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修建新都大兴城、隋炀帝经营东都洛阳,都是隋朝皇室致力于制衡关陇集团的措施。然而隋炀帝用关东势力反制关陇集团的办法,造成了严重的政权撕裂,最终身死国灭。大司马刚从洛阳游玩归来,对其兴衰深有感触,今日推荐纪兄此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味天下
李隆基
武三思
杜如晦
762年5月3日 唐玄宗李隆基逝世
崔湜:三次拜相给皇帝戴绿帽子 献妻女给太子
唐太宗第十子李慎简介,李慎怎么死的?
隋唐、薛葵、说岳、明英烈等书中的四猛八大锤,谁最厉害?
隋唐福将程咬金的传奇一生
武则天有一伟大发明,中国使用超千年,至今无论男女都在用
唐高祖李渊和杨广的关系,李渊简介
李白喝的酒究竟度数是多少?为何能斗酒诗百篇?原来奥秘都在这里
张巡“草人借箭”
杜甫的诗《兵车行》揭露了唐王朝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唐朝虽设置归义军,但对当地有心无力,归义军实际上属于半独立政权
由《为徐敬业讨武则天》浅谈骆宾王的“不识时务”
李白也曾情场失意,被女子拒绝后,写下一首诗,流传至今
任见:唐代烧尾宴,洛阳绽奇葩【原创】
杨广有哪些功绩?罪在当世功在千秋
解密唐朝大将侯君集为何谋反?
汉朝的刀剑,为何比唐朝的刀剑还要好?
隋文帝修建新都大兴城、隋炀帝经营东都洛阳,都是隋朝皇室致力于制衡关陇集团的措施。然而隋炀帝用关东势力反制关陇集团的办法,造成了严重的政权撕裂,最终身死国灭。大司马刚从洛阳游玩归来,对其兴衰深有感触,今日推荐纪兄此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味天下之兴亡大势。
请输入标题 bcdef
北朝隋唐专题文章:
高欢、宇文泰的双雄会:东西魏五次大战的背后
高敖曹一家与东魏北齐的命运纠葛
兰陵王辈的哀歌:北齐两大都城的内耗与灭亡
西魏八柱国——北周兴亡背后的伏线
有史以来篡位最轻松的皇帝,却将前朝皇族几千人斩尽杀绝
长安大兴城与洛阳为隋代之东西二都,二都之营造意图昭示着隋代之政治风向。三十年间,围绕着两大地域的矛盾愈演愈烈,而主动挑起此矛盾者,实为杨坚父子。
皇帝欲行鸠占鹊巢之事,脱壳于关陇,东入洛阳,反制关内大局。
山东,指崤山以东之广大区域,在这场斗争中成为了隋主暂时的宠儿,也成为了其竭泽而渔的主要对象。这个过程中,朝野政风数有变动,与国都之地位变化呈现出的,是一里一表之关系。
隋朝君统承自北周,官僚及军队亦承自北周,在此基础上,宇文泰之关中本位政策得以延续。
京师乃国家重地,天子宫禁、朝官百僚所在。关陇贵族纵横陕西,在朝堂、在州郡,皆拥有以一当百之话语权。
隋文帝虽有心致力于政权归中,仍不敢轻言迁易北周旧都。文帝心有不甘,也便做出细微调整,导引出西都之重置事件—— 建筑家宇文恺营西都,号为“大兴城”。
大兴城之确立,于瓦解关陇贵族实是杯水车薪。太平盛世催生关中人口之激增。经济压力与关中之农业生态更加令杨家父子意识到关中独木难支。
炀帝出关,大兴土木,以杨素、杨达、宇文恺督造洛阳。逐步将洛阳之地位自陪都提升至御驾常驻之行在,尔后甚至赐名“东都”,已有可与大兴城分庭抗礼之意。
以“关中大饥”为借口经营东都
1
“
京邑所居,五方辐凑,重关四塞,水陆艰难,大河之流,波澜东注,百川海渎,万里交通。虽三门之下,或有危虑,但发自小平,陆运至陕,还从河水,入于渭川,兼及上流,控引汾、晋,舟车来去,为益殊广。而渭川水力,大小无常,流浅沙深,……故东发潼关,西引渭水,因藉人力,开通漕渠,量事计功,易可成就 。 ——《隋书·食货志》
”
“
后关中连年大旱,……发广通之粟三百余万石,以拯关中,……令往关东就食。其遭水旱之州,皆免其年租赋。十四年,关中大旱,人饥。上幸洛阳,因令百姓就食。从官并准见口赈给,不以官位为限。
