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局势稍缓,慈禧终于在1902年初,携大量金银财宝、古玩字画,心满意足地回到了北京,街上行人以为是御驾亲征大获全胜,带着战利品回朝了。风气既开,此后各地争相进京孝敬太后,竟然成了常态。
清朝立国之初定下了一条死规矩:皇室不得收受臣属财物。明王朝的覆辙历历在目,所以在清前期,皇室上下无人敢逾矩,风气焕然一新。时过境迁,清中期之后,这项制度的约束力开始打折扣,但只是拐弯抹角偷偷做,一旦败露就要掉脑袋。晚清纲纪废弛,或明或暗向宫里送东西的多了起来。国家正走下坡路,皇帝急需用干部,所以往往睁只眼闭只眼,但遇到参劾,还得处理人。把清初制度一脚踢开,不但公开收礼、甚至还鼓励送礼的,正是慈禧老佛爷。
慈禧
1900年8月15日凌晨,为躲避打进北京的八国联军,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70多天的长途跋涉,经历十分悲惨,经常饿肚子,晚上找不到躺的地方,就枯坐着等天亮,还时刻担心追兵到。好不容易到了西安,各地一些达官显贵带着各色礼品陆续前来慰问,从食品到珠宝无所不包。也许是出于对一路艰辛的补偿心理,慈禧见到大家带着东西来,竟十分开心,高高兴兴照单全收。这还不算,对于送礼送得到位、送得新奇、送得可心的,立马发文提拔。西安有个女富豪送了两扇楠木门板来,慈禧十分喜欢,既然没有女干部编制,干脆认了干女儿。这下大家看明白了,谁埋头拉车谁是傻瓜,赶紧筹款办货吧。于是,就在八国联军肆虐国都、涂炭百姓之时,往西安送礼蔚然成风,慈禧住处天天人来车往、热热闹闹,俨然一个大集市。
第二年,辛丑条约签订,局势稍缓,慈禧终于1903年初,携大量金银财宝古玩字画,心满意足地回到了北京,街上行人以为太后御驾亲征大获全胜,带着战利品回朝了。风气既开,此后各地不时进京孝敬太后,竟然成了规矩。
忽然有一天,慈禧召集荣庆和瞿鸿禨两位重要干部开会。她说,我和皇帝西巡期间,生死难卜,很多省领导带着吃的喝的慰问我们。我深知有祖制在,但是当时情况特殊,连吃饭都成问题,再加上人家那么辛苦跑过来,也不忍心推辞。现在形势严峻,我们唯有励精图治,才有中兴的希望。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不能再开这个口子了,以后各省进京不要再带东西了,有违反的,要批评,要制止。今天找你们两个来,就是想听听意见,你们看这样子好不好?
荣庆一听特别高兴,马上跪下磕头说,这个决定太好了……
还没等他说完,瞿鸿禨拽了他一把,接上了话茬:这个决定太好了,对各地干部是个教育和关怀,大家一定会更加努力工作,上下同心,再创辉煌。接着话锋一转,十分诚恳地说道:
“其实,各地带来的都是些土特产,根本不值几个钱,这点小事您还挂念着!按照古代制度,疆臣进京是必须带重礼的。现在下面常常过来,一是突发事件多,不请示报告会误大事;二是对您感情深厚;三呢,这也是中央权威的体现。至于土特产倒在其次,东西不多,是人家一片心意,老百姓走亲戚还带只老母鸡呢。现在咱们国家大事急事特别多,我看那点小事不如先放放,等局势稳定了再商量也不晚。”
慈禧太后听了瞿鸿禨的意见后,浅浅一笑,没吭声。于是散会。
刚出门,荣庆就埋怨瞿鸿禨:刚才太后的提议多好啊,你应该大力支持才对,怎么能唱反调呢?
瞿鸿禨微笑着拍了拍荣庆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开导他:“老弟呀,你还年轻呀,你刚到中央工作时间不长,还得慢慢学。在领导面前,咱一句话说错,前途可就没了。老话说‘在什么山唱什么歌’,你记住这个,准保福禄无边。”
荣庆果然官运亨通,先后当过刑部、户部、礼部一把手,还进过军机处,可见瞿鸿禨的现场教学效果相当不错。但好景不长,不久慈禧病亡,又3年,辛亥革命爆发。
贪婪的慈禧带了个坏头,老于世故的瞿鸿禨推了次顺风车,大清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段史实勾勒出晚期封建官场的一般规律。腐败导致亡国的道理,有谁比开国之君更明白呢?他们认真总结前朝教训,通过建章立制和严刑峻法,试图让江山永固,可谓用心良苦。事情就怕开头,当家的一旦自坏规矩,跑腿的正好有了机会,乐得跟着揩油,上梁不正,底梁倒得特别快。瞿鸿禨这些官油子,当然知道上梁歪到了什么程度,何不有样学样,上下同腐,各得其所,直至上下同归于尽,至于当年鲜血换来的江山,谁也没工夫心疼!可见,权力天生具有蹂躏制度的欲望,责任感很容易被趋利的人性侵蚀,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如何有效约束人性,如何保证制度的权威性和长期性,也许是历朝有志君主最头疼的事。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局势稍缓,慈禧终于在1902年初,携大量金银财宝、古玩字画,心满意足地回到了北京,街上行人以为是御驾亲征大获全胜,带着战利品回朝了。风气既开,此后各地争相进京孝敬太后,竟然成了常态。清朝立国之初定下了一条死规矩:皇室不得收受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