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育

杜育

()
中文名:
杜育
别名:
神童、杜圣
国籍:
未知
人物简介:

杜育,字方叔,襄城邓陵人,杜袭之孙。生年不详,卒于晋怀帝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年。幼便歧嶷,号为神童。及长,美风姿,有才藻,时人号曰杜圣。累迁国子祭酒。洛阳将陷,为敌兵所杀。杜育著有文集二卷,(《隋书》、《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晋朝名人推荐
本名
杜育
别称
神童、杜圣
字号
方叔
出生地
襄城邓陵
出生时间
晋怀帝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年
主要作品
《隋书》《唐书·经籍志》
主要成就
业余型专业茶人

人生经历

杜育是在主业上几乎没有什么成就,但他作为业余型专

业茶人,却无心之中在茶史上摘得了一项冠军。陆羽曾分别在《四之器》、《五之煮》和《七之事》中三次提起杜育。

说他在主业上没有什么成就,主要是因为在正史《晋书》浩浩130卷里他却连个传记都没捞着立上一个。只是在介绍贾谧的二十四友的时候点了一下他的名字;在傅咸从父弟傅祗的传记说到八王之乱司马伦失败后,才顺笔带过一句司马冏收常侍杜育等付廷尉,也就是把他交给司法机关惩办;在苟晞的传记中,苟晞在上表时提到一句“前司隶校尉刘暾、御史中丞温畿、右将军杜育,并见攻劫”;在刘琨传中点到:“刘乔攻范阳王虓于许昌也,琨与汝南太守杜育等率兵救之。”

《晋书》里涉及到他的内容好像也就只有上面这几句了,而且每次都只是点到名就完事了。倒是清人严可均在辑纂《全晋书》时,给后人留下了有关他相对详细信息:“育字方叔,襄城人。初与石崇等为贾谧二十四友,永兴中拜汝南太守。永嘉中进右将军,后为国子祭酒。有《易义》若干卷,集二卷。”但是,正如刚刚提到的,陆羽在《茶经》里却多次提到了跟他有关的事情。那个跟他有关的事情就是《全晋书》里也提到的一篇名叫《荈赋》的文章。

代表著作

杜育《荈赋》是中国最早的茶诗赋作品,全文如下:“灵山惟

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这首《荈赋》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赋类作品,是中国古代早期茶文化的文学基础,它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及生长环境到采摘时节及劳动场景到烹茶选水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全部过程的文章。作品中“酌之以匏,取式公刘”,其意是杜育从事茶汤艺术,如先贤公刘那样,饮茶用具是用葫芦剖开做的饮具。此引自《诗经·大雅·公刘》章节的“酌之用匏”。《荈赋》是第一次写到“弥谷被岗”的植茶规模,第一次写到秋茶的采掇,第一次写到陶瓷的宜茶,第一次写到“沫沉华浮”的茶汤特点。这四个第一,足以使《荈赋》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令人刮目相看了。

杜育被后世人誉有“美丰姿”的雅号,公刘子(周文棠)先生著《茶道》认为:杜育是使饮茶具有风雅文化的第一人,由于赋予饮茶活动审美艺术,并以此来涵育人的修养,故公刘子先生认为杜育《荈赋》标志着中国茶道文化的萌芽。注:公刘(公元前十六世纪左右)是周部族的远祖,这是周部族史诗之一,歌颂了公刘率领族人从邰迁居豳的伟大业绩。

杜育著有《易义》(儒家经学,又为占卜类书,如易经或周易等)、《杜育文集》两卷,收入《隋书》和《唐书经籍志》而传于世。《全晋书》收录杜育散记《荈赋》等五篇作品。《荈赋》全文如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责青霜。白黄若虚。调神和内,解慷除。”

