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三国荆州之争的三大战事:赤壁、襄樊、夷陵之战

来源: 2023-05-11 11:44:00 人气:
字号: 小号| 大号
【内容导读】汉末三国时代,魏、蜀、吴围绕荆州归属展开激烈争夺,兵交不断。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219年的襄樊之战、222年的夷陵之战,是对三分形势的形成影响最大的三次战事。赤壁之战曹操取荆州得而复失,同时也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最好机遇,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形势;襄樊之战带来了东

汉末三国时代,魏、蜀、吴围绕荆州归属展开激烈争夺,兵交不断。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219年的襄樊之战、222年的夷陵之战,是对三分形势的形成影响最大的三次战事。赤壁之战曹操取荆州得而复失,同时也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最好机遇,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形势;襄樊之战带来了东吴袭取荆州、关羽失荆州,使三分格局基本定型化;夷陵之战以刘备急欲夺回荆州的图谋彻底破灭而告终,未能改变三分天下的基本势力格局。这三次战事对三国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变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反映出荆州的得失在三国争夺中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着眼,剖析一下这三次战事所反映的三国争斗的一些基本轨迹和特点,以冀有助于我们从中得到一些历史的教益与启迪。

联合与斗争

三国争斗错综复杂,三方从各自的政治利益出发,制定自己的争斗方略。从总的格局看,不外乎联合与斗争两大方面。一方为了重点对付另一方,寻找盟友,或明或暗地联合第三方,形成二对一的斗争态势,这是三国争斗的一个基本特点。在联盟内部,同样也存在矛盾。当矛盾尖锐的时候,斗争上升为主导方面,反映出联合与斗争的复杂性,这在三国争斗之初表现得又为明显。

三国时代总的斗争格局是吴、蜀联合对付曹魏。因为吴、蜀相对较弱,曹魏力量强于他们,是当时虎视耽耽的“霸权主义者”。在吴、蜀之间,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既有联合又有斗争,而且一度斗争十分尖锐,其症结是荆州的归属问题。刘备身故后,吴、蜀之间的联合才比较稳定地巩固下来。曹魏方面,跟东吴也曾有过联合,同刘备集团则从未有过。刘备集团始终以曹魏为主要斗争目标,所谓“汉贼”不两立,从没有跟曹魏联合的想法。在联合与斗争方面变化最多的是东吴。孙权在对外方略上经常是联合与斗争两手并用,特别在三国形成之初尤其如此。上述三次大的战事,就充分反映出三国形成之初联合与斗争的复杂性。

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合抗曹的重大战事。当时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的情况下,南取荆州,击败刘备,危及孙权在江东的统治,迫使孙、刘结成联盟共同抗御强曹,这是形势发展的必然。在赤壁之战前,孙权方面已有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的设想。这个设想是鲁肃向孙权提出的。当刘表于公元208年农历八月病死时,东吴方面还不知道曹操已于这年农历七月悄悄挥师南下取荆州。鲁肃考虑到荆州与东吴邻接,其地位十分重要,是“帝王之资”,建议孙权即时派他去荆州吊丧,察看刘表死后荆州的动静,重点是游说刘备跟刘表部下搞好关系,“与结盟好,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如果刘备与刘表部下团结不起来,则“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见《三国志》鲁肃传)。这里的所谓“别图之,以济大事”,就是建议孙权赶快夺取荆州,“据而有之”。鲁肃出使途中才得知曹兵已南下,于是赶到当阳(今荆门掇刀石西南阴界城故址)劝说刘备东下江夏与孙权联合抗曹。此前,诸葛亮在公元207年刘备三顾隆中时分析天下形势,已提出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联吴方略。鲁肃的主张与孔明的见解不谋而合。赤壁之战前夜孔明赴吴智激孙权联刘抗曹,本是他的一贯想法,并非只是受鲁肃的启发而为。鲁肃、诸葛亮的外交斡旋,对促成孙、刘联合抗曹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赤壁之战的胜利,固然有多种因素,从对外方略的角度讲,也是正确的外交斡旋与决策的胜利。没有这个联合抗曹的外交斡旋与孙、刘的正确决策,也许孙、刘集团已不复存在,曹操已实现国家的重新统一。可见正确的对外方略关系到一个国家安危存亡的全局大业。

