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国富不等于民富
富国、强兵,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正是因为他的方案,契合了宋神宗以武力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心愿,才得到了这位不到20岁的青年皇帝的大力支持。在当时,收回燕云十六州,不仅是一位帝王开疆拓土的雄心,也关乎北宋的国防问题。这就是王安石变法的基本背景。
“王安石变法”主要包括13条举措,其中6条和理财有关,2条兼具理财和强兵的功能,另有2条直接与强兵有关,剩下3条则与选拔人才有关。
先来谈谈理财。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当属“青苗法”。每年农历的2月到5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农民要播种,又要交税,手头就会很紧张。这个时候,他们会向一些富农借贷,并支付高额利息。王安石的思路就是,让政府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要,从中收取利息,半年20%。这个利息虽然看上去挺高,但实际要比富农向贫农要求的更低。王安石此举就是把富农从市场中挤压出去,让国家获得这个市场的利益。
还有一个“市易法”,就是商人可以抵押田宅或金帛,向国家借钱。王安石有这样一个提法,国家之所以财用不足,就是缺少理财的人才;如果善于理财,国家是不会缺钱缺军费的。
但到了执行层面,这种政策设计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司马光是很早发现变法弊端所在的官员之一,也是变法的反对者。他指出,青苗法的法令一出,看上去是降低了借贷利率,实际上可能诱发过度消费。第二点,之前富人和穷人之间如果发生了借贷纠纷,可以找官府解决问题。但现在,官府自己放贷,老百姓找谁呢?这时候,情况就变成:官府又当球员,又当裁判。第三点,因为官员之间的政绩竞争,他们会想方设法让民间多借贷,这就可能造成强行摊派。比如,当时福建的一个小小的贫困县,借贷比率居然高达70%。
司马光早就看到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理想主义成分。在整个变法实施过程中,官员的政绩将以怎样的形式体现?为了政绩摊牌式的政策推行,为平民百姓带来的是利益还是负担?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王安石变法的确是让国家收入增长了。青苗法实施一年后,得到了300万贯的收入;市易法得到150万贯收入,免役法年收入800万贯,三项叠加,政府收入较前一年增长20%。但是百姓不堪重负,“饥寒流离”,社会舆论纷纷指向王安石变法。
“反对派”司马光真的不懂经济吗?
在宋史里,司马光是一直和王安石对着干的人物。他们之间发生过几次直接冲突。史学界很多人认为司马光根本不懂经济。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司马光有一篇文章叫《论财利疏》,就是谈论他的财政改革方案的。其中比较核心的一条就是,所有财政官员都要专业化。司马光不是不懂财政,只是他比王安石看到更多的东西。在王安石看来,国家财力不足,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人才。而司马光则认为:“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他的意思就是,善于理财的官员不过是搜刮民脂与民膏,百姓穷了就会干坏事,对国家发展不利。王安石不同意,他说,善于理财的话,不用加重税赋,国家政府也会有很大财富。司马光认为,天地之间的财富是一个定数,要百姓富足,官府就必须让利。
很多人认为司马光不懂经济,也是从这里来的。理由是,政府应该想办法增加财富,把整个蛋糕做大。但蛋糕做得再大,国家富有和百姓富有之间,就一定是正向关系吗?
这种政府与百姓之间零和博弈的观点,在今天看来可能是不懂经济。但在农业社会,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投入和土地开发。在人口没有巨大变动、土地总数不变的情况下,社会财富是不可能有很快增长的。
北宋政府的思路,是把大量财富集中到政府手中,集中力量办大事。什么大事呢?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司马光的出发点则是:“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也就是说,政府可以起到财富再分配和协调的功能,但政府本身不应该再以敛财为目标,这是儒家的基本理念。
以史为鉴,要先读懂史书
为什么必须反对王安石这样的政治家?他有一句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什么可以约束他?人难道不应该存一些敬畏心吗?