——《隋书·食货志》
”
“
于是命宇文恺率水工凿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曰广通渠。转运通利,关内赖之。诸州水旱凶饥之处,亦便开仓赈给。” ——《隋书·食货志》
”
关中饥馑,连年大旱。而自周、隋以降,长安三辅之地人口密集,单独依靠关内耕地显然不足以供给天子、群僚与百姓。缺粮之乱,隐隐有爆发之迹象。
鲜卑风俗的北周军队
隋主诏令关中饥民涌入关东就食,后来甚至演变到天子与百官就食于洛阳的地步。人口与经济体量的不配称,是关中在遭受大灾之后难以自我调整的首要原因。
但在玄学、卜学盛行的南北朝中后期与隋代,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关中饥旱很容易被人为的与“帝运将尽”扯上关系。
隋代之关陇勋贵空前强大,文帝审慎的个性终是令其做出了妥协的决定。他小心翼翼,逐步增大自己与关陇旧贵之间的距离。
首先是借口北周的长安旧宫破败,着宇文恺修建大兴城。新都的确立并没有真正逃出关陇的地缘辖制。 为解决饥荒,宇文恺再次被敕令营造小运河——广通渠。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沟通关中与山东。
杨家父子志趣相同,处置事务之方式却大有不同。父亲老成谋国,而儿子却大刀阔斧。
对于这之前的大兴城,在物理构造上,隋炀帝并无太多不满意。但是,这连年的饥荒反倒成了炀帝营造洛阳,尔后将之升为“东都”的绝妙理由。
关中,本是杨家父子土生土长之地,如今却要去别人的家里住下,令人颇为不解。重看隋初历史,有谶言“儿当大贵,从东国来”流传于北周社会上下各级。
这则谶言已追溯了杨家的祖宗血脉,挑明杨家皆出于东国,即山东。隋主东迁,在宗族法统上不会有太多羁绊,反有认祖归宗之意,是好事。
在行事分寸上,即使炀帝已然胆大包天,却也从未敢完全销掉大兴城的都城之名,因为大朝迁都将引发系列政治变革与社会动荡。
百年之前,北魏孝文帝元宏以南征之名强制迁都,为后人诟病为六镇大乱之先声。尤其是当初北镇武人繁衍而出的周、隋一脉,更将此事引以为元魏衰落之根由,甚是不齿。
长久生活在北镇及关陇文化圈的杨家父子投鼠忌器,选择东西二都平衡之局面,也是能理解的。
文、炀二主处心积虑地欲向关中反戈一击,目的莫过于削平关陇。而对于打击关陇集团,父子二人是同志不同心的。文帝偏向于斩尽北周余孽,而炀帝却是为了铺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实现功业的便捷大道。
关陇集团被急剧边缘化
2
“
甲午,诏曰:天下之重,非独治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毕举,与时无弃。以此求治,庶几非远。文武有职事者,五品已上,宜依令十科举人。有一于此,不必求备。朕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其见任九品已上官者,不在举送之限。庚子,制魏、周官不得为荫。
——《隋书·帝纪第三》
”
“
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于是后生之徒,复相仿效。 ——《唐会要·卷七十六》
”
隋炀帝开进士科,以十科举人,正是预示着隋主逐渐步入打击关陇贵族的轨道。
事实上,以寒人掌机要,分世家参知朝政之权,是南北朝帝王集权的主流方略。隋文帝初试科举,本已有削弱关陇贵族之意。
关陇集团生于胡汉交杂数百年之关中,文明陵迟,但以武力争狠。隋与周之别,恰恰在于战争的减少,所以,旧贵的作用也随之下降。