历史记载

在现存的正史古籍中,《荈赋》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篇

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到品饮的全过程作品,文中讲从环境、种植、生长以及到采摘时节,还有劳动场景到烹茶、选水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如文中所写“灵山惟岳”、“丰壤”指的是生长环境,“月惟初秋”指的是采摘时节,“结偶同旅”指的是采摘场景,“岷方”、“清流”指的是对水的选择,“东隅”、“陶简”和“酌之以匏”指的是对茶具的选择,“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指的是烹茶初成时的茶汤状态,“调神和内,解慷除。”指的是对饮茶功效的记载。《荈赋》比唐朝陆羽的《茶经》要早四百多年,难怪陆羽在其《茶经》一书里分三次提出杜育作品,这在《茶经》一书里都实为罕见。可见《荈赋》在我国茶叶史上的地位有多高。

造物主往往弄人于不经意间,人们常常悲伤于一些神童或者天才不是早逝就是痴呆,也因此才给了那些大器晚成者留下了诸多的光环和崇高的地位。杜育的早逝当然有其时代背景的因素,而西晋时期的人又刚好不是以“灵魂在飞扬”就能谋求一方作为的时代,因而杜育战死沙场又是处在情理之中。但不论怎样,多才的杜育在活着不过三十岁的光阴里,为茶人留下的不只是一篇让人意味深长的《荈赋》,而是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和未知的精神负担。换句话说,假如他生活在汉唐两朝的任何一个时期,那么他成为某个领略的一代宗师并非难事,惜别他的《易义》,让众多后来的文人墨客纷纷效仿,试问来者:“一位领兵打战的军人,要怎样地去寻找时间来著书立说?”,如果晋王朝也算是强势王朝的话,也许就没有后来的《茶经》编著者陆羽了。因为杜育的著书功力显然在陆羽之上。但苦于时代造主,天才的杜育早早就香消玉殒。甚至于常常将王育定在茶圣这一位置上。不过事实上他还没有完成作为一言圣人该完成的任务就脱袖升天而去,留给人们太多伤痕累累的推测和叹息。杜育作品,真可谓大师手笔,字数不多,却有一道攻心的茶香。

第一位茶专家

人们常说杜育是非茶专业人员,他应该是中国茶史上最早的茶学专家。至少在没有挖掘出更有说服力的史实面前,不得不承认关于茶最早最全面的文章是由他创作而成。要创作这篇作品,显然是要调研和总结茶叶常识的,否则难成其文。天才能流芳千古,只因为不定于年岁,假若再借他三十年时间活着,也许相关的经书、兵册、史传、茶道等等都会一一来到人间。然而这终究是一个假设,他寻尽一生的精神世界,都被强大而又野蛮的历史给淹没了。

历史影响

因为茶叶生产的发展和茶饮的普及,各种茶事和茶叶美学内涵也

引起了当时文学家的注意,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少的反映。除了《世说新语》、《神异记》、《异苑》中记述描写的内容外,流传下来的还有左思的《娇女诗》,杜育的《荈赋》,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等都从各个方面对茶饮、茶事进行了描述。从而提高了茶饮在文化上的品位。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宋代俶吴《茶赋》称:“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可见杜育《荈赋》在茶文化史上的影响。

杜育《荈赋》也是只剩残篇,存文如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调神和内,慵解倦除。”

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学初步兴起。茶艺萌芽。茶艺是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式和技艺。

杜育的《荈赋》中有对于茶艺的描写,如择水:“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用匏瓢酌分茶汤。《荈赋》

所描述的,是中华茶艺的雏形,且茶艺发源于巴蜀。

文学集团

杜育是西晋二十四人文学集团中的一员。《晋书·刘琨传》:秘书监贾谧参管朝政,京师人士无不倾心。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之徒,并以文才降节事谧,琨兄弟亦在其间,号曰“二十四友”。除上述四人及刘琨、刘琨之兄刘舆外,尚有潘岳、缪征、杜斌、挚虞、诸葛诠、王粹、杜育、邹捷、左思、崔基、和郁、周恢、牵秀、郭彰、许猛、刘讷(见《晋书·贾谧传》)等。二十四友成份复杂,文学成就和影响也不相同。潘岳为二十四友之首,陆机、左思和刘琨是西晋的著名诗人,欧阳建、陆云、石崇、杜育、挚虞等也较有文名,其他诸人或不以文学见长,或传世诗文较少,影响不大。贾谧后因事被诛,许多人受牵连,二十四友亦自星散。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