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魏征,宋朝有包拯,明朝有海瑞,为何清朝缺少铁骨谏臣?

唐朝有魏征,宋朝有包拯,明朝有海瑞,为何清朝缺少铁骨谏臣?

()
中文名:
唐朝有魏征,宋朝有包拯,明朝有海瑞,为何清朝缺少铁骨谏臣?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以敢于直言进谏而著名清朝孙嘉淦,给雍正上书“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收兵”,获得雍正“朕自从继位以来,敢于直言进谏者,只有孙嘉淦一人”评价;给乾隆上书《三习一弊书》,被誉为清代“奏议第一”。但就孙嘉淦进谏内容而言,在唐宋明三朝可谓稀松平常,

唐朝名人推荐

以敢于直言进谏而著名清朝孙嘉淦,给雍正上书“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收兵”,获得雍正“朕自从继位以来,敢于直言进谏者,只有孙嘉淦一人”评价;给乾隆上书《三习一弊书》,被誉为清代“奏议第一”。但就孙嘉淦进谏内容而言,在唐宋明三朝可谓稀松平常,根本算不上死谏,但仅此而已的孙嘉淦,却能得到如斯评价,实在让人意外。

那么,清承明制,设有谏臣体系,为何缺少敢于直言皇帝过错的铁骨谏臣?

自秦朝开始,封建王朝都有一个监察机构,即御史。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监察御史,唐宋为从八品,明清为正七品。

唐宋明期间,御史品阶虽然不高,但职权却极为重要,上可监督皇帝,中可监察百官,下可反映民间。在历史上,虽说御史一职容易变成打击政敌的工具,但总体而言利大于弊,尤其一些死谏之臣的存在,更是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皇帝百官行为,让他们无法为所欲为。

尤其明朝,御史犹如战斗机一般,战斗力彪悍的连皇帝都颤颤发抖,明朝多数皇帝都被痛骂过,当然其中一些御史惨遭廷杖,但御史却前仆后继,到了中晚期之后,皇帝也不敢轻易廷杖了,最典型的是万历皇帝,直接给烦的躲进小楼成一统。(明朝是科道体系,“科”是六部下面的都给事中、给事中,七品官,但官小权力大,“道”是十三道御史)

清承明制,清朝建立之后,沿用了明朝监察体系,不过把明朝十三道御史改为清朝十四道御史。那么,清朝增加了一道,代表比明朝更重视监察吗?

其实,看似增加了一道,仿佛比明朝更重视监察,但实际只是一个华丽的摆设,甚至清朝皇帝不停的打击监察系统。

1645年,科道官员许作梅、李森先、吴达等以“所行弗类”弹劾冯铨与孙之獬、李若琳,后三者在剃发易服中居功至伟,按说科道官员风闻言事是本职,但这些科道官员却遭到多尔衮严厉逐一审讯,其中李森予被革职。

1654年,兵科给事中李䄄上疏,指出“逃人法”的种种弊端,切中时弊,但最终不仅被罢官,且还被发配黑龙江。

1722年,康熙六十年,范长发、高怡等12个监察御史上奏“恳请皇上独断宸衷,早定储位”,结果康熙将之全部革职、锁拿,另外还将进言立储之人全部发配。

1723年,雍正做了一次重大改革,实现“科道合一”,即六科归入都察院。简单的来说,就是让六科同十四道御史只能监察百官,而无权向皇帝进谏。所以在雍正之后,我们更是看不到清朝敢于议论(仅是议论,而非直谏)皇帝或皇家之事的大臣了。

到了乾隆时期,有两个典型案例,直接说明了御史或官员进谏权力的摆设性质。

一,曹锡宝事件。曹锡宝弹劾和珅家奴刘全,结果和珅早在乾隆见到奏章之前,就获悉这一消息,于是立即毁掉或转移证据,最终乾隆抓住曹锡宝“所参不实”,认为曹锡宝真正目标是和珅,“或其意本欲参劾和珅,而又不敢明言,故以家人为由,隐约其词,旁敲侧击,以为将来波及地步乎?”最后乾隆将曹锡宝改革职留任。

二,尹壮图事件。1790年,尹壮图回家探亲之后回京,从云南到北京,所见触目惊心,于是上书乾隆“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商民培养皆蹙额兴叹.....请旨简派满洲大臣同往各省察查望”,结果让乾隆勃然大怒,最后乾隆让尹壮图与满洲大臣“敲锣打鼓、大张旗鼓”的去查,各地官员迅速安排应对办法,于是朝廷判决“比挟诈欺公、妄生异议律,坐斩决”。后来,尹壮图认罪“自承虚诳,奏请治罪”,乾隆将之贬官释放。

显然,乾隆时期的社会现实,根本无人敢说,尹壮图指出“诸省商民蹙额兴叹”,岂不是打脸乾隆盛世?或许,正因如此才有所谓康乾盛世吧。

在此之后,嘉庆、道光等都做过类似之事,于是科道官员相戒不敢言事。可以说,纵观整个清朝,就没有一个真正的铁肩担道义的谏臣!

至于清朝皇帝为何没有谏臣,笔者认为原因有五:一是统治者是满人,御史往往是汉人,难道满人皇帝能被汉人来劝诫,甚至咒骂?二是御史的存在,不利于皇帝集权,实现超专制统治;三是清朝不需要铮臣,而是能干事的鹰犬,御史无用;四是吸取明朝皇权教训,明朝科道官员逼得皇帝狼狈不堪;五是敢于直谏的几乎没有好下场,教训宝贵,后人引以为戒,清朝做官多磕头、少说话才是真理!

科道官员风闻言事,固然存在捕风捉影,或存在政治打击,但却必不可少,无论是下情上达,或劝诫皇帝等方面,都有重如泰山的作用。清朝皇帝主动遏制言路、打击言官系统,导致言路堵塞,最终无人敢说真话,或许这是清朝歌功颂德多、明朝指责皇帝多的重要原因之一,明朝有无数奏章攻击皇帝、藩王之类,清朝却鲜有指责皇帝和满洲王公的奏章,原因就在于此。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