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英失之交臂的大秦国是怎样一个国家?】
汉朝与同时代的古罗马帝国(我国史书中称“大秦国”)有交往,这在史界基本上已经有了共识,尽管东西方的专家们对其中的很多细节至今尚未达成一致。
最早的记载来源于《后汉书·西域传》:“(东汉)和帝永元九年(即公元97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这就著名的甘英出使大秦未果的故事。
在《后汉书》里还记载了公元166年大秦国使者的成功来访:“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后来的史书上还有多次大秦国官方和民间人氏来中国的记载。看来这个万里之外的“大秦国”对中国还是很友好的,只是我们没有回访成功的记录。
值得注意是我们古书中总是称这个国家叫“大秦”,而非“罗马”。古罗马帝国并没有大秦这个名字,而且古罗马也没有记录说派使者去了汉朝,那历史学家凭什么认为大秦就是罗马呢?
首先是大秦国的地理位置及规模和古罗马帝国相匹配。据稍后的《魏略》对大秦国的描述:
“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风利二月到,风迟或一岁,无风或三岁…自葱领西,此国最大,置诸小王甚多”。
汉魏时期的“安息”指建于公元前247年的帕提亚帝国和公元226年后取代它的萨珊波斯帝国,地理位置大至对应于如今的伊朗。而“条支”即所谓安息西界,大约指伊拉克或叙利亚一带。
所以这大秦国是对应于汉朝时期在伊朗、伊拉克甚至是叙利亚以西,一个相当遥远需要乘船渡海数月才到达的超级大国,满足这样的国家,古罗马似乎是不二之选。
当然单凭这一点,还不足以完全界定大秦国。在《后汉书·西域传》中还记载了当时大秦国的政治制度:“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
原来大秦国王都是民主选举出来的,这一下子就让人想起古罗马元老院独特的民主共和制度,而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基本上都是世袭制的。
第三个关键点就是宗教。景教这个教可能现在知道的人不多,据分析是基督教中的所谓聂斯脱里派。它在唐代正式传入我国,被视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派,西安碑林博物馆有块镇馆之宝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就记载了这件事。据大秦景教碑记载,耶稣生于大秦。我们知道耶稣实际上生于如今巴勒斯坦地区的伯利恒,这一地区从公元前后开始属于罗马帝国,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大秦应该是罗马帝国。
综合以上几点,甘英要去的地方虽然名字叫大秦但实际上是古罗马应是无疑了。只是非常可惜,甘英被船人的话所惑,未能渡海到达古罗马。否则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历史进程将会怎样不同,中国古代对世界的认识又将会怎样不同!每想到这点,将近两千年以后的我们总是禁不住感叹万千。
【大秦国真的就一定是古罗马帝国吗?】
读者看到这一章的小标题,一定会有些诧异,
刚刚你还言之凿凿说大秦国是古罗马帝国,怎么又反转回去了?
确实表面上看起来“大秦是罗马”这一说已经是很充分了,但是深入下去,却很容易发现古书中关于大秦太多细节和这个大结论根本对不上!下面摘取“天涯”上一篇叫“中国史书大秦国疑问”文章(作者佚名)的三段精彩质疑。
名称之疑:
从不自称大秦的古罗马人,他们知道在其东面有一个秦国;而自公元前二世纪以后就不再自称秦的中国人,在其史籍中记载了中国的西域有个大秦国;如今,古罗马文献中的秦国被解释成是指中国,而中国史籍中的大秦国被解释成是指古罗马;两个都不自称为秦的国家——古罗马和古中国,差不多是在同一时期(即公元一世纪),却互称对方为秦国或大秦国,这有多滑稽。
人种之疑:
《后汉书》等史书记载大秦国“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其人长大,貌类中国人”,“其人端正长大,衣服、车旗,拟仪中国”。这些记载说明,大秦国人与中国人属同一种族。大秦国人那么多次来到中国,与中国人那么多次面对面地打交道,甚至是跨越了好几个朝代,难道他们长得究竟是象中国人模样还是象深目高鼻之族,各朝各地的官员百姓都辨不清?
产业之疑:
《后汉书》等史书记载大秦国“人俗力田作,多种树蚕桑”,“其土宜五谷、桑、麻,人务虫、田”。这些记载表明,大秦国有蚕桑之业。而且按这样记载的表述方式,蚕桑之业还是大秦国的主要经济。大秦国自东汉时起就有蚕桑之业,并且还是大秦国的主要经济产业,那么这个大秦国还可能是罗马帝国吗?
其实不仅有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在我看来,就是在基本的地理交通层面上也很难说得清:如果甘英确实去准备去罗马帝国,那他究竟是怎么个走法,最后止步于哪片大海呢?