孙、刘联合抗曹取得了各自立足发展的重大胜利。孙权方面为巩固抗曹联盟,向利备又是“进妹固好”,又是借荆州,但由于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吴、蜀之间围绕荆州的归属问题矛盾日益加深,明争暗斗不断,最后导致东吴乘关羽北攻襄樊之时袭取了荆州。东吴袭取荆州,固然是为了取得自己的立国的屏幛,同时也为了防止关羽势力的增强对东吴的威胁。所以当关羽水淹于禁七军、“威震华夏”之时,孙权悄悄致书曹操,请求讨伐关羽以表示对曹操的报效。因公元217年春曹操大举进攻孙权时,孙权遣使请降,曹操表示同意,退师北还。所谓报效,当然是外交辞令,目的是为了夺回荆州,实现自己的政治利益。曹操方面在关羽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下,早先司己懿、蒋济等已向曹操提出遣人说孙权从关羽后方出兵的建议,条件是许割江南之地封赏孙权。曹操表示赞同,因为这样可以解除关羽对樊城之围和继续北进的威胁。曹魏、东吴出于各自的政治利益悄悄结成了同盟共同对付关羽,而刘备集团对此一无察觉,这不能不说是刘备集团一个重大的失误。刘备、诸葛亮当时忙于跟曹操争夺汉中,取得汉中后又忙于庆贺胜利,称王封爵,回师成都,没有对关羽北攻襄樊给予有力的支援,更没有认真分析当时东吴对关羽北攻襄樊的反映,只想到与东吴联合的一面(当时实际已不复存在),没重视斗争的一面。这一严重失误不仅失去了荆州,而且使兴复汉室的事业化为泡影。把联合与斗争凝固化,不去因时因势作出正确的分析,制定相应的对策,就会被动挨打,乃至影响全局的利益,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

吴、蜀夷陵之战,表面上看交战双方是孙权与刘备集团,实际曹魏也不是真正的旁观者。曹丕代汉称帝后,孙权继续向魏称臣,又是上表献殷勤,又是派人送贡品,曹丕要什么就进贡什么,极力讨好魏国,主要是耽心刘备伐吴。孙权知道夺取荆州、擒斩关羽的后果,刘备决不会善罢甘休。当刘备大兴倾国之兵伐吴时,孙权急请魏国出兵帮助。曹丕表面上同意出兵,装出聚合部队的样子,实际不发一兵一卒,坐山观虎斗,另有图谋。当陆逊大败刘备,东吴渡过危难之时,曹丕随即出动三路人马进攻东吴。此前,魏、吴之间已存在矛盾。曹丕要孙权送太子孙登入朝,作为人质,以检验孙权是否真心臣服。孙权一直借故推辞,不送孙登入朝,曹丕对孙权的不诚心早有意见,更不希望看到孙权击败刘备后强大起来,于是借口孙权不送其子入朝而发动伐吴之役。孙权方面对曹丕也有所提防,陆逊等看到曹丕大兴将士而按兵不动,料算必有他谋。所以当刘备败退白帝城一些将领请求继续进攻刘备时,孙权采纳陆逊等人意见立即全线撤兵,不去追击刘备。当初吕蒙袭取荆州,关羽撤兵回救时,曹操也曾驰书急告众将不去追击关羽。这都是在联合与斗争方面勾心斗角留一手的表现。

夷陵之战后东吴面对曹丕的大举进攻,迫使孙权遣使去白帝城见刘备,请求吴、蜀和解,以免背腹受敌。刘备接受了东吴的求和。他明知荆州已夺不回来,向孙权回敬了一个未乘胜追击他的人情。此后,吴、蜀之间逐渐又建立起了共同对付曹魏的联盟。诸葛亮主政后双方使者来往不断。

三国形成之初的联合与斗争,孙权注意及时调整对外方略,成为荆州之争三次重大战事最大的赢家。孙权在调整对外方略的过程中,尽管失去了一些面子,如向曹魏屈膝称臣与暗算关羽都不大光彩,但换回的是自身的发展。三国政治家们在联合与斗争方面所作的精彩表演,所展现出的斗争艺术,为我们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留下了不少耐人寻味的思考。

强弱与胜负

两兵相交,强者胜。这是个普遍规律,但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强者由主动变为被动,反而成为失败者;弱者则由被动变主动,成为胜利者。三国荆州之争的三次重大战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三次战事都是以强者的失败、弱者的胜利而告终。

