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融与“开元盛世”之间的关系——从唐玄宗的“括户”谈起

宇文融与“开元盛世”之间的关系——从唐玄宗的“括户”谈起

()
中文名:
宇文融与“开元盛世”之间的关系——从唐玄宗的“括户”谈起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一、宇文融与括户运动 1、括户 至于括户的对象,似有一个发展过程,起初仅针对天下逃户,这从宇文融兼领“搜括逃户使”可知;后来,括户发展到“天下户’,,宇文融进而兼领“括天下田户使”,而且这次括户并非局限于“逃户”,也涉及许多在籍户口,如僧

唐朝名人推荐

一、宇文融与括户运动

1、括户

至于括户的对象,似有一个发展过程,起初仅针对天下逃户,这从宇文融兼领“搜括逃户使”可知;后来,括户发展到“天下户’,,宇文融进而兼领“括天下田户使”,而且这次括户并非局限于“逃户”,也涉及许多在籍户口,如僧尼。武周以来,佛教势力日益壮大,“度人不休,免租庸者数十万”。

许多人千方百计地挂名僧籍,以逃脱赋役。开元二年,在宰相姚崇建议下,曾对天下僧尼“精加锉择”,勒令伪滥者3万余人还俗。不过,这次检括主要针对“伪滥者”,没有触动合法的在籍僧尼。

玄宗即位后,鉴于佛教势力过大,多年不度僧尼—“不度人来,向二十徐载”,以“预塞其源”二由于各种原因,每年都有一批僧尼被淘汰,或死亡,或还俗,脱离僧籍,这种长期不度僧尼的政策对佛教势力是一种很大的抑制,一直坚持到开元二十六年。

由于户口逃亡,一些地方(譬如西州)“丁口虚挂”现象相当严重,但许多地方官担心一旦削除这些户口,导致户口数字下降,影响自己的政绩和考课,乃至仕途,迟迟不肯采取措施,致使这一问题越发严重。为了重新整顿全国户籍,唐廷于开元十年“拾口月”二十一日下较削除“年死虚挂籍帐”,将已经死亡的户口从户籍上除名,其田宅“并退还官”。

至于此救是否提及削除逃亡、没落者,尚不清楚,冻国栋则推测:开元十年以后,“丁口虚挂”的现象可能一度缓和,但这种缓和也是暂时的,至开元末、天宝年间又故态复萌。在这一阶段,在宇文融主持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检括户口,以整顿籍帐松弛的倾向,取得一定成效。

2、整顿赋役

当时,许多逃户流亡他乡,成为“客户”,其中一部分客户经济条件比较好,“自帖买得田地”。对这些自己占有田土的客户,宇文融提出实行区别对待—“给复五年”;对那些没有田土的客户,则翔免六年。在优惠期限即将届满时,宇文融又提议制订“宽乡有腾田州作法”,准许那些没有田土的客户迁至宽乡,授给一定的田土,作为“私田”,尽快恢复生产。

作为与租庸调截然不同的两种税收,地税和户税在征收时不分课与不课,不分主、客,一律“以资产为宗”,比较公平、合理。当然,这种以资产为宗的原则的确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随着括户运动的深入,唐廷着重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推广募兵制,以解决军队的兵员问题。

原来,在府兵制下,府兵自成丁从军,到六十岁才放免,兵役负担沉重,“其家又不免杂摇,浸以贫弱,逃亡略尽,百姓苦之”。

二、唐政府的应对之策

1、户口增减与官吏考核

把户口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宫吏的重要标准。地方官主管一地之民政与财政等,他们贤或昏、廉或贪,与一地百姓之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百姓流亡,多属地方官失职所造成的,如中宗诏曰“贪官傲吏,屡黔于爱书。失职流亡,几沦于版籍”;睿宗时“诸州百姓,多有逃亡。

良由州县长官,抚字失所。或住居侧进,虑作逃在他州”因此,唐初以来政府在考核地方官吏时,往往会把百姓户口的增减作为一项重要标准。代宗以后,户口损耗过大,对于招辑流亡成绩突出者“当别加超奖”。特别是两税法实行以后,“刺史以户口增减为殿最”,更加强调以招辑流亡作为检验地方政绩的重要标准。

