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让燕云十六州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二百年。

中文名
割让燕云十六州
发生时间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
主要人物
石敬瑭、李从珂
主要角色

石敬塘割让燕云十六州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与唐末帝李从珂互相猜忌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不想再忍受煎熬了,下定了起兵造反的决心,公然宣布李从珂作为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养子,不应享受大位,而应让位给明宗的亲生儿子李从益。李从珂大怒,立刻派兵围攻太原,讨伐石敬瑭。

后唐举一国之力,拿下石某,那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杀头,灭族,也是题中之义。虽然历史上石某人也算是智勇兼备,但并不妨碍他在历史进程中,也屡屡走多步臭棋,并且每一步臭棋都是致命的。比如先前,李从厚已经继位了,可他却在从珂与从厚夺位战中,公然支持了从珂,帮助从珂夺得帝位,到头来,从珂对他并不信任,一直防患于他,使他没过上一天安心舒畅日子。这次虽然受不了从珂的猜忌,唯恐有一天被除掉,但人家毕竟没有下手啊,你公然跟人家当朝天子叫板,力量又不足以抵御对方,你自家性命不更是保不住啊,真的不知他搭错哪根筋哦。在从珂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为保自家性命,他慌不择路,饥不择食,竟干起饮鸩止渴的勾当,竟向陈兵长城以北,对中原早就虎视眈眈的契丹求救。

常言道,请神容易送神难,引狼入室,赶走狼也要付出代价哦。契丹得知姓石的请求,正中下怀,但要端足架子,吊姓石的胃口,也就是说契丹要狮子大张口了。有部下拗不过他要请契丹助战,但提出可以多给金帛,不能割让国土。但姓石的为了砸死此事,决定下大血本,让契丹为他出力,帮他推翻李从珂并扶他当皇帝。于是他又走出了他一生当中所有臭棋当中的最臭的最不可饶恕的一步棋,以割让燕云十六州大片国土,每年进贡大批财物,再以儿国自称为代价,请求契丹出兵助他!

消息传出,长城南北两个王朝全部惊呆啦!

燕云十六州的地理战略意义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二百年。

燕云十六州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失去燕云十六州这个北部屏障, 直接导致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下(因中原士兵善守城,而北方少数民族士兵善攻),对宋朝的衰变乃至灭亡有着重大影响。并入辽朝的燕云十六州,不只是辽朝的经济最发达地区,而且也是辽朝“汉人”问题最为突出的地方。这一带的汉族,由于在唐末五代时期与少数民族长期相处,其后又在辽朝统治下生活了近二百年,他们的民族性格和生活习俗已经发生了很深的“胡化”,即少数民族化现象,从而和中原汉族产生了巨大差别。

燕云汉人在辽、金王朝统治中国北方的历史上,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对待他们的态度上,辽、宋、金三个王朝却都采取了既拉拢又排斥的作法。辽朝用科举、任官和婚姻来使汉人忠于自己,但是又不信任大多数“非我族类”的燕云汉人,而将其置于社会的底层;宋朝出于对“胡化”汉人的歧视,指其为“番”、“虏”;金朝则在重用部分辽朝汉臣的同时,在政治上将幽云汉人列于女真人、渤海人和契丹人等民族之后,排斥于统治阶层之外。另一方面,辽朝中后期的燕云汉人不仅在民族认同上日显孤立,且在政治态度上也没有固定的倾向,并非传统中认为的那样“心向中原”,而是以利益为中心,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在辽、宋、金之间往来叛附,政治态度非常灵活。先协助辽朝抵抗北宋,眼见辽朝大厦将倾就意图附宋自保,继而又出于对北宋政权的失望,投奔金朝,并由此导致了金宋间的战争。燕云汉人对三个王朝各自的发展进程、力量的消长、以及中国北方政治格局的形成,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物解密野史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