大秦国在大海之西,又叫海西国,这很容易让人以为甘英到达了地中海东岸,下一步便可坐船去罗马或君士坦丁堡找到罗马帝国。但实际上甘英那个时候,地中海东岸已经是罗马帝国的行省,也就是说如果甘英真的到了那里,其实就已经是在罗马帝国(大秦)境内了。但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当时甘英应尚未到达大秦国,而且还带着安西的船人。所以现在比较主流的说法来自著名德国汉学家夏德,他认为甘英当时到达的是波斯湾,其目的地大秦是罗马帝国治下的叙利亚一带。
不过认为甘英欲行叙利亚而止步于波斯湾,也是有很大问题的。因为甘英是准备走海路到大秦罗马的,而据史书坐船可“直截海西”,显然是说有海路直接可达。但那年苏伊士运河还不存在,因此现实中根本不可能通过海路直接到叙利亚。而绕道好望角的行程则基本上可以排除。
日本的汉学家白鸟库吉看到了大秦叙利亚一说的这个弱点,提出了大秦国应该是埃及,而甘英欲西行止步于红海东岸,路线似更为合理。
但大秦是埃及一说也有明显的问题。当时古埃及作为国家已经灭亡,而且埃及地形狭长,面积有限,根本不可能是记载中东西南北数千里的大国。其次、史书上载大秦国所出物产十分丰富,兼有海山之利,远不是埃及可出产的:特别是大秦有蚕桑,而古埃及不产蚕丝这在历史上是很清楚。
所以究竟甘英到了哪里他又要去哪里,现有各种说法真是矛盾重重,用某位历史教授的话来说就是大秦国在“亦幻亦真”之中。
【阿克苏姆,真正的大秦国】
大秦国真相究竟如何?海色清澄认为,学者们和网友们在研究大秦国的过程中,都忽略了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国家:阿克苏姆帝国,它才最可能是真正的大秦国。
阿克苏姆这个名字,相信绝大多数人肯定都没有听说过,估计就是搞历史相关专业的人也未必。
#
从公元一世纪开始有记载的阿克苏姆帝国,都城在今埃塞俄比亚的阿克苏姆城,其统治中心位于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曾被认为是能与罗马、波斯、中国并列的世界四大强国之一。最强盛时,阿克苏姆帝国还占领过努比亚的库施王朝,拥有如今苏丹的广大地区,又越过红海占领如今也门和红海沿沿岸的其他一些地区,几乎将红海变成它的内海。
下面我们回顾古书中关于大秦国的的记载,与阿克苏姆帝国作一对比。
先看地理。
《魏书》提到大秦国说:“其海傍出,犹勃海也,而东西与勃海相望,盖自然之理”。
书中将大秦的海比作我们的渤海,如果看一下世界地图,很容易发现红海在非洲的位置确实和渤海相对于东亚的位置差不多。有意思的是古人对这种地理上的东西对称并不感到奇怪,认为是自然之理。
“地方六千里,居两海之间”。
“国有小城邑合四百馀,东西南北数千里”。
大秦国居两海之间,而且相对平较方正广大。
对阿克苏姆帝国来说,东边是红海,西边是尼罗河上游大可称海的维多利亚湖,确也在两海之间。
那么阿克苏姆帝国的国土具体有多大呢?
史载阿克苏姆帝国在非洲北起埃及南部,南到索马里香料产区,西至尼罗河中上游,东达红海。我在地图上粗略测量一下,大约是南北是2300公里,东西是2600公里,换算成里分别是5500里和6200里,这和上面说的“地方六千里”是完全一致的。反观无论是叙利亚还是埃及都不是这样的地形和面积。
再看产业。
“其土地有松、柏、槐、梓、竹、苇、杨柳、梧桐、百草。民俗,田种五谷,畜乘有马、骡、驴、骆驼。桑蚕”。
显然大秦国的农牧业十分发达。
再看阿克苏姆的核心埃塞俄比亚地区,一方面从古至今上就是以牛犁耕地闻名的国度,另一方面其蓄牧业极为发达,其牛养殖量位居非洲第一,世界第六,绵羊山羊养殖量位居非洲第三,世界第八。我们知道大秦国又被称为“犁靬”,犁就是牛耕地的犁,靬是皮制品,看来应是由此得名。
再看物产
“大秦多金、银、铜、铁、铅、锡、神龟、白马、朱髦、骇鸡犀、玳瑁、玄熊、赤螭、辟毒鼠、大贝、车渠、玛瑙、南金、翠爵、羽翮、象牙、符采玉、明月珠、夜光珠、真白珠、虎珀、珊瑚、赤白黑绿黄青绀缥红紫十种流离、璆琳、琅玕、水精、玫瑰、雄黄、雌黄、碧、五色玉…”
《魏略》的作者不厌其烦地罗列了上百种古人眼中的珍奇物产,显然大秦国的物产非常丰富,不难看出兼有大海和深山的产出。其贸易大国的形象与阿克苏姆帝国的历史上是完全一致的,而这和它紧邻红海又身居高原的独特地理位置不无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写于公元一世纪的旅行名著《红海航行记》中提到了阿克西姆帝国的三样主要输出商品:象牙、犀角、玳瑁。这恰恰是前面提到的大秦国在东汉来访时的贡物!
