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鬼李贺作出: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无人接上,宋朝才有了下半句

诗鬼李贺作出: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无人接上,宋朝才有了下半句

()
中文名:
诗鬼李贺作出: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无人接上,宋朝才有了下半句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李白和杜甫便是其中典型代表,他们的笔下都多多少少带有些微的盛唐气象,至于较之李白出生较晚的杜甫,则更多的在盛唐气象之外,体现出的是一种黎民百姓的哀国之句,但也并不能磨灭杜甫诗篇中,对唐朝社会风貌的记录。所以“诗仙”和“诗圣”的名号便这样被

唐朝名人推荐

李白和杜甫便是其中典型代表,他们的笔下都多多少少带有些微的盛唐气象,至于较之李白出生较晚的杜甫,则更多的在盛唐气象之外,体现出的是一种黎民百姓的哀国之句,但也并不能磨灭杜甫诗篇中,对唐朝社会风貌的记录。所以“诗仙”和“诗圣”的名号便这样被流传下来,并且在千古时代中都不曾被人遗忘,仍常看常新。

盛唐诗人人才辈出,除了以上两位千古诗才,为人熟知的还有诗鬼李贺。李贺的一生是与诗歌密不可分的一生,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皇室家族中,他的先祖可以追溯至唐高祖李渊的八叔,郑王李亮那一支中。但随着时光流逝,这样一支威胁被当权者遗忘在脑后,不知是幸事还是不幸之事,以至于李贺躲过武则天对李唐王室的血腥荼毒。

到了李贺父亲李晋肃这一代,已不仅是没落,而是已经逐步陷入贫穷的境地,所以当幼年李贺呱呱坠地时,家中的资财已经支撑不了他施展宏图抱负的手腕。当有人问幼年李贺长大想要做什么时,李贺答道:“想要写诗。”这样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答案却没有能够得到父亲的认可,反而为儿子的前途忧心忡忡。

因为李晋肃的年代正是唐朝文人尽出的年代,作诗得到朝廷招揽,名满天下的名士层出不穷,李白、杜甫、王维之类的名士似乎早已将天下诗篇尽数做完,还有什么留给后人的出头之日呢?所以李晋肃因儿子的志向,又不由得多出几分踌躇,儿子真的能做到诗篇名扬天下吗?

面对父亲的质疑,李贺很快用实力和成就,让所有人心服口服,在唐代,他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诗的“三李”。父亲的质疑对李贺来说,是一个过度担忧的问题,因为李贺在诗作上的天才,不亚于以上提到的那些名士大家,不仅如此,李贺的诗还自有一分常人不及的独特气质,这便与他的名号挂上关系,即似鬼非鬼的神秘气质。

李贺在诗作上成就颇深,留下“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样的千古名句,但其中留下悬念颇深的,还是那句千古绝对:“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绝对,经过漫长的演绎才在时光中定下型来,算是为这句奇思诡谲的妙对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句诗在唐朝当时无人能对,人们争相思考,却没有人能够真正做出得以流传的下一联来。直到宋朝,宋人对于“天若有情天亦老”,

对出这样的下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经过漫长的时光流转,终于有人能跨越时间距离,与出题人李贺来了一次跨越时间的对话。

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大笔一挥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样气势恢宏的下一联。有人说从诗句中便能看出一个的性格与志向,那么在对于“天若有情天亦老”这样一句诗句的对子中,的确体现出题作者的心态。

比如宋人石延年的对子中,体现的更多的是对于人情世事的歌咏,而在毛主席的笔下,便更多的是对于万古流传时间的纵向感叹,让人能够体会到在沧海桑田的变化中变与不变的辩证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新唐书·列传·李贺》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