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初一,文献记载京城北京的天气是“飞沙咫尺不见,日无光”。沙尘暴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呼啸,肆虐着无人可挡。许多官员都
精通天象,以为这是不祥之兆。有官员占卜一卦,卦文上说,将有暴兵破城之灾。
没几日,凤阳祖陵发生了地震。初九,兵部收到“大顺皇帝”李自成派人送来的文书。李自成宣称如果明朝不同意对他裂土而治,崇祯帝和他平起并坐,农民军就要对北京城发动总攻。崇祯皇帝朱由检断然拒绝了李自成的最后通牒。从新年开始,崇祯皇帝心急如焚,寝食难安。但是面对咄咄逼人的农民军,他手中的牌并不多了。
明朝在南方有旧都南京,崇祯皇帝可以迁都南京,但他害怕承担丧失北方领土的罪责。剩下的就只有困守北京了。但是怎么守呢?
崇祯皇帝最大的王牌就是东北宁远总兵官吴三桂。吴三桂手里有一支人数超过一万人的铁骑。这是明朝赖以抵抗东北清朝势力的钢铁长城。正因为如此,关宁铁骑经历战火洗礼,战斗力强大,非关内军队可比;也正因为如此,崇祯皇帝犹豫是否要调吴三桂回师,让失去抵抗的清朝骑兵涌入关内。对于吴三桂,崇祯皇帝绝对信任。
吴三桂出身将门,家族世代在关东服役,父亲吴襄、舅家祖大寿都是一代名将。朝廷对吴家恩重如山,吴襄被提拔为兵部侍郎,退休后在京城安享晚年。吴三桂更是年纪轻轻就被崇祯皇帝提拔为将,赋予重任,大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趋势。崇祯的问题是:现在要不要召唤吴三桂回京勤王?
几天后,李自成对北京城完成了合围。当天,“黄沙障天,忽而凄风苦雨,良久,冰雹雷电交至,人情愈加惶惑。”崇祯已经顾不上抵抗关外的清朝铁骑了,十万火急地令山海关沿线明军撤入关内勤王。拿到圣旨,吴三桂唯有苦笑。在他看来,回军勤王的最佳机会已经错过了。放弃关外可以,勤王也可以,但并不是说想回军就能回军的。
关宁铁骑官兵基本是辽东人士,现在要全军调拨北京,光动员就需要几日时间。再说,吴三桂所部是明朝长城沿线各州县的依靠,现在要撤退了,必然引起骚动。关外各州县官府百姓知道消息后都乱哄哄地要随军撤退回关31内——他们不希望无依无靠,更不愿意成为拖着辫子的满洲人的奴隶。
结果,吴三桂所部的关宁铁骑,裹挟着辽东大小官员、官役、百姓,共约十万人,缓缓南撤。吴三桂的大部队撤进山海关后,逐步南移至昌黎、滦州、乐亭、开平一带,日益接近北京城了。遗憾的是,李自成抢在吴三桂之前进入了北京城。
3月18日,农民军对北京发起总攻。一夜之间,北京外城就被攻破。19日,李自成率军从承天门进入北京城。对吴家恩重如山,对吴三桂寄予厚望的崇祯皇帝朱由检跑到煤山(今景山),悲凉地上吊了。大明王朝结束了,一个新王朝的建立还需要多少时间呢?
当时,天下的局势是这样的:在占领中原大部分地区和京城的大顺国李自成势力、在盛京已经称帝建立清朝的满族势力、在南方的明朝残留势力和张献忠等其他农民起义军之间,李自成是公认的新王朝皇帝的头号热门人选,他的大顺朝也正在招降纳叛,接收江山。但是清王朝的大军具有同李自成争夺天下的实力。而阻隔在两者之间的就是吴三桂那一大摊子人。
原本成不了一方势力的吴三桂,因为特殊的情势,成为平衡天平的关键筹码。吴三桂听到崇祯皇帝上吊的第一个反应,不是号啕大哭,为崇祯皇帝发丧,而是思考如何自保——因为他是一个成熟务实的政治家。
南方是如日中天的李自成大军,
吴三桂首先考虑要避免与李自成作战。鉴于部队战线拉得过长,吴三桂马上命令部队收缩集中,然后裹挟着官民,北撤到山海关。山海关,扼守辽东走廊,控制着关
内和东北的交通要道。到了这里,吴三桂无路可退了。他很迷茫:如何与李自成相处呢?