历史学家曾对认定为古罗马帝国的大秦国为什么会送汉朝这三样贡品感到困惑,因为这毕竟不象是古罗马帝国的特产。一个颇为勉强的说法是当年的大秦使者可能并非来自官方,而是民间商人,他们在东南亚一带买了当地的特产(碰巧东南亚也产这三样东西)献给汉朝皇帝以获得赏赐。现在如果阿克苏姆帝国就是大秦国,那这个谜就自然解了,因为埃塞俄比亚就产这些东西。
再看历史。
阿克苏姆帝国大约是公元一世纪时出现的。而中国最早出现大秦国的记载,即甘英出使大秦国的时间也是一世纪。
阿克苏姆帝国从公元200年开始发行金银币,成为当时国际贸易的硬通货。在记录同一时代中国历史的《魏略》中,记载了大秦国出金银线:“作金银钱,金钱一当银钱十”。
阿克苏姆帝国商业发达,远至印度中国。而中国史书则记载孙权在黄武五年(即公元226年)接见的大秦商人秦论。
阿克苏姆帝国在埃扎纳王(Ezana)统治期间(320年—360年),国势极盛,疆域最大,被称为“众王之王”。而稍后中国北魏(386年—534年)的史书明确称大秦国“地方六千里”。
阿克苏姆帝国在公元7世纪后由于阿拉伯人的进攻而逐渐衰亡。与之相对应,从同一时期我国隋朝的史书起就没有了大秦国的正式记载。
所以从历史上看,中国史书关于大秦国的记载和阿克苏姆帝国的历史轨迹是完美吻合的。
不过需要指出,关于阿克苏姆帝国的政治制度,目前史界发掘和研究工作做得尚少,所以不能确认是否如我国史书所说“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笔者仅见有一则网文提到了埃扎纳在位期间国王的权力过大,而元老院形同虚设。从这里似乎可以推断该国存在过元老院制度。
【通向大秦的海陆路线】
接下来将从大秦国与中国的海陆交通路线角度进一步验证阿克苏姆帝国即大秦国的猜想。
海路
“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风利二月到,风迟或一岁,无风或三岁。”
首先要界定这“海”是哪片水域?能从安息即伊朗出海的,显然应该是印度洋。而所谓“海西”应当指印度洋西面的非洲大陆。
其次安谷城是哪里?我认为它应该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一个港口,故猜测是扼守波斯湾入口霍尔木兹海峡的港口,也许就是如今的阿巴斯港一带吧,它在历史上就是伊朗的重要港口。
从阿巴斯港到阿克苏姆只需沿阿拉伯半岛海岸一路往西航行,确实可以说是“直截海西”。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强调了“风”在航行中的重要性。“风”应指北半球的印度洋季风。阿拉伯半岛东面的洋面冬天为东北风,夏季正好相反为西南风。所以从阿巴斯港快速来回阿克苏姆就必须在特定的季节才行。
陆路
“卻从安谷城陆道直北行之海北,复直西行之海西,复直南行经之乌迟散城,渡一河,乘船一日乃过。”
陆路依旧从安谷城出发,往北到达“海北”应是波斯湾的北部的伊拉克,然后再往西一直到达“海西”应指埃及,然后再往南走到乌迟散城,此城似指仅次于都城阿克苏姆的另一个重要城市即如今厄立特里亚的古城阿杜利斯(Adulis),“渡一河”应指如今厄立特里亚和埃塞的界河马雷布河(MarebRiver)。
显然一旦我们能界定大秦国就是阿克苏姆帝国,在地理交通层面的验证将变得非常直接准确。
飞桥
还有一条神秘的线路是从大秦属国驴分国到大秦国本土,而这条线路是要经过所谓“飞桥”渡海的。这神秘的飞桥是什么呢?多少大秦国研究者费尽脑筋却不得其解。
“驴分王属大秦,其治去大秦都二千里。从驴分城西之大秦渡海,飞桥长二百三十里,渡海道西南行,绕海直西行。”
驴分在海的对面,应当就是当年阿克苏姆帝国在红海对面的属国,也就是当今的也门。也门多毛驴,说不定驴分这个名字和驴真有点关系。
驴分的治所就是今天也门的首都萨那。从地图上我发现所谓飞桥的奥秘,它实际上就是越过红海曼都海峡的海道。如果不走这条线,从也门出发的船那就只有沿着红海东海岸北上再沿其西海岸南下才能到阿克苏姆,来回几千公里,远得可不止是一点点!所以古人把这条海上近路看作是一条飞渡大海的桥,曰飞桥!