赤壁之战,无论从当时的总体实力还是从交战双方的兵力看,曹操都处于绝对优势。当时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又占领了荆州,黄河上下、长江南北已连成一片,离统一全国只差一步了。孙、刘方面只有孙权的江东六郡,还有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在沿江的一部分地盘(另一部分为曹操新任命的刘表旧部江夏太守文聘所有,主要是江夏郡北部今安陆至天门、京山一带),刘备本身无地盘,栖身刘琦之地今鄂州。从兵刀上讲,曹操扬言有八十万大军是吓唬人的,在古代八十万大军远征,粮草问题绝对解决不了,但实际兵力也远远超过孙、刘联军。按照周瑜的分析,曹操实有人马大约为二十三四万(其中北兵十五六万、荆州归降部队七八万),而孙、刘联军一共才五万(其中吴兵三万、刘琦兵一万、刘备聚合离散部队一万),双方兵力的对比大致是五比一。孙、刘方面虽然处于劣势,但最终却打败了曹操,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关羽北攻襄樊时,无论从兵势上讲、斗争形势上讲也处于优势地位。关羽北伐所统人马,大约有三万以上,不会少于禁七军人马。关羽水淹于禁七军时,史载于禁部队三万人马,大都成了降卒,这是引起缺粮而擅取孙权湘关大米的一个重要因素。曹操襄樊守将曹仁兵马只数千,而且困守樊城内,被动挨打。从当时斗争形势看,对关羽也很有利。在三分荆州势力中,关羽力量最强,气势最盛。出兵之初,又得到南阳一带武装势力的纷纷响应,南阳乃至许都(许昌)的局势很不稳定,关羽的先遣部队已深入到许都附近地区。但关羽最终还是失败了,这里面固然有东吴偷袭荆州的因素,就当时襄樊形势看,徐晃援军到后,关羽一方已由主动转为被运,关羽初战徐晃即失利。

夷陵之战,刘备大兴倾国之兵伐吴,最初的优势也在刘备方面。孙权面对刘备的大举伐吴,先是急忙由公安迁都到鄂(后称武昌,今鄂州市),接着又向刘备遣使求和,对夺取荆州、擒斩关羽的行为表示歉意。孙权的荆州守将诸葛瑾也致书刘备,劝说刘备不要伐吴。刘备一概不答应,孙权才不得不起用陆逊,率师抵抗。刘备部队从巫山一路直下,连克东吴的秭归等地,已到达今宜昌市区和宜都一带。陆逊部队一时只好采取守势,坚守阵地,拒不交战。就兵力讲,刘备部队也大大多于陆逊部队。《三国演义》说刘备伐吴人马有七十五万,跟表绍与曹操展开官渡之战时的兵力一样,当然是不可信的。官渡之战时表绍人马也并非七十五万,大致只十来万(曹操先后坑杀降卒数为七万)。当时刘备伐吴人马大致也在十万左右,而陆逊兵力只五万。结果是处于劣势的陆逊大败刘备,也取得了以弱胜强的战果。

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事不乏其例,但象三国荆州之争三次重大战事都以以弱克强告终是很罕见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历史现象?在强、弱、悬殊的情况下弱势一方为什么反而战胜了强者?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分析、探究。

人谋与天时

我国古代向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这里的“天”,我们应理解为天时、地利等客观因素与客观机遇。古人常常将这些视为“天命”,是历史的局限所致。人谋与天时,实际是个主观与客观的问题。力求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方能克敌制胜;反之则往往事与愿违,得不到理想的结果。这在荆州之争三次以弱胜强的重大战事中,也得到充分的显示。

战事方面的人谋,主要体现为决策是否正确、指挥是否得当。荆州之争三次重大战事从双方决策上讲都不存在明显问题。曹操南取荆州、进击孙刘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符合当时形势发展的实际,不存在决策不当的问题。对关羽的北攻襄樊、刘备的伐吴,历来有些不同的看法。从刘备集团的战略目标与当时形势看,其实也不存在什么冒失问题。关羽北伐是实践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决策”的一次军事行动,符合刘备集团的政治目标,所选择的时机也是有利的,不是军事冒险行为。刘备不听群下劝谏坚决伐吴,是为了夺回荆州。只有夺回荆州,才能改变蜀国偏居一偶的被动局面,实现从荆、益两路以向宛(南阳)、洛(洛阳)最终兴复汉室的既定方略;也只有夺回荆州,才能为关羽报仇。他不能容忍在蜀汉势力迅速上升之际遭受失荆州的重大挫折,他极力要把不利的形势扭转过来,显示自己决不满足于在西蜀称帝。伐吴充分表现出了刘备的雄心和政治品格,也反映出荆州在他心目中的份量。他以举国之力伐吴,士气高涨,长驱东下,直抵荆州之境,形势对他也是有利的,本来荆州不是没有可能夺回来,主要问题是出在指挥上。