20世纪以来,王安石在历史上的形象就一直非常好。而在此之前,他是不如司马光的,是一个极为负面的形象。这是为什么呢?这就牵涉到如何对待史书的问题了。
历史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实,这是20世纪史学的最大神话。历史学不可能传达真实,它传递的永远是观念和它的价值尺度。
我们谈王安石也是一样。20世纪,从梁启超在1905年写《王荆公传》开始,王安石身价一路飙升。梁启超写书,强调变法本身的合理性,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种种扭曲,才导致失败。看上去,他是在为王安石辩护,其实是在为他自己辩护,为“戊戌变法”辩护。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列宁这样评价王安石:“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于是,王安石成为20世纪史学界必须捧上去的人物。1970年代,批孔的时候,王安石被作为法家的代表被捧出来了。之后,改革开放了,他又成了改革的代表。所以,我们有时候开玩笑,很多历史“右派”都被平反了,只有司马光还没平反,谁让他和王安石对着干呢。
我们可以看到,在后来的宋史研究领域,王安石大受追捧,与他本身没多大关系。其实是与20世纪的思想潮流紧密联系在一起。
读历史,不能因为很多著名历史学家都下过定论,就觉得王安石很了不起,而司马光不懂经济。事实并不一定是这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究竟是怎样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时代的人的视角,而不是取决于人物本身。
中世纪前期,由王室采买权诱发的社会问题尚未凸显;但从13世纪开始,由于王室采买活动带给广大臣民的经济和劳役负担日益加重,所以原本单纯的经济问题也就转化成一个复杂的社会宪政问题。 广大臣民对王室采买权的抱怨从未止息.,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却于1详情>>
据俄罗斯官方统计,二战期间苏联失踪人员为505.9万人,455.9万名苏联官兵被俘。这个庞大的数字也因此成为苏军的一个“污点”。要知道在当时的苏联,为了防止士兵临阵逃跑,苏联高层可谓是想尽办法。其中有鼓励的也有惩罚的,英勇杀敌的会被当成英详情>>
1918年11月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没过多久,英法两国正忙着在恢复一战中大伤的元气时,纳粹元首希特勒又在1939年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作好战前准备的英法两国只能仓促被迫对德宣战,维护自己在欧洲的利益,以及身为老牌帝国的权威。 波兰详情>>
拉斯普京1869年初出生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一个农家,其父早年好赌。拉斯普京本人早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成为同村人眼里的“问题少年”,酗酒闹事,偷盗无赖。“拉斯普京”是大家给他起的外号,意为:淫逸放荡,后来大家就渐渐的忘了他本来的名字。拉斯普京详情>>
他的出世并没有给父母带来欢乐和欣喜,相反多了嗷嗷待哺的一张嘴,使原本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因为父母在他出世之前已经生育了5个孩子。 之后父母又陆陆续续给他添了6位弟妹,那个时候的美国还不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发达的国家,从小在农场里长大的奥迪详情>>
在互联网上有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那就是英国陆军是因为当年砍了查理二世,才没有得到皇家陆军的称号。这个说法很离谱,因为查理二世复辟后,就用855819英镑打发走了克伦威尔留下的部队,只留下了陪伴自己多年的卫队团和乔治蒙克(就是他把查理二世迎接详情>>
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位置看上去很诱人,但事情搞到这一步,恐怕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接手这个职位。最终,根据苏联高层权力分配原则,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接了前任的班。 史家早有说法:虽然是戈尔巴乔夫亲手搞垮了苏联,但勃列日涅夫早就埋下了苏联详情>>
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的路是跟着苏联走的,因为共产主义领导思想的起源地就在那里。我们中国其实就是去学习苏联的这个思想,然后综合我们的国情,慢慢地整合,慢慢地去完善属于我们国家国情道路。虽然说,苏联当时是很强大的工业化国家,但最终还是落下了灭亡的结详情>>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