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明朝的倭寇,随着这些年相关历史书籍的普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认识:早期倭寇是冒充朝贡使者来到中国,滞留在沿海抢劫的日本人,后来又有不少本地的海贼加入,明火执仗、杀人越货,在嘉靖年间“登峰造极”,而后在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民族英雄的合力痛击之下,灰飞烟灭。上述这些认识,都没有错,但是历史的洪流都是由无数细小的浪花组成,而这些浪花往往最别致、最传奇、最动人心魄,这一期的“叙诡笔记”,我们就从明朝的笔记中,发掘一些“抗倭战争的细节”。
惨不忍睹的“日本国情”
《涌幢小品》是明朝著名的史料笔记,一共三十二卷,撰写者是天启三年曾当到内阁首辅的政治家、文学家朱国桢。《涌幢小品》是朱国桢闲居在家时写成的,他家有个六角的木亭,形像石幢,构造如穹庐,可以随意迁换地方,好似从地下涌出,本书就是在这亭子里写成的,因此得名。《涌幢小品》是研究明朝政治、经济、文化史的重要资料,其中第三十卷,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抗倭战争的过程,而在战争爆发的原因上,朱国桢对“日本国情”进行了一番分析。
提起明朝的倭寇,随着这些年相关历史书籍的普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认识:早期倭寇是冒充朝贡使者来到中国,滞留在沿海抢劫的日本人,后来又有不少本地的海贼加入,明火执仗、杀人越货,在嘉靖年间“登峰造极”,而后在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民族英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