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家竺可桢有一种观点:在公元1900年以前,中国气候史上出现过四个“温暖期”,比如在隋唐到北宋初年,古人享受的夏季桑拿,一点不比我们少。

北部代表

北京

据史料记载,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北京史上最热夏天诞生了。山西《浮山县志》里说:“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

这一年,保守估计,北京近郊和城内有11400人死于炎热。专家研究换算,1743年7月20至25日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40℃。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这一项“京”尼斯高温纪录,至今还未被打破!

乾隆皇帝也是热到不行,大笔一挥写下《热》诗一首: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展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

中西部代表

西安

唐朝时期,当时的长安、洛阳的气候,类似现在的江南,夏季可是炎热异常。

诗人杜甫从洛阳(一说长安)回到华州后,面对关中大旱,白日作诗一首叹息:“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夜晚作诗一首再道:“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不日又说:“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诗中的七月相对应的是农历初秋,可即便如此,依然热得连饭都吃不下。

李白抗暑就显得淡定多了,他在《夏日山中》写道: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当然皇族的日子也不好过。最难熬的当属以丰满着称的杨贵妃。在嘴里含玉一块以解体热,穿轻绡做成的衣服,已经极薄极风凉了,还让侍女们不停摇扇,纵使如此,依旧难解暑热。

史料记载:在一个酷热的夏日,拾遗陈知节给唐玄宗李隆基上疏,给引到了凉殿,陈知节看到,皇帝“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这是用水能驱动的“风扇”,皇帝赐陈知节坐下,坐的是石凳,顿时屁股一凉,暑热全褪。

唐朝诗人王毂在《苦热行》中写道: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老铁,清蒸红烧水煮油烹,你想选哪一个呀?

古代夏天有多热?杨贵妃嘴里含玉、身穿薄衣依然喊热

古代夏天有多热

南部代表

南京

相传宋代着名的金石学家赵明诚,受朝廷任命出守湖州,任职前赴都城建康(南京古称)报备。怎奈一路奔波忍受高温蒸晒,文人本就体弱,加上暑气肆虐,这一热就热倒了赵明诚。又因为病情严重终回天乏术,他最终病逝建康,留妻子李清照孑然一身,独留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千古绝叹。

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南方大面积遭受热灾和旱灾,灾情分外严重。《宋史·五行志二》如此记载: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旱热程度甚至达到: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一杯水的卖价,可比现在的矿泉水贵多了!市民大呼买不起!

早在周代就出现可储存冰块的冰窖。古人在冬季采冰储冰,待来年盛夏,从冰窖中取出冰块,摆放在室内降温纳凉。史料记载,宋徽宗某次忍不住吃了一块冰,那冰自然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结果,宋徽宗拉肚子了。

西部代表

吐鲁番

众所周知,吐鲁番是我国最热的地方,被称为中国“热极”。正式气象台站记录,吐鲁番夏季气温一度高达47.8摄氏度;气象非正式临时测点观测记录,为49.7摄氏度。

史书上记载,火焰山确曾为一片火海,《王延德使高昌记》中写道:北庭北山(即火焰山),山中常有烟气涌起,而无云雾。至夕火焰如炬火,照见禽鼠皆赤。可想此地该是何等热啊!

《西游记》这样描述:“西方去不得。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却又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

岑参在第一次经过火焰山时,曾作诗一首《经火山》: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然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

今人有福,能够享受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一间小小空调房,虽然解决了汗流浃背的苦恼。但我们身处快节奏的生活中,焦灼、浮躁、困扰……

往往容易使自己失却本心。空调能解体热,却难解心热。

我心有冰雪,不受暑气侵。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心静自然凉吗?也许对夏天的吐槽,也是一种文化的另类传承。不历尘埃三伏热,孰知风露九秋凉?

气象学家竺可桢有一种观点:在公元1900年以前,中国气候史上出现过四个“温暖期”,比如在隋唐到北宋初年,古人享受的夏季桑拿,一点不比我们少。北部代表北京据史料记载,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北京史上最热夏天诞生了。山西《浮山县志》里说:“夏五月大热,

/

古代夏天有多热?杨贵妃嘴里含玉、身穿薄衣依然喊热

2023-05-11 11: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