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触犯皇权甚至公报私仇,在立后上与唐高宗有分歧,终被杀害

长孙无忌触犯皇权甚至公报私仇,在立后上与唐高宗有分歧,终被杀害

()
中文名:
长孙无忌触犯皇权甚至公报私仇,在立后上与唐高宗有分歧,终被杀害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上,凡是专权的大臣,除非他废掉皇帝自立,否则都没有好下场,即使他是皇帝的亲舅、甚至一力把外甥送上了皇位。 长孙无忌力捧李治成为太子,并受命托孤 贞观十七年(643年),在太子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曾当面许诺让自己宠爱的魏王李

唐朝名人推荐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上,凡是专权的大臣,除非他废掉皇帝自立,否则都没有好下场,即使他是皇帝的亲舅、甚至一力把外甥送上了皇位。

长孙无忌力捧李治成为太子,并受命托孤

贞观十七年(643年),在太子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曾当面许诺让自己宠爱的魏王李泰上位,对此岑文本、刘洎表示支持。但长孙无忌主张立自己的外甥晋王李治,在他以及褚遂良等人的坚持下,李世民也考虑到保全李承乾的性命的原因,最终确定立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

长孙无忌一众大臣为何要捧存在感极弱的李治,而不是性格与李世民颇为相似的李泰?首先,李治是长孙无忌的外甥,这是私心;其次,对于大臣们而言,自然愿意在今后面对一个性格柔和、容易相处的帝王,而不是性子英武、雄心勃勃李泰,这仍旧是私心;其三,大唐当时已经够强大,选一个守成之君,也许更合适。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弥留之际,召见长孙无忌、褚遂良到床前说:“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然后他又对李治嘱咐道:“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

李世民

再加上之前他划归到李治旗下的李世勣,可以说,李世民在世时,已经把他儿子的文武班底安排妥当了。依靠这套班子,李治即使躺着睡大觉,相信大唐也会正常发展。

可怜天下父母心呐!

长孙无忌尽心辅政,却也有专权的苗头,甚至公报私仇

唐高宗即位后,面对这个自己一手捧起来的亲人,长孙无忌充满了干劲,他与褚遂良二人紧密协作,尽心尽力辅佐;而李治也牢记父亲的教诲以及舅舅的恩情,对二人投桃报李,毕恭毕敬、无所不听。唐高宗初年,君臣和谐、政令清明、百姓安居乐业,颇有贞观之风。

但大权在握,往往会使人触碰禁忌而不自知,长孙无忌身上逐渐有些不好的苗头:

其一,过于直率,不顾及唐高宗的威严。可能因为自己是皇帝舅舅的关系,长孙无忌习惯了李治对自己的尊敬,甚至也许在内心还把对方看作晚辈。对于李治的一些错误,他时常毫不留情地当面指出,甚至不顾及身边有其他人在场。

比如在永徽二年(651年),李治问诸位宰相:“又闻所在官司,犹自多有颜面。”长孙无忌直接怼了回去,他说:“颜面阿私,自古不免。然圣化所渐,人皆向公,至于肆情曲法,实谓必无此事。小小收取人情,恐陛下尚亦不免。”

李治

他这回应方式其实犯了大忌:第一,有结党营私之嫌;第二,当面损害皇帝威严。不过李治确实好脾气,不仅不恼反而点头称是。

其二,公报私仇。吴王李恪,是李世民与隋炀帝女儿所生,他文武全才,常被李世民称作“英果类我”,甚至有立其当接班人的念头。长孙无忌对此极力反对,最终把这事搅黄,因此俩人势同水火。其后李恪声望越来越高,长孙无忌决定将其除掉以绝后患。

永徽三年(652年),房遗爱谋立荆王一事被揭发,李恪被无辜牵连,长孙无忌毫不迟疑的将他一起处斩。在临死前,悲愤的李恪发出了“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陷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的那句诅咒。同时,与长孙无忌、褚遂良关系不好的李道宗也一同被杀。

唐朝疆域图

历史上的李道宗身为宗室名将,曾兢兢业业地四处征战,为大唐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为人低调、风评良好。

通过这次事件,长孙无忌体现出了几份“权臣”的形象。不过由于其对大唐的功劳、对李治的尽心辅佐,唐高宗对他的信任没有动摇。

不过世事无常,长孙无忌最终栽了跟头。

立后问题上的争执,让李治逐渐对舅舅专权心生厌恶

永徽五年(654年),武则天进入李治后宫,当时的身份是昭仪。她凭借着高超的手腕,利用王皇后与萧淑妃的矛盾,成功地独得李治的宠爱。

同年底,武则天的女儿安定思公主薨逝,武则天将此事嫁祸给王皇后,信以为真的唐高宗决定改立武则天为后。

改立国母,兹事体大,他首先要过辅政大臣这一关。永徽六年(655年)九月,李治召见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于志宁商讨改立皇后一事。“上顾谓无忌曰:‘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何如?’遂良对曰:‘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陛下,上违先帝之命!’上不悦而罢。明日又言之,遂良曰:‘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当死!’因置笏于殿阶,解巾叩头流血曰:‘还陛下笏,乞放归田里。’上大怒,命引出。昭仪在帘中大言曰:‘何不扑杀此獠!’无忌曰:‘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于志宁不敢言。”虽然说“遂良受先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但李治对这二人的不满已逐渐表露。

李勣则见风使舵,当第二天李治单独问其意见时,他表示:“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这让李治坚定了决心,他杀鸡儆猴,把褚遂良贬到潭洲后,于十月正式立武则天为皇后。

褚遂良

这次事件,李治虽没对长孙无忌动手,但实际上是以褚遂良敲山震虎。其后,李治任用了笑里藏刀的李义府为相,既填补褚遂良的空缺,又对长孙无忌进行一定制衡。

“谋反”,李治以毫无新意的罪名,送舅舅上路

立后一事,将李治与长孙无忌的矛盾凸显。接下来,深受李治、武则天宠信的许敬宗、李义府等人,对褚遂良、韩瑷、来济等旧臣穷追猛打,同时也是对长孙无忌势力的削弱。

显庆四年(659年),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与韦季方等人试图“迫害忠臣近戚,使权归无忌,伺隙谋反”,李治听信这一说辞,竟然没有亲自见自己的舅舅进行核对,就下诏将其贬为扬州都督,流放到黔州安置。

七月,李治命令李勣、许敬宗等人进一步追究长孙无忌“谋反”之事,前去当面拷问的袁公瑜达到黔州后,立即逼长孙无忌自杀,同时,他的几个儿子也未能幸免。

长孙无忌

就这样,如同李恪所言,凌烟阁的头号功臣、将外甥李治抬上皇位的长孙无忌,最终落得了全家男丁被杀的悲剧结局。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接受托孤,显庆四年(659年)被杀,长孙无忌在唐高宗李治手下只活了十年。当初在力捧外甥当上太子时,他一定没想到这个结局。长孙无忌之死,看起来是因为得罪了武则天,实际上是由于他长期专权,践踏了封建帝王内心的底线。在刚刚即位之时,李治还能对舅舅毕恭毕敬;但帝王对权力的绝对垄断性,不可能允许他人长期染指。立皇后一事,彻底将舅甥之间的矛盾激发。

长孙无忌作为大唐的头号功臣,所有人都不相信他会谋反;但面对许敬宗的这一诬告,李治选择了顺水推舟。这再次证明了那句话:最是无情帝王家。在权力面前,亲情、恩情变得太苍白无力。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