有唐一代,虽说是以农为本,安土重迁,四民恒业,严禁人口自由流动,但是当时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人口流动空间。主要方式有两种,政府组织的人口迁徙及百姓自发迁徙。在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十分单薄、脆弱,灾荒对于广大小农而言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在这种打击之下,许多人被迫流亡,在籍的农民要继续维持简单再生产也有很大的困难,国家的赋税收入必然会锐减。此时,若国家于此时救荒不力的话,往往会会造成社会秩序的动荡。有鉴于此,历代都将救荒作为维持传统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唐政府也不例外。

2、逃户问题与社会土地制度的变化

唐代中后期,土地兼并,小自耕农大量破产逃亡,大土地所有发展。同时,农民大量沦为佃农,租佃关系发展迅速。在这一过程中,均田制度逐步瓦解,而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迅速,土地私有化程度逐步加深。虽然唐前期的均田制,法律禁止土地买卖,但是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以出售口分田,如家贫及狭乡徙宽等,这样就给土地买卖提供了合法根据。

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不仅意味着农民的小块土地逐渐被兼并,而且还意味着更多的逃亡农民将成为地主田园上的劳动人手,成为佣工和佃农。唐代中后期,政府鼓励无地、少地农民请射逃户田产,也反映出了土地私有化程度日益加深。虽然唐后期存在的请射逃田也有国家授田的性质,但是此时的射田农民与与均田农民存在着差别:

均田制下的农民实际上就是封建国家的依附民,均田户的口份田身死后要归还国家,以表明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形式上属于国家;而射田,国家在授田的同时也国家逐步在让渡其土地所有权,国家所掌握的小部分无主荒地的私有化程度大大加深。

三、逃户问题评价

1、反抗斗争相一致

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在爆发起义条件不成熟的条件下,农民往往采用逃避赋税摇役的方式来反抗。有唐一代,赋税逐步加重,人民的反抗越来越激烈,阶级矛盾逐步加深。为反抗地方摊逃而逃。破产的农民四处逃亡,政府就将沉重的赋役日益转嫁到尚保有土地的中小田主身上,也导致他们的破产。

无论是租庸调时期还是两税法时期,赋税的“摊逃”都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唐代中后期以后,由于战乱、土地兼并等原因,人口大量流散。特别是两税法改革后,虽然各州道具有的田亩数额变动很大,但是仍然按旧额摊派赋税,是非常不合理的。但是地方官员出于自身考绩着想,在赋税额已定的情况下往往把逃户的赋税分摊到了未逃户的身上。

逃户或聚众自保或小股暴动,举起了反抗的大旗,他们的反抗斗争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可以说,“逃户是农民起义的群众基础”,他们是反抗封建专制统治的主力军。

2、农民破产逃亡

唐前期,在传统的重农思想的作用下,政府为了稳定小农,最大限度地控制小农,采取了轻税之法、抑制兼并、括户等措施。这些措施的施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籍户口有所增加,最显著的是宇文融括得客户80余万。但是,政府的应对措施,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并不能彻底解决逃户问题。

因为,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不可遏制,加上国家对劳动人民的超经济剥削等其他外在因素的综合作用,农民逃亡的情形持续不断。劳动者与土地相互分离对于生产的发展是非常不利,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生产的社会形态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都总是生产的因素。但在彼此互相分离的状态中,它们之中任何一个也不过在可能性上是生产的因素。

不管要生产什么,它们都总是必须结合在起来”。特别是安史乱后,人间凋残,百姓死于兵荒中的人很多,但是流亡道路、背井离乡者不计其数,全国人口由开元年间的5200万户锐减至1600余万。

中晚唐时,随着战乱、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及摊逃的普遍化等,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在籍户口锐减,“哀号于道路,逃窜于山泽,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农民破产逃亡的情形越来越严重。

结语:

在小农经济占主体的传统农业社会,风调雨顺、安居乐业乃广大农民基本的生存需要,广大农民有很强的“恋土情节”。战乱、沉重的赋税摇役、土地兼并、自然灾害等都会引发的人民大量逃亡。逃户问题,其实质就是国家与自耕农的关系问题,封建国家与劳动者之间是既矛盾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

《旧唐书》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