而就在关内大乱的同时,掌握清朝实权的多尔衮乘机收取了关外地区,并决定大举伐明。清朝的思路是清晰的,四个字:趁火打劫。他决定趁明王朝自顾不暇,能捞多少好处就捞多少。清朝没有想到,明朝那么不经打,四月初就得知了大顺军攻克北京、明廷覆亡的消息。
多尔衮马上决定“扩大趁火打劫的规模”,其中的关键是要在大顺军立住脚跟之前,迅速出兵。这还是一个强盗计划。多尔衮之所以没有更大的野心,比如占领原来
明朝的华北地区或者干脆取明朝而代之,是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新成立的清朝具有那样的实力。
与地上数千里、人口千万计的明朝比起来,清朝偏居辽东一隅、人口不满百万,它与明朝的战争就像老鼠与大象的战争。老鼠能吞掉大象吗?多尔衮不相信。多尔衮命令国内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全部强迫从军,几天后就匆忙
“统领满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汉军恭顺等三王、续顺公兵,声炮起行”。
时间就是胜利啊,赶紧趁关内的汉人新王朝建立前多去攻城略地、抢占人口。后来有人说,当时清朝就立志要灭亡明朝,统一中国。我觉得,这样的计划肯定会吓多尔衮好几跳的。也许,清朝的统治者有统一中国的大志,但是当时他们根本不相信这一次仓促的起兵能够一战定乾坤。
而阻挡着他们去路的吴三桂,也根本没有与清朝接洽——多尔衮也没派人与吴三桂接洽。他们是夙敌,多次在战场上杀红了
眼。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很厉害,如果与它纠缠,清朝大军就达不到趁火打劫的目的了。所以,多尔衮采取了降清的原明朝大学士洪承畴的建议,避开山海关,计划在蓟州、密云之间挖开长城,攻入关内掠夺。
于是,清朝大军朝着山海关以西进军。这时,历史送给了多尔衮一个巨大的机遇:山海关的大门敞开了。大门是吴三桂自己打开的。为什么历史会发生如此戏剧化的转折呢?吴三桂换了一副脑子了吗?
有关吴三桂献关降清的最权威记载是《明史》:“初,三桂奉诏入
援,至山海关,京师陷,犹豫不进。自成劫其父襄,作书招之,三桂欲降。至滦州,闻爱姬陈沅被刘宗敏掠去,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这段记载有两个要点:第一,吴三桂起初答应了大顺王朝的投降,并且已经带兵走上归降之路了。
看到大势已去,实力远逊于李自成农民军的吴三桂投降了新朝大顺,是很自然的选择。这也是绝大多数明朝官员的做法。当时在北京的明朝官员有近四万人。城破之时,慷慨赴死的只有三十余人。绝大多数人抱着在新朝做新官的态度迎接了起义军。尽管之后起义军在京城内*官绅,依然有明朝旧官自我安慰说,当初洪武皇帝(朱元璋)刚得到天下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
第二,它把吴三桂降而复叛的原因归结为爱妾陈沅(即陈圆圆)被农民军大将刘宗敏掠去了。举着白旗的吴三桂大军走到滦州的时候,见到了33 一位从北京逃脱的家人,知道爱妾陈圆圆被他人抢走。夺妻之恨让吴三桂勃然大怒,率军掉头反攻山海关(山海关的留守明军投降了李自成),夺取关隘后,全军为崇祯皇帝戴孝,以明朝残余自居,走上了与李自成兵戎相见的路程。
吴三桂的这个反复,完全归咎于农民军抢走陈圆圆是不够的。久经沙场、宦海沉浮的吴三桂断然不会因为一个女人,拿名节、军队乃至国家命运来赌气。一开始,吴
三桂就不是死心塌地地投降李自成,只是为了自保。但是起义军做法太过激反了吴三桂,先是扣押了吴襄,再是抢走了吴三桂的小老婆陈沅。
吴氏家族的利益已经受到了极大损害,吴三桂还没投降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悲惨遭遇。他很自然想到明朝残余还控制着淮河以南地区,包括数十万军队和旧都南京。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如果自己能在山海关配合南方剿灭李自成,那就是再造明朝的大功臣了。主客观两方面原因,促使吴三桂回师山海关。
有人说,吴三桂想做“石敬瑭第二”,他要用山海关向满清换取荣华富贵。这是不对的。吴三桂的确主动和多尔衮联系了,他的如意算盘是借助清朝铁骑来抵抗农民军的进攻——李自成的军力实在
太强了,吴三桂必须借助外力。清朝官方说吴三桂是“遣人东乞王师”。
可见,清朝也承认吴三桂最先是来接洽“求援”的,不是投降。在信中,吴三桂坦言要复兴
明朝,请清朝出兵相助。他说:“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酧,不敢食言。”吴三桂夸口
