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东晋人记载的话,怎么成为曹操座右铭?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东晋人记载的话,怎么成为曹操座右铭?

()
中文名: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东晋人记载的话,怎么成为曹操座右铭?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汉文因山事已定,曹操疑冢忧更深。 假饶掩得腥臊骨,难掩欺孤一片心。 曹操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多疑的人,也是一个自私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说过这样一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也被很多人视为曹操的“座右铭”。其实这句话

唐朝名人推荐

汉文因山事已定,曹操疑冢忧更深。

假饶掩得腥臊骨,难掩欺孤一片心。

曹操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多疑的人,也是一个自私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说过这样一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也被很多人视为曹操的“座右铭”。其实这句话在历史上,或者史料上是有原型的,叫“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意思都差不多。这句话是在曹操杀吕伯奢之后说出来的。不过在这件事上,现存的史料也不统一,存在三种说法。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三国演义》中曹操杀吕伯奢的说法

相信大家都对这件事耳熟能详了,但小编还是要简明扼要地说一说。董卓当政,曹操刺杀董卓不成而逃跑。路上结交了陈宫。曹操和陈宫到曹家世交吕伯奢家中。吕伯奢为款待曹操去买酒,家中人杀猪做菜。在听到可疑的声音后,曹操和陈宫当机立断,杀死吕伯奢一家,却发现是一个误会。后来曹操和陈宫在逃亡路上遇到买酒回来的吕伯奢,曹操又杀死吕伯奢,就说出了这句话。这句话和曹操杀吕伯奢的行为还导致曹操和陈宫的决裂。

《三国志》当中的情况

在这件事上,《三国演义》对真实的历史进行了一番“魔改”。首先并没有曹操献刀的事情,董卓上位,曹操就跑了。其次曹操与陈宫的关系也没有那么“铁”。陈宫追随曹操,应该是曹操击败黑山军、南匈奴之后,成为东郡太守的时候。陈宫是东郡人,曹操当了东郡太守,于是两个人就联合在一起了。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典略》:“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始随太祖。”

而且在《三国志》当中,并没有收录曹操杀吕伯奢家人一事,这件事出自裴松之引注的内容,而且一共有三个版本。

裴松之引注内容

裴松之引注的关于曹操杀吕伯奢家人的内容,有三个版本:《魏书》、《魏晋世语》以及《孙盛杂记》,小编将其中的内容分列在下面。

一、《魏书》

《魏书》当中的记载是,曹操因为自卫而杀人。曹操带着几个骑从路过古人吕伯奢的家里。吕伯奢不在,吕伯奢的儿子和养的门客打算抢劫曹操的马匹和财物,曹操被迫反击,手刃几个人,可能骑从也杀了几个,具体数量不知道。

《魏书》:“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二、《魏晋世语》

与《魏书》相比,《魏晋世语》的基调发生了变化,已经出现“误会杀人”的说法。曹操来到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吕伯奢的五个儿子接纳了曹操。但曹操本身疑心非常重,认为吕伯奢的儿子对自己有异心,于是趁夜杀人而去。

《魏晋世语》:“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三、《孙盛杂记》

《孙盛杂记》对《魏晋世语》的内容进行了扩充,也成为《三国演义》进行文学创作的蓝本。曹操听到一些食器碰撞的声音,以为是吕伯奢家人对自己动手,于是趁夜杀人。发现杀错人之后,说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这句话自然也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创作的蓝本了。《三国演义》加强了这句话的语气,也突出了曹操的奸雄的气质。

《孙盛杂记》:“太祖闻其食器声……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三种说法孰是孰非

既然这些史料之间存在冲突,而引注的裴松之也没有明确说哪一个史料是正确的,哪一个史料是错误的。我们就需要对这三份史料进行甄别。而这三种史料都没有在逻辑上出现重大的错误,所以要想辨认孰是孰非,主要应该从这三种史料的权威性和时代入手。

有人认为《魏书》创作时间在曹魏时期,所以从立场上偏向于曹操,将曹操杀吕伯奢家人一事进行了美化甚至是魔改。《晋书·王沈传》中对《魏书》的评价也不高,因为避讳的原因。不过我们要搞清楚一点,《魏书》究竟避的是谁的讳。虽然当时还是曹魏,但权力早已经被司马氏所架空。曹髦上一个皇帝曹芳就是被司马氏废掉的。这个时候著书进行避讳,避的也应该是司马氏的讳。司马氏此时是与曹魏处于对立局面的,王沈没有必要特意美化曹操。

《晋书·王沈传》:“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也。”

接下来是《魏晋世语》。《魏晋世语》其实并不是一部史书,而是晋朝人郭颁写的一部笔记小说。这虽然不意味着《魏晋世语》没有史料价值,但无论是成书时间,还是文学体裁上来看,《魏晋世语》的可信度都不如《魏书》高。何况裴松之在其他的地方也对郭颁以及《魏晋世语》做出了差评:“惟颁撰魏晋世语,蹇乏全无宫商,最为鄙劣。”可以说仅从史料价值的角度来看,裴松之对《魏晋世语》是持有否定态度的。

最后是东晋人孙盛撰写的《杂记》。可以看到《孙盛杂记》的内容与《魏晋世语》类似,仅在细节上做出的补充,与《魏书》有较大的区别。而根据裴松之的说法,孙盛很喜欢引用《魏晋世语》的内容。小编以为,关于曹操误杀吕伯奢家人一事的记载就是一个例子。而在《魏晋世语》的基础上,孙盛又加进去很多东西。就变成最后比较成熟、完备的版本。其中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经过《三国演义》的推波助澜,俨然成为曹操的座右铭。但是这些在最原始、最权威的《魏书》当中都是没有的。小编更倾向于《魏书》的说法,曹操恐怕是背了一口大黑锅了。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