让我们从地图上来验证一下相关路线:从萨那出发到达西边的港口,然后走“飞桥”“西南渡海”到海中的哈尼什群岛约90公里,这和《魏略》中的二百三十里一致,然后往西顺时针反方向绕海到阿杜利斯城最后到阿克苏姆城。这一路差不多就是八百公里(二千里),行程方向里数与《魏略》的记载竟是一丝不差!
【求证甘英的出使路线】
我们再回到最初的话题,当年甘英究竟到了哪里,他原来的计划准备怎么走的?
首先他应该是通过陆路到了条支,也就是伊拉克叙利亚一带。而接下来的海路是理解行程的关键。
安息西界船人的话是:“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
我发现这和《魏略》中关于从安谷城到阿克苏姆的海路的描述非常接近:“遇风利二月到,风迟或一岁,无风或三岁。”
唯一不同的是顺风时从条支走要三个月,而从安谷城走只要两个月。这是怎么回事,明明条支在安息的西面,怎么到大秦的海路会更长?
其实结合地图看一下就会明白还真的是那样。甘英从条支要走海路到阿克苏姆,只能走波斯湾,估计他会从伊拉克的港口巴士拉一带出航,然后必须先往东到达霍尔木兹海峡出波斯湾,这一线路要比直接从安谷城走远将近1000公里。这1000公里在顺风情况下走一个月,即平均每日30到40公里,还是符合逻辑的。
《魏略》称“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意思是从条支往西沿着海岸线坐船行程一万里到达阿克苏姆。这一数字是否准确呢?
我从地图上沿海岸线测量一下从巴士拉到阿克苏姆的海上路程,大约四千多公里,差不多就是古代的一万里!
【破解更多的迷团】
至此大秦国乃阿克西姆帝国这一说已经初步成形,无论从地理、交通、历史、产业、物产、等方面,相对于古罗马叙利亚之说或埃及之说更加有说服力。历史上这个亦幻亦真的大秦国终于渐渐露出庐山真面目。
中世纪前期,由王室采买权诱发的社会问题尚未凸显;但从13世纪开始,由于王室采买活动带给广大臣民的经济和劳役负担日益加重,所以原本单纯的经济问题也就转化成一个复杂的社会宪政问题。 广大臣民对王室采买权的抱怨从未止息.,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却于1详情>>
据俄罗斯官方统计,二战期间苏联失踪人员为505.9万人,455.9万名苏联官兵被俘。这个庞大的数字也因此成为苏军的一个“污点”。要知道在当时的苏联,为了防止士兵临阵逃跑,苏联高层可谓是想尽办法。其中有鼓励的也有惩罚的,英勇杀敌的会被当成英详情>>
1918年11月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没过多久,英法两国正忙着在恢复一战中大伤的元气时,纳粹元首希特勒又在1939年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作好战前准备的英法两国只能仓促被迫对德宣战,维护自己在欧洲的利益,以及身为老牌帝国的权威。 波兰详情>>
拉斯普京1869年初出生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一个农家,其父早年好赌。拉斯普京本人早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成为同村人眼里的“问题少年”,酗酒闹事,偷盗无赖。“拉斯普京”是大家给他起的外号,意为:淫逸放荡,后来大家就渐渐的忘了他本来的名字。拉斯普京详情>>
他的出世并没有给父母带来欢乐和欣喜,相反多了嗷嗷待哺的一张嘴,使原本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因为父母在他出世之前已经生育了5个孩子。 之后父母又陆陆续续给他添了6位弟妹,那个时候的美国还不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发达的国家,从小在农场里长大的奥迪详情>>
在互联网上有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那就是英国陆军是因为当年砍了查理二世,才没有得到皇家陆军的称号。这个说法很离谱,因为查理二世复辟后,就用855819英镑打发走了克伦威尔留下的部队,只留下了陪伴自己多年的卫队团和乔治蒙克(就是他把查理二世迎接详情>>
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位置看上去很诱人,但事情搞到这一步,恐怕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接手这个职位。最终,根据苏联高层权力分配原则,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接了前任的班。 史家早有说法:虽然是戈尔巴乔夫亲手搞垮了苏联,但勃列日涅夫早就埋下了苏联详情>>
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的路是跟着苏联走的,因为共产主义领导思想的起源地就在那里。我们中国其实就是去学习苏联的这个思想,然后综合我们的国情,慢慢地整合,慢慢地去完善属于我们国家国情道路。虽然说,苏联当时是很强大的工业化国家,但最终还是落下了灭亡的结详情>>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