事成之后报答清朝的除了财富,更不惜割让土地。
李自成获悉吴三桂叛变,意识到情况严重,一面以吴襄的名义写信规劝吴三桂,麻痹敌方;一面作好武力解决的准备,出兵平叛。他很快亲率近五十万大军,扑向山海关。李自成此举推动了吴三桂由向满清“借兵”转为“投降”。向山海关进发的农民军裹胁着明朝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晋王、秦王和吴襄。
在封建伦理上,依然以明臣自居的吴三桂很难抗拒这样的阵势。在大顺军的猛烈进攻下,吴部大败,几乎被压缩在长城一条线上,局势危如累卵。不管吴三桂有没有料到李自成这么“重视”自己,他被压制得动弹不得,接近身败族灭的厄运。危急时刻,出使清朝的使节带来了“救命稻草”:清朝同意出兵,但不是“借师”而是要求吴三桂先接受清朝“平西王”的封号才出兵。也就是说,清朝不把吴三桂当作对等的合作伙伴,而是要他接受收编作清朝的奴才。
将时间倒回,多尔衮意外收到昔日对手的求援书信,当即明白了吴三桂的处境。他非常清楚,现在吴三桂是站在低处求自己。“裂土酬谢?”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
条件。但多尔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还要吞并吴三桂手中的山海关明军,占领尽可能多的土地。
多尔衮一边在脑海中盘算:除了要山海关,还要求什么地方呢?京城,直隶,山东?他马上下令清军改变进军路线,直趋山海关,并给吴三桂回了一封信:“伯虽向守辽东,与我为敌,今亦勿因前故尚复怀疑。今伯若率众来
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也。”
途中,多尔衮再次接到吴三桂的告急文书。吴三桂什么都没说,只是请求多尔衮“速整虎旅,直入山海”。在吴三桂和大顺军之间,多尔衮喜欢吴三桂。为了避免大顺军占领山海关而遏止清朝内侵,多尔衮下令全军以二百里速度急行军。
当晚清军到达距山海关外十里的地方,已经能够看到山海关上的烽火,甚至能隐约听到大顺
军和吴三桂部的厮杀声。多尔衮慢悠悠地下令全军扎营休息,并派人告诉吴三桂:本王到了。吴三桂心理必然经历了一番挣扎,但是历史留给他选择的余地很小,时间非常有限。手中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砝码的、在死亡线上苦撑的吴三桂慌忙带领亲信多人到多尔衮面前称臣迎降。生的渴望压倒了其他考虑,一个明朝名将从此定格为了清朝的平西王。
关内大顺军与吴三桂军酣战正急,逐渐取得了优势。突然,清军铁骑驰入,万马奔跃,矢石如雨,大顺军慌忙迎战。两派三方战成一团,大顺军渐渐不敌。观战李自
成没有预料到吴三桂这么快就与清军合兵,知道形势不可挽救,驱马后撤。大顺军随之溃回北京。清军也受到沉重打击,追击后缩回山海关休整。
奇怪的是北京的大顺政权因山海关战败而顷刻间由盛转衰。先是北京人心惶恐,再是李自成匆忙称帝,全军退回陕西。后来人有的说是起义军经不起都市豪华生活的诱惑,日趋骄奢淫逸,导致军心涣散,实力衰微;也有人说华北长期战乱,而大顺军游荡成性,缺乏根据地和物质储备,支撑不起一个新的王朝;更有人考证出当时的北京城正在流行鼠疫,消耗了大顺军的实力,逼走了李自成。
反正,客观结果又帮了清朝一个大忙。与大顺军一样,多尔衮也几乎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北京。李自成没有使用上的明朝降官,帮忙多尔衮迅速建立起了
统治。
吴三桂作为清军前驱,南下攻城略地,成为清朝战车的重要部分。在整个过程中,陈圆圆只是影响吴三桂情绪的一朵小浪花而已,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实在太夸张了。
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王朝不同,明朝的皇帝中,亲自指挥甚至亲临战阵次数最多的,不是开国君主,而是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尽管出身于草莽,崛起于行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击败劲敌陈友谅之后,不再亲临战阵,甚至不再御驾亲征直接行使战场指挥权。有意详情>>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初一,文献记载京城北京的天气是“飞沙咫尺不见,日无光”。沙尘暴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呼啸,肆虐着无人可挡。许多官员都精通天象,以为这是不祥之兆。有官员占卜一卦,卦文上说,将有暴兵破城之灾。没几日,凤阳祖陵发生了详情>>
