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战必输,攻必败,首鼠两端的降将何以位居第一功臣

来源: 2017-09-03 09:23:11 人气:
字号: 小号| 大号
【内容导读】文/朱权公元1402年,经过四年的“靖难”苦战,朱棣终于获得了胜利,进驻京师。朱允炆消失在一场大火里,下落不明。六月十七日,朱棣登基,改元永乐。打下了江山,坐上

文/朱权

公元1402年,经过四年的“靖难”苦战,朱棣终于获得了胜利,进驻京师。朱允炆消失在一场大火里,下落不明。六月十七日,朱棣登基,改元永乐。

打下了江山,坐上了龙椅,下一件事就是要封赏众位功臣了。众将士追随朱棣浴血奋战数载,如今天下已定,当然要好好犒赏。

经过一番斟酌,最终的封赏结果是,两位将领受封公爵,一是成国公朱能,一是淇国公邱福,(还有一位在东昌之战里战死的将领张玉被追封荣国公)另有封侯爵与伯爵者各十余人。

然而受封赏最多,待遇最优厚的却是,李景隆。

“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曹国公,加岁禄一千石,子孙世袭。”相比于的李景隆的封赐,朱能和邱福两人则要略逊一筹了,都是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也没有太子太师的头衔。

这样看来,李景隆好像才是靖难的第一功臣啊。那么他在靖难之役里到底立了什么“大功”呢?

(李景隆画像)

靖难之役初起时,建文帝命耿炳文为将,出师讨伐。听闻耿炳文战败的消息之后,又启用李景隆取代耿炳文。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儿子,长相很不错,“眉目疏秀,顾盼伟然”,但是“贵公子,不知兵,惟自尊大”,没什么本事还挺骄傲。可建文帝就是信任他,将其引为心腹,给了他五十万大军,可以说是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了。李景隆出师之后,先是进驻德州,整理了耿炳文的旧部。听说朱棣率亲兵出袭永平的消息之后,带领兵马直扑北平,想要一举拿下朱棣的大本营。当时的北平由世子,也就是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居守。城中守军很少,且大多老弱,“时将士精锐者皆从征(永平),城中所余老弱不及十一”,双方的实力差距相当悬殊。李景隆将北平围住,发起猛攻,却数次进攻未能得手。之后又苦于夜间总被北军的小股部队侵扰,干脆撤到十里之外去扎营,战争就此陷入胶着状态。

其实在此期间,是有一次绝好机会的。南军将领瞿能率部曾攻破彰义门,如果李景隆能乘胜追击,或许可以攻陷北平。然而李景隆却命瞿能停止进攻,北军趁此机会提水来浇湿城墙,寒冬季节,滴水成冰,“冰凝不可登”,原本胜券在握的南军最终只能大败而归。

对于李景隆的反常举动,《明史》的解释是“景隆忌能功,止之”,也就是说怕被瞿能抢了功劳。这个说法仔细想想是有点站不住脚的,如果当时李景隆挥师赶上,拿下北平,那么这功劳当然应该算在主帅的头上。报功请赏的话瞿能的名字也只能附在李景隆后面,他有什么资本和李景隆抢功,李景隆何至于忌惮他?“忌功”恐怕只是表面原因,那么李景隆究竟在打什么主意,有什么“不能说的秘密”呢?

李景隆这里是久攻不下,而反观朱棣却是连战告捷,驰援永平击败吴高,转道入大宁,取得了宁王朱权所属的军队以及朵颜三卫的支持,同时将陈亨、徐理、陈文等降将一并收入麾下。北军顿时实力大增,鸟枪换炮,可以回师大开杀戒了。

之后的剧情就没什么悬念了,我们用一段流水账就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郑村坝之战,北军连破李景隆七营,李景隆败退德州。

白沟河之战,起初南军小胜,而后战场局势转变,妖风四起,北军趁势纵火,南军大败,李景隆败逃济南,北军进驻德州。

济南之战,李景隆再次溃败,单骑逃走,之后被建文帝召回京师。

纵观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几乎无一胜绩。五十万大军越打越少,最后到了“南军遂不支”的地步,葬送了朝廷的主力部队。占据绝对优势的南军能打出这样的战绩,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如果不是朱棣开了外挂,那么说李景隆私下里没有什么猫腻的话还真是不太令人信服啊。在南军决定撤往济南的时候,当时德州还有充足的粮草辎重,“粮储百万石”,这些粮草李景隆既没有带走,也没有烧毁,而是全数留给了朱棣。这是他仓皇逃窜的时候思虑不及,还是有意为之的呢?

战场上打的稀里哗啦,战场下李景隆可是一点也没闲着。把枪口对准自己的队友,那是一打一个准。部将杨本,“从景隆讨燕有功,景隆忌之,不以闻”。任你天大功劳,不给你往上报,你也只能干瞪眼。最后逼的杨本没办法,“孤军独出”,自己单飞,结果被北军擒获,杀。还有王度,东昌大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谋划。“度有智计。盛庸之代景隆,度密陈便宜,是以有东昌之捷。”然而李景隆憎恨盛庸取代了他,不断在建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顺便捎带着王度一并泼脏水。“忌庸等功,谗间之,度亦见疏。”

李景隆自己的表现一塌糊涂,麾下有表现出众的将官也都无一例外的被他“忌功”,五十万大军打的只剩残兵败将。然而回到朝廷之后,建文帝居然还力排众议,坚持不杀他。后面的故事大家也就都知道了,朱棣挥军进逼京师,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靖难之役到此终于结束。

(李景隆开城迎降蜡像)

回到最初我们讨论的封赏问题上来,李景隆一个降将得这样多的封赏实在有违常理,很多将官也都不服气。《明史纪事本末》解释为“有默相事机功”,也就是说有暗地里帮忙的功劳。回顾整个靖难之役的过程,李景隆可谓是一个关键的人物,即便他没有暗中故意帮助朱棣,他那糟糕的军事素养也让他坐实了祸首的罪名。可惜李文忠一生戎马,战功赫赫,却生出这样的不肖子孙,若他真的在天有灵,不知会作何感想。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