国家草创,周臣数叛,文帝阴鸷雄猜,知晓北周仍是留给关陇旧贵太多的回忆。在斩杀刘昉、梁士彦、宇文忻、虞庆则、王世积、元旻、史万岁的问题上毫不手软。于隋有大功,但又对北周怀有不舍之情的佐命勋臣几乎难逃一死。
当然,为掩人耳目,他们的罪名大多另有安排。如果说这是杨家父子对关陇旧贵的侧翼钳制,那么下面所陈述的,即是正面的攻击。
“
唯留王、公、侯三等,余并废之。
——《新唐书·百官志一》
”
炀帝废九等爵中六等,只余“王、公、侯”。这已是对关陇旧贵赤裸裸的挑衅。裁剪爵位意味着旧贵难以让其子弟接触基层爵位,遏制了其开枝散叶式地掌控权力。
这只是第一步,随后旧贵会以各种名目被削爵,由于后续爵位已经被撤除,荫子的实权也会逐渐被剥夺。
隋炀帝车驾出关,便是为了与关陇旧贵保持一定的距离。在洛阳,他可以用山东人,行东夏之礼制,重新组织一套与勋贵武将抗衡的行政系统。
若把关陇旧贵看做陕西藩封,那么炀帝期望的必是一个平稳而不落人口实的削藩行动:既无战争,也无政变,直待勋贵自然凋亡。
“
从驾骁果多关中人,久客羁旅,见帝无西意,谋欲叛归。时武贲郎将司马德戡总领骁果,屯于东城,风闻兵士欲叛,……‘今闻陛下欲筑宫丹阳,势不还矣。所部骁果莫不思归,人人耦语,并谋逃去。我欲言之,陛下性忌,恶闻兵走,即恐先事见诛。今知而不言,其后事发,又当族灭我矣。进退为戮,将如之何?’……德戡谓两人曰:‘我闻关中陷没,李孝常以华阴叛,陛下收其二弟,将尽杀之。吾等家属在西,安得无此虑也!’
——《隋书·列传第五十》
”
关陇一系所代表的是隋代军队之核心。最终夺取隋炀帝性命的,乃是骁果军,其家属均在关中。禁军思归,并非皆因将帅煽动之故。
隋运河分布图
炀帝久驻山东,令他们愁容尽展,望断乡路。如若没有杨家父子的咄咄相逼,没有隋炀帝的率性而为,好大喜功,关西兵员又何以无法返乡。 炀帝被弑杀的直接原因,归诸关陇人物失宠,没有太大的问题。
“
(李)子雄曰:‘东都援军益至,我师屡败,不可久留。不如直入关中,开永丰仓以赈贫乏,三辅可指麾而定。据有府库,东面而争天下,此亦霸王之业。’
——《隋书·列传第三十五》
”
“
关中四塞,天府之国,有卫文升,不足为意。若经城勿攻,西入长安,掩其无备,天子虽还,失其襟带。据险临之,固当必克,万全之势,此计之中也。若随近逐便,先向东都,顿坚城之下,胜负殊未可知,此计之下也。 ——《旧唐书·列传第三》
”
炀帝征高句丽,杨玄感趁机兴兵造反,实际则是在为背后的关陇贵族喊冤叫屈、打抱不平。
李子雄之计是西入关中,开永丰仓以赈贫乏,纠合关中反隋之力东向争天下。他常年担任隋官,自然是看得透彻。
关中矛盾尖锐,君臣貌合神离。 只有西据关中,号令天下,才能掌握住骁果军的家眷,获得关陇旧贵的支持。此时,关陇贵族与皇室势同水火,可见一斑。
隋炀帝据洛阳以征伐四方
3
隋文帝克成一统,然除北略突厥、平江南,再无大战。炀帝锐意进取,好大喜功,企图征伐四方以成不世之伟业。大概是从前的作战阅历带来的胆略,驱使着他的欲望。
炀帝此人,无一刻不想亲驭百万隋师,扬名青史。在他的脑海中,高踞关中,处关山四塞之境,适合先帝守成治国的战略。若欲出奇兵,以御驾讨伐诸邻,则唯有中原之洛阳可成为天子四面机动的大营。
“
三月丁未,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实之。戊申,诏曰:‘听采舆颂,谋及庶民,故能审政刑之得失。……关河重阻,无由自达。朕故建立东京,躬亲存问。今将巡历淮海,观省风俗,眷求谠言,……四聪以达,天下无冤。’
——《隋书·帝纪第三》
”
炀帝登基伊始,即下旨营建东都洛阳,应是蓄谋已久。诏书中公布了他营造东都的一个目的——审判天下。他向百姓宣布自己有问疾苦之心,不过是矫饰罢了。
大隋朝的东都洛阳
由于急于求成,他也从未把治民放在首位。炀帝战四方之志,察四方之心,不能不说夹杂包含着许多个人周游的情趣。
“