导读: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但是成器的不多。他越到晚年越发愁——这么大的江山,我死之后,交给谁来坐?长子朱标当然是最合适的人选朱标传说为马皇后亲生。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给马皇后吃了颗“定心丸”,册立13岁的朱标为皇太子,即未来的国家领导人,详情>>
明太祖朱元璋给南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除了孝陵,世界现存最长、保存最完好的都城城墙——南京明城墙,也是朱元璋的杰作。明城墙当年分分城与外郭两大部分,当年内城有门十三座,外郭有门18座,此即所谓南京坊间所谓的“内十三,外十八”。传说,朱元详情>>
之前热播的刘恺威版唐伯虎《江南四大才子》,我们都知道江南四大才子分别为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他们是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但很少有人注意这四个文人究竟最擅长哪些?【唐伯虎】: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详情>>
人物生平石亨(?-1460年),陕西渭南人。明朝将领,官至太子太师,封忠国公。早年抗击瓦剌,颇有战功。后于景泰八年(1457年)发动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辟,得以权倾朝野。天顺四年(1460年),石亨大肆培植党羽,干预朝政。朱祁镇不能忍受详情>>
明代宗朱祁钰,史上多称为“景泰帝”,是宣宗皇帝的次子。朱祁钰的生母,本是汉王府邸的一位侍女,这位汉王就是著名的永乐皇帝的二子朱高煦。宣德朝,宣宗皇帝对叔父汉王朱高煦用兵,御架亲征生擒朱高煦父子,并将汉王宫的女眷充入后宫为奴。在返京途中,宣详情>>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逝去,因太子朱标早死,以皇太孙朱允汶继帝位,是为惠帝,年号建文。建文帝继位后,对朱元璋采取的极端皇权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交大臣以实权,他本人亦虚心纳谏,使朝政出现了一些民主气氛。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详情>>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初一,文献记载京城北京的天气是“飞沙咫尺不见,日无光”。沙尘暴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呼啸,肆虐着无人可挡。许多官员都精通天象,以为这是不祥之兆。有官员占卜一卦,卦文上说,将有暴兵破城之灾。没几日,凤阳祖陵发生了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霍去病是怎么让士兵甘愿追随他的?是最新上映的热门电视剧中重要剧情桥段,这部剧在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关注同时也在剧情和演员表现方面取得了相当成功,堪称一部成功的佳作。霍去病是怎么让士兵甘愿追随他的?是最近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就这个话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霍去病是怎么让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湖北省与周边各省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湖北省与安徽省、湖北省与湖南省、湖北省与陕西省之间的区划变迁。今天,我们聊聊湖北省与河南省之间的区划调整。在明朝统治的前期,湖广省北部的16个县,曾经划入河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