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一词,是对历史上主持朝政、掌握朝廷大权的职官的一种通称,并不是一种具体职官的名称。
在秦代,可称为“宰相”的职官其实就是“丞相”一职。汉代也有“丞相”一职,不过为了分割丞相之权,又出现了“左丞相”、“右丞相”的官职。
宋代的文武大权掌握在设于禁中的中书门下(简称“中书”)和枢密院两个部门,中书省和枢密院这“二府”也有分工,中书省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队调遣、配备和给养。中书侍郎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加“参知政事”衔就是副宰相,又称为“执政”。
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于明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废中书省及丞相之职,设立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的顾问,并任用这些大学士在内廷讨论政务,草拟诏敕,处理军政大事,实际上成了“内阁”,是管理全国政务的最高机关。
清代初期在八旗制的基础上,凡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各大臣讨论通过。同时又设立了“南书房”掌管内阁事务,并设“南书房行走”之职,是实际宰相。
至清末,改革官制,成立责任内阁,所属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学部、法部、陆军部、海军部、邮传部、农工商部、理藩部共十部,长官称大臣,十部大臣都是国务大臣。
总的来说,我国历史上“宰相”一职,经历了从个人宰相制到集体宰相制的过度。
慈圣光献皇后(1016年-1079年)曹氏,北宋宋仁宗赵祯的第二位皇后,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家族为北宋开国功臣。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册为皇后。英宗、神宗相继即位,尊为皇太后、太皇太后。元丰二年(1079年)病逝,年六十四岁,谥号“慈圣光献皇后”。母仪详情>>
北宋末期,朝政腐败,对外献币乞和,对内恣意搜刮,农民苦于繁重赋税盘剥,致流离失所。朝廷为解决财政困难,宣布将整个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为“公有”,规定百姓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若有违规犯禁者,则以盗贼论处,贫苦的农民与渔民交不起重税,详情>>
成吉思汗,即元太祖,名铁木真,蒙古族的杰出首领和军事家。12世纪末13世纪初,蒙古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各部落间经济联系不断加强,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诸部被推为大汗,号称成吉思汗,建立了统一的蒙古汗国。同时,制定军事、政治、法律等制度,创制并使用文字,对蒙古社会的发详情>>
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创始人,于1559年出生,成立明朝末年女真部。历史上建立清朝皇太极就是他的第八个儿子。而成吉思汗与努尔哈赤所存在的年代不同,两者的民族也有所不同。根本不存在什么直接关系。唯一相同的,可能就是两人都在中国土地上辉煌过。成吉思汗是南宋时详情>>
《新唐书》在评论一位宦官时这样写道:"杀二王、一妃、四宰相,贪酷二十馀年,亦有术自将,恩礼不衰云。"意思是说,此人曾杀了两位王爷,一个妃子,四个宰相,贪污二十余年,却仍能恩宠不衰。居然有这么牛的宦官,他是谁呢?答案是仇士良。仇士良生于781年,这是唐朝第十位皇详情>>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辩证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统论。李冰:战国时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详情>>
唐朝官员工资分为禄米、俸钱、职田、禄力诸项。而唐代前期与中晚期的俸禄制度又有差异。隋朝官员禄米是春秋两季支付,唐朝改为一年一给。而且武德年间只有京官给禄,外官无禄(贞观二年改为外官有上考者给禄),而是发给职田,以田租收入代替禄米。其原因是唐初草创,情势所迫。贞详情>>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封建社会在当时还具有很旺盛的生命力,还处于向前缓慢发展的阶段,而不是已经到达了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也还有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宋代新儒学(包括详情>>
如果问故宫博物院最大的宫殿是哪个,答案一定是三大殿之首的太和殿了。太和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长64米,宽37米,高26.92米,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是故宫规模最庞大、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如果问故宫最小的宫殿是哪个呢?答案是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大唐皇帝李豫的父亲是李亨,711年2月21日至762年5月16日,即唐肃宗,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玙、李绍,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756年至762年在位。2、肃宗一朝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同时,对三京体系详情>>
历史内容除了大家在上学期间的历史书可以学到一些,但其实在历史的海洋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等待大家来挖掘,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有哪些与宋申锡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这一内容。出身贫寒,颇有文才。中进士后,授校书郎,迁湖南观察(韦贯之)从事,历任监详情>>
北宋末期,朝政腐败,对外献币乞和,对内恣意搜刮,农民苦于繁重赋税盘剥,致流离失所。朝廷为解决财政困难,宣布将整个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为“公有”,规定百姓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若有违规犯禁者,则以盗贼论处,贫苦的农民与渔民交不起重税,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