏族社会中“没有军队,没有监狱,没有诉讼,而一切都是有条理的,一切争端和纠纷都由当事人的全体即氏族或部落来解决,或由各个氏族相互解决。”(《马克思恩科斯全集》第21卷11页)但在伏羲时期的氏族社会下,还没有想到建造监狱的意图,只不过将庖厨之下的动物“圈养”的结果,而在氏族社会过渡奴隶社会的阶段中,皋陶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利用、采纳、吸收、参照了伏羲“圈养”的方法而设计了造狱方案,“囹圄囚拘”的监狱从此诞生了,伏羲的辉煌创造,有几千年来无数先辈对于伏羲文化多方面的传承,才有历史发展演变的今天。所以,伏羲是人类监狱似的肇启者而不为过分。

  • 大禹复仇史

    大禹像 大禹治水图 远古的大禹以防汛总指挥的身份得到舜帝禅让,继任华夏民族的CEO。记得对大禹治水的评价,常有一句“三过家门而不入”。但细翻《史记》才发现那是误读,原文是“过家门不敢入”。因为“不敢”二字,这就耐人寻详情>>

    2022-11-24
  • 炎帝与炎帝传说的南迁

    古籍中言及炎帝的材料很多,我以为最有价值的当首推《国语·晋语》。该篇文字说:“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 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少典与有娇氏应为互通婚 姻的两个氏族,“生”详情>>

    2022-11-24
  • 《金瓶梅》被封神的真相

    且说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在阳谷县卖了多年炊饼的武大,突发恶疾,死了。这可急坏了三个人:武松、潘金莲和西门庆。一听说哥哥出事,“打虎英雄”武松随即丢下手中所有公务,回家料理后事。而武大的妻子,貌美如花的潘金莲,着急的却不是详情>>

    2022-11-24
  • 一块盐田如何让黄帝获得“中华始祖”的崇高地位

    冬日,河东盐池一片近200亩的水域中,出现了美丽的“硝凇”奇观。白色针状结晶的芒硝晶体从水中析出,凝结在一起形成一簇簇晶莹剔透的“玉树琼枝”。河东盐池:引发了黄帝与蚩尤、炎帝之战中国的盐湖中最著名和历史最悠久的当数河东盐池。关于河东盐池详情>>

    2022-11-24
  • 炎黄尧舜时期的战争:早期国家形成的机制之一

    尧帝 舜帝 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机制,我曾提出宗教祭祀与战争起过重要作用[1]。越来越多考古遗址中的宗教遗迹的发现,一再证明早期国家的统治和支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宗教的形式进行的。对此,笔者准备另外撰文加以深论详情>>

    2022-11-24
  • 人神之爱:王母娘娘与周穆王的风流情事

    西王母画像 《瑶池》唐·李商隐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绝,是一首以神话传说为背景写成的诗。诗里写到了两个很不一般的人物,一个是西王母,也就是中国老百姓熟知的王母娘详情>>

    2022-11-24
  • 炎帝传说与上党地理及民俗

    炎帝是湖南人吗 现在,各地都在打文化牌,都想通过文化宣传加大旅游的文化含量,提高文化品位,于是被冷落了千百年的炎帝神农氏的籍贯问题,突然变成了南北争夺的热点。湖南方面说:炎帝是我们这儿人,这儿有炎帝陵,有神农洞,还有神农出生详情>>

    2022-11-24
  • 西王母是华夏民族之母吗?

    西王母 莫高窟第249窟窟顶南披 洪荒、荆棘、坎坷。 苦难、挣扎、跋涉。 这一连串华夏民族诞生之初的记忆,似乎依旧讲述着那个久远年代的沧桑。西王母的出现,无疑是一种温暖。 沧桑中,华夏民族巍详情>>

    2022-11-24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