夏四月癸亥,大将军刘方击林邑,破之。……五年春正月丙子,改东京为东都。……三月己巳,车驾西巡河右。……癸亥,出临津关,渡黄河,至西平,陈兵讲武。五月乙亥,上大猎于拔延山,长围周亘二千里。庚辰,入长宁谷。壬午,度星岭。……甲申,宴群臣于金山之上。……吐谷浑王率众保覆袁川,……四面围之。浑主伏允以数十骑遁出。……二月乙巳,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击流求,破之,献俘万七千口,颁赐百官。 ——《隋书·帝纪第三》
”
“
初造东都,穷诸巨丽。……既而一讨浑庭,三驾辽泽,天子亲伐,师兵大举,飞粮輓秣,水陆交至。
——《隋书·食货志》
”
“
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往江南采木,造龙舟、凤甗、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 ——《隋书·帝纪第三》
”
隋炀帝于大业年连破林邑、琉球、吐谷浑,随之便是三伐高句丽。车驾四出,巡幸诸郡。洛阳在这其中发挥之作用不可谓不小。
具体的表现有二,第一是皇帝銮舆东西南北之中转站;第二是粮草财赋之中转站。炀帝开运河,功高百代,而祸及于其一世。正是此河沟通运输,使得盐米之利达于西、北,故而唐宋皆仰之以食京师。
细心观察,其实不难发现,隋炀帝打造龙舟也是在其营造洛阳,将国家重心东移之后才开始着手的。这不单牵扯到先营都城,而后挖运河、造龙舟的逻辑顺序,更是关涉朝廷对于全国的组织动员能力。
无论是造船之木料,还是用于徭役与作战之壮丁,在数量上,山东州郡皆远胜关内。为建设规模庞大,雕饰精美的龙舟,洛阳不得不担起筹措、组织与督造的责任。这份责任,也只有洛阳担得起。
“
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其餽运者倍之。癸未,第一军发,终四十日,引师乃尽,旌旗亘千里。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隋书·帝纪第三》
”
一百一十三万不可能是真正战士的数目,文中虽已与馈运之人分开,但大多临时征发之壮丁仍只能充当军夫,承担修造、协防等简要任务。
然而,之后的诸事已验证了炀帝透支国力的论点。若炀帝困守大兴城,维持着关中本位政策,则山东州郡绝无可能在刺史、郡守的督令下如此这般地掏空自己。
炀帝东巡、南巡,恩泽广布,确保了自己在山东的声威。最终,山东的百姓发现,这种恩泽只不过还是虚有其表的矫饰,最终仍是为了他宏图中的战争。
关东文明令隋炀帝心醉
4
“
上(隋炀帝)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上好学,善属文,沉深严重,朝野属望。
——《隋书·帝纪第三》
”
“
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
炀帝为《燕歌行》,文士皆和。
——《隋唐嘉话》
”
隋朝版图
关中本位政策既是以内驭外的佳法,又可谓大大束缚了周、隋帝王之自由。
隋炀帝期望跳出此桎梏。他对山东的热爱有别于其父,这大概还需归功于其自身的文学素养与人生阅历。
他本就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在诗歌、音律诸方艺术上,均有过人之处。他的天性自有聪慧而自矜的一面,需要大批学士与诗人与其切磋,但更需要这些有名气的大家为之唱和。
显然,如若将自己关在大兴城中,必定难以广泛地接触到这些人。而山东,自古为文章之乡,自然诱使炀帝对之充满无限向往。洛阳作为山东数一数二的大城,作为汉魏古都,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炀帝的逞欲之所。
“