指挥失当,既是导致刘备伐吴失败的重要主观原因,也是导致曹操赤壁之战失利及关羽久攻樊城不下的一大因素。

刘备依阻山陵安营结扎,形成数百里的狭长战线,兵力施展不开,容易被动挨打;当陆逊拒不出战、两军相持长达半年之久士兵锐气开始消失之时,又未及时调整军事部署,最终被陆逊抓住机遇打败。曹操取得荆州后,急于进攻孙权,部队未作休整,时又逢严冬,而出兵之初是农历七月。冬天马无粮草,不习惯水战的北兵也难以显示实战能力,而且容易生病。这是指挥上一个很大的失误。如果曹操取得荆州后休整一段,巩固一下胜利成果后选择时机再东下,就可以避免隆冬水战的不利局面,也可以更好地与荆州归降部队相融合,在荆州站稳脚跟。以荆州之大,经济、军事实力之强,如果能巩固好,日后孙、刘再怎么联合也无济无事。当时益州刘璋已向曹操表示归顺,接连两次派出使者慰劳曹军,南方就只刘备、孙权势力,如果曹操在荆州站稳脚跟,孙、刘光是对付荆州也很困难。当初孙权三次进兵荆州也只是在江夏郡取得了一些局部成果,未能动摇刘表的统治。问题是曹操太急了,一心想毕其功于一役,结果适得其反。关羽北伐襄樊,取得了水淹于禁七军的胜利后,围攻樊城所以久攻不下,在指挥上也有问题。主要也是有些急于成功,将一部分兵力深入到南阳至许昌一带,分散了围城力量。当时樊城已岌岌可危,如果关羽集中全部兵力围攻,曹仁的几千人马再坚守也是守不住的。

导致曹操、刘备、关羽失败还有一些客观上的因素。赤壁之战,曹操根据北兵不习惯水战的实际,将战船用铁索连结起来,这不完全是个指挥失误。曹操也不是不知道如果对方用火攻将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他可能只考虑到南方冬天一般刮西北风,很少刮东南风。如果对方用火攻,西北风只会烧及对方船只。可没想到当时偏偏刮起了东南风,结果黄盖诈降、实施火攻就有了可能。赤壁之战时一场东南风,烧尽曹操战船,火势并延烧到北岸乌林的曹军营寨,使曹操遭受了重大失利。主观与客观,通常情况下起主导作用的是主观因素,在特定情况下客观原因也能起主导作用。赤壁之战曹操败北,在诸多客观因素中,东南风就起了决定性作用。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也是被对方用火攻打败的。所不同的一个是冬天,一个是酷热的夏天,一个是烧船,一个是烧营。夏天易燃,刮东南风更是常事。吴、蜀两军从正月相持到六月,蜀军在狭长的山地驻扎闷热难当,疲乏困倦,失去警觉,对方火烧连营势如破竹,使刘备遭受了彻底失败。关羽北攻襄樊时,连降暴雨、秋水猛涨,为水淹于禁七军提供了绝好的客观条件,水攻取得了重大战果。但随着樊城久攻不下,交战双方客观条件也起了变化。关羽兵力有些分散,对方的各路援军却陆续赶到了。曹魏援军统帅徐晃,不仅扫清了深入中原的关羽部队,而且采取步步为营的方式紧逼关羽围城营寨。此时,军事力量的对比已对魏方有利,关羽已处于被动地位。即使东吴不出兵袭取荆州,关羽北攻襄樊也不可能再攻下去。

在这三次重大战事中起初处于被动的一方,从决策、指挥到利用客观条件都表现出了主、客观紧密结合的良好军事才能。特别是赤壁之战中的周瑜,夷陵之战中的陆逊,面对强敌不畏惧,沉着坚定,计谋胆略超凡,抓住机遇实施火攻,变被动为主动,树立了历史上以弱克强的军事范例。

三国荆州之争包含着丰富的哲理。三大战事是荆州之争的重点所在,寓意尤为深刻,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本文只是从辩证的角度作了些分析,浅尝辄止而已。

