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晚期的藩镇为什么可以和朝廷共存?

唐朝中晚期的藩镇为什么可以和朝廷共存?

()
中文名:
唐朝中晚期的藩镇为什么可以和朝廷共存?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唐朝藩镇得以长期存在绝对离不开中央朝廷所赋予的极大的政治自由。各地藩镇就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小王国,拥有自己的军队,独揽财政收入,还拥有自己的政治集团,藩镇节度使的官位还可以继承下去,在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下,各藩镇与中央之间的关系较为稳定,不会

唐朝名人推荐

唐朝藩镇得以长期存在绝对离不开中央朝廷所赋予的极大的政治自由。各地藩镇就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小王国,拥有自己的军队,独揽财政收入,还拥有自己的政治集团,藩镇节度使的官位还可以继承下去,在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下,各藩镇与中央之间的关系较为稳定,不会突然反叛。

其次唐朝中央政府无力消灭藩镇割据,尤其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当时的唐朝中央政府对于“安史降将”的处理不当,进一步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力量,致使朝廷无力解决地方藩镇割据问题的问题。

除此以外唐朝的军费开支过于地方化,中央无力支持高额的军费,需要依靠地方来抵御外来略,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自然不敢贸然破坏中央与地方藩镇之间的和平局面。

一、唐朝地方藩镇势力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

唐朝藩镇割据问题开始于“安史之乱”以后,当时的唐朝政府为了迅速解决动乱,把在边境地区的藩镇制度拓展到了内地,在内地重要的藩镇设立了节度使,这些节度使牢牢把控地方政治、经济、军事。在“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很多节度使开始蔑视中央朝廷。他们虽然表面上受中央政府的管辖,但实际上并不完全遵守中央的命令。

(一)政治原因

唐朝各藩镇节度使有极大的政治独立性,各藩镇有自己的法律和官员体系,节度使的职位也是可以继承的,中央政府对此不能随意更改。可以说小小的地方藩镇就相当于一个独立的王国。较高的独立性在导致藩镇与中央政府之间的联系较弱,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双方矛盾。

(二)经济原因

唐朝边境地区的土地制度一般是“屯田制”或者“营田制”,在这种土地制度下,土地的所有权为国家所有。当时的地方节度使往往担任多个官位,比如说带度支、营田使等。这就致使地方的土地以及财政收入也被牢牢掌握在节度使手中,这些地方节度使不仅掌握着大量的国家屯田,他们自己还在地方拥有着大片的土地,是绝对的大地主。

在《旧唐书》中记载,当时的中央政府曾将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稹调任为淮西节度使,但他却推辞上表“臣去秋种的麦,请代收麦毕,赴上。”

随着地方节度使势力的壮大以及中央的式微,这些地方节度使常常会不向中央朝廷缴纳赋税,这导致财富留存于地方,藩镇有了长期存在的物质条件。

(三)军事原因

地方节度使还把握着地方军事,地方节度使手中有支特殊的部队,这支部队由地方豪强的子弟兵组成,被称为“牙兵”。这些“牙兵”与节度使一样代表的是地方大地主阶级的权利,他们必然会为了维护自己在地方的利益而拼命战斗。当然如果节度使所推出的政策违背了他们共同的利益,这些“牙兵”也常常会发动兵变易主。

地方节度使们深知这一点,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利不被剥夺,利益不被损害,自然也不会推出违背大地主阶级利益的政策。

(四)各藩镇之间的关系复杂

在多种原因的影响下,各藩镇之间的关系也极其复杂。有些藩镇形成了政治军事联盟,有些藩镇相互抵抗,又有些藩镇依赖于其他藩镇,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时的藩镇叛乱其实大多发生在藩镇内部,一般都是地方豪强地主不满节度使的管控而发生的暴乱,很少有直接反叛中央的大动乱。

各藩镇也是承认中央政府的统治的,这种态度避免了地方与中央敌对状况的出现,比如说唐德宗时的“四镇之乱”,虽然这四位节度使虽然接连称王,但在表面上依然尊唐朝中央为正统。

二、唐朝中央政府没有解决藩镇割据问题的原因

(一)对于“安史降将”处理失当

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对于这些“安史降将”的处理唐王朝采取了“招安”的态度,将河北地区分封给了这些投降的将领。在“安史之乱”前整个唐朝只有十多个藩镇,而且都设立在边境地区,“安史之乱”藩镇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到了四十多个。

这些安史降将被分封的河朔地区,就是过去安禄山所管辖的辖区,可以说安禄山过去的根基就在此地,这些“安史降将”对此地颇为熟悉,他们分封在这一地区能很好的掌握过去的资源。这一措施为之后唐王朝的藩镇动乱埋下了祸根。

(二)军费开支地方化

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政府实行租庸调制来保证军队供给。“安史之乱”时期,唐朝中央自身难保,根本无法从全国范围内控制和调拨粮草供应军队。为了保证军事活动的正常运行,政府下令各藩镇自己供应当地军队。这个做法在当时减轻了中央的负担,但也造成了地方势力的壮大。

在“安史之乱”被平定以后,唐朝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在江南地区。这使唐朝政府的财政周转缺乏灵活性,只要江南漕运稍微停顿,中央政府就会陷入全面恐慌当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很难支持大型的军事活动。

(三)中央朝廷内部矛盾重重

当时的中央朝廷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各种势力干扰牵制,这也是唐朝中央政府没能消灭藩镇割据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安史降将”处理是这些矛盾的具体体现之一,当时的仆固怀恩父子与中央朝廷有着很大的矛盾,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招募同党,他们接受了很多安史大将的投降,也是他们上表让这些投降的将领担任本地的节度使的。

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专权问题也十分严重,唐肃宗上位后,委托宦官李辅国等人执掌进军兵权,到了唐代宗时期政府允许宦官出使求取,这造成宦官到藩镇公开索贿的陋习愈发严重,最终加重了中央与地方藩镇之间的矛盾。唐德宗时就连中央禁军的统领权都被宦官管控。

(四)军队“外重内轻”

唐朝前期中央禁军人数很少,地方府兵和募兵人数都收到中央政府的严格控制。但开元以后,边疆地区的募兵队伍渐渐壮大,但是中央军队却没有的任何变化,于是兵力“外重内轻”的问题愈发严重出,据统计当时藩镇军队和地方军队加起来大约有五十万左右,但是禁军加起来也不足五万。

在“安史之乱”后,地方和中央都开始广泛招募士兵,但是中央兵力和地方比起来依然处于少数,不过在地方势力的相互压制之下,唐朝一直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局面之下。唐朝在采取军事行动时,主要依靠的是地方军队,这些地方军队是以藩镇存在为前提的。这导致唐朝中央政府缺乏足够的军事力量来扫除地方割据势力。

总结:

唐朝中晚期地方藩镇和中央朝廷共存局面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是双方都有力地维护了自己的利益。在中央政策下,地方节度使的利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没有公然反叛的必要性,中央朝廷又需要借助地方节度使来抵御外敌,平定起义自然也不会随意剥夺地方权利。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