帝自晓占候卜相,好为吴语;常夜置酒,仰视天文,谓萧后曰:‘外间大有人图侬,然侬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且共乐饮耳!’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
”
“
帝昔居藩翰,亲平江左,兼以梁、陈曲折,以就规摹。曾雉逾芒,浮桥跨洛,金门象阙,咸竦飞观,颓岩塞川,构成云绮,移岭树以为林薮,包芒山以为苑囿。
——《隋书·食货志》
”
地理上,远悬于山东诸郡的江南同样令炀帝魂牵梦萦。伐陈之役中,炀帝总制隋军,亲见江南之宫阙、人物、风俗。
开皇十年时又赴江南任扬州总管以平高智慧之乱,后又自并州改镇扬州,治江南总计达十数年之久。
他对于江南必是已有深厚的了解,并为当地文化所折服。吴音婉约细腻,切合的是隋炀帝一生对诗文与辞藻的追求。因此,他欣然学习手下败将陈人所操之吴语。
随性而为,这在隋炀帝的执政生涯中并不鲜见。本性助长了私欲,私欲则影响了决策。他需要婉约而美的东西,不需要当初为矫饰贤明而装出来的节俭。
炀帝镇抚江南时,扬州可谓其藩府,亲切感或比关中还要更胜一筹。总之,对于炀帝,江南是有百般的好。金陵是亡国之都而且已经被拆了,自然是待不得的。那么,东都北抚河阳,南界淮扬,无疑是隋天子的首选。
“
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然在三源中,西魏、周之源远不如其他二源之重要,影响实较微末。关中本位政策之文化政策影响隋唐之力度不如北齐、江左。隋文帝继承宇文氏之遗业,但其礼制多不承袭北周,而转仿北齐或别采江左萧梁之旧典。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
隋代典章及法令多出于魏、齐、梁、陈,此四朝重心俱位于山东。论文明,则关中深有自卑感。
首先,魏晋南北朝的国家中心一直处于潼关以东,非惟东方富庶,亦有汉魏衣冠延续便利之故。
其次,大量的人才与长久的文化积累使得这套东方制度不断优化,拥戴者与日俱增,即使关陇贵族出将入相,文武兼资,也不得不学习之、采纳之。 隋炀帝崇尚文华,也明白北齐礼制、萧梁旧典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炀帝好学、善学,他知道只有更亲近于衍生出这套礼法的地区,才能够更深入地掌握、了解之。他或持此心态,但也绝不是仅仅为此。
隋文帝以山东制度治天下,那炀帝也完全可以更进一步,以更丰富的山东文明打入关中,打破关中圈设的牢笼,从而夺取属于自己的天下,而非先帝从周人手中窃夺的“关陇”天下。
综上所述,文、炀二主不遗余力地削弱关陇集团,后者更是在扶持山东士人上下了不少心思,以夺取文化胜势并达到政治制衡的效果。
内削外守,是文帝的想法,一面直截了当地血洗周人旧臣,一面减少了战争的开支。
炀帝初起,羽翼未丰,但雄心勃勃。他寄希望于武将勋臣协助完成外扩疆域的行动。要征伐四克,就必要有关陇集团的配合。故而他采取了相对温和的做法——内稳外战。
所谓内稳不过是要让东西两都相互牵制,临时稳定。在功业大成之日,再行诛逆之事。不幸的是,该战略在炀帝本人的肆意玩乐与横征暴敛下中断。
东西二都之矛盾与北齐邺、晋两都之斗争在根源上有许多共同点。如旧贵武将与新兴皇族之间的角逐,如经济重心和军事重心的冲突。
但二者的差异同样明显,首先,隋之二都代表的是更为宏观的关中与山东的地域竞争;其次,隋朝是通过提升东都地位以平衡两都,北齐则是不断调换晋阳镇将,使别都衰弱,来令首都邺城占据优势地位。
可见,隋主仍是集权的进行阶段,而齐主已然走向成功。北齐的做法造成了军事体系混乱的后果,并在外战中输得一塌糊涂。总体上,隋主的做法较为极端,激化了各阶级矛盾,使得国家自解,最终酿成大祸。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