  • 俄波战争 波兰向东出击的一次领土战争

    俄波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波兰共和国利用苏俄内战之机为获取白俄罗斯、 西乌克兰和立陶宛而对苏维埃俄国发动的一次领土战争。战争从1920年4月25日波军进 攻乌克兰开始,至1920年10月12日以双方签订和约,达成妥协而告结束。 战争初期,波军大举详情>>

    2023-05-11
  • 法国大革命故事:又一个皇帝人头落地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而1789年至1794年由法国资产阶级领导的,为推翻封建统治和反对外来干涉所进行的革命战争,则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详情>>

    2023-05-11
  • 博罗季诺会战:拿破仑饮恨莫斯科城下

    拿破仑战争期间,俄法两军于1812年9月7日,在莫斯科以西124公里的博罗季诺村附近进行了一次重大会战。1812年夏,拿破仑从法国本土及其欧洲盟国与附庸国中征集了一支60余万人的大军,决心入侵俄国,以图称霸欧洲。 6月24日,法军进入俄境,第一批三个详情>>

    2023-05-11
  • 美墨战争 “天定命运”论下的美国领土大扩张

    独立战争后,美国统治集团一直把向西部扩张作为国策,尤其是南方的奴隶主集团, 更充当了领土扩张的急先锋。这是因为:南方种植园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不断扩 充新土地来迁移种植园,以避免地力的下降。19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加快向西扩张步 伐,并制造了“天定命运详情>>

    2023-05-11
  • 拜占庭波斯战争简介

    【战争时间】公元528~631年【战争地点】两河流域、埃德萨和尼西比斯两要塞【关键人物】查士丁尼一世、库斯鲁一世【交战双方】拜占庭帝国VS波斯帝国【战争背景】罗马波斯战争的爆发原因涉及政治、历史、经济及宗教等各方面,是拜占庭帝国与萨珊波斯间各种矛盾详情>>

    2023-05-11
  • 希波战争简介,希波战争时间、起因、影响

    【战争时间】公元前492~前479年【战争地点】希腊境内【交战双方】希腊VS波斯【关键人物】大流士一世【战争背景】公元前6世纪,兴起于伊朗高原西南部的波斯帝国,经过半个世纪的积极扩张,到大流士一世继位时已发展为一个东起印度河、西至小亚细亚、地跨亚非详情>>

    2023-05-11
  • 30年战争: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

    1618—1648年,欧洲两个强国集团——哈布斯堡王朝与反哈布斯堡王朝集团为争夺欧洲霸权而展开了一次全欧国际性大混战。起初,战争是围绕德国新旧教矛盾进行的,但不久就演化为各国争夺权利和领土的混战,西欧、中欧及北欧主要国家几乎全部先后卷入。其结果使德国四分五裂详情>>

    2023-05-11
  • 高卢战争简介 高卢战争时间、背景、经过

    【战争时间】公元前58~前51年【战争地点】山北高卢地区【交战双方】罗马VS高卢人【关键人物】恺撒【战争背景】恺撒头像山北高卢又叫做外高卢,主要是指阿尔卑斯山以北、莱茵河以西、法国、卢森堡、比利时、德国、荷兰及瑞士一部分。这里的居民主要是高卢人和日详情>>

    2023-05-11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将朱元璋在世时分封的那些藩王逐个废黜(朱元璋为何要分封)

按照周朝时期的教训来说,分封是会导致诸侯割据最终国家力量四分五裂的,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分封呢?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朱元璋在登上皇位之后,加强中央集权,他总结了历朝历代灭亡的原因,发现军权是最重要的防护工具,于是就想将权利放在皇帝手中,由皇帝详情>>

法国大革命故事:又一个皇帝人头落地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而1789年至1794年由法国资产阶级领导的,为推翻封建统治和反对外来干涉所进行的革命战争,则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年羹尧作为雍正初期的心腹重臣 雍正到底有多宠年羹尧

我们国家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学时期只能在课本中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年羹尧作为雍正初期的心腹重臣 雍正到底有多宠年羹尧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详情>>

袁学军:期雨燕成文化使者,望香港小朋友有机会来北京看看

北京雨燕的迁徙路程一直是个谜,直到有专家通过给雨燕安装光敏定位器,才发现北京雨燕令人震惊的万里大迁徙。跟踪数据显示,每年北京雨燕都要经过数月的飞行旅程,从刚果盆地一路北上途径非洲和亚洲37个国家,行程超过一万三千公里。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