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烟草商岩谷商会的天狗香烟贺年海报,可谓“和洋折衷”之范例。
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120年,当年被列强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中国和日本都曾走上过学习西方富国强兵的道路。那么我们的敌人是如何在三十年的时间里转变成为一个国民国家的呢?从通信革新、交通革命和大众社会形成这几个方面,或许可以一窥其端倪。
1日元邮票上的前岛密像
当今日本发行的1日元邮票上,印着一个满脸不高兴的干瘦老头,他就是近代日本邮政之父前岛密。1870年被任命为驿递权正的前岛提出要让日本全国“书信往来之道变得自由简便”,根据这个构想,他开始计划在东京、大阪和京都设立邮局。翌年,前岛本人亦赴欧美实地考察学习最新的邮政业务知识,决意要大干一番。
然而明治时代初期的日本民众对邮政系统毫无概念,以至于闹出不少笑话。1872年的日本报章就记载了多起男性市民在邮箱里便溺的丑闻。在日文中,“邮政”写作“�便”,“邮箱”写作“�便箱”,有的还在中间的“便”字上写着“差入口”(即插入信件的投递口),肇事市民将“�”字认作“垂”字,加上误解了“差入口”的含义,以为这是政府新引进的公厕设施“垂便箱”,于是纷纷亮出独门兵刃实施“差入”,酿成灾难性后果。而随着邮政事业的发展,卯准邮递员下手的强盗也四处出没,以至于政府一度考虑为全国邮递员统一配发左轮枪。
明治时代的邮递员(左)和江户时代的邮递人员“町飞脚”。
尽管遭遇了种种阻碍,但日本的邮政系统终于以1882年的《邮政条例》颁布为分水岭,迎来了发展之机。该条例统一制定了日本全国的邮政费用,邮政汇票和邮政储蓄也走上了正轨。至1892年又颁布了邮包邮递法,尽管同年全国只递送了约4万件邮包,却也标志着日本全国邮政网络的基本完善。在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中,前线的日军大都使用被称作“军事邮政”的特殊信件与本土的家庭联络,这也令日本平民阶层开始真正频繁地接触使用邮政系统。事实上,正是甲午战争促成了日本邮政系统的爆发性扩容。1887年,日本全国的邮件递送量为1.3亿件,至1892年升至2.8亿件,而到了1895年则升至4.4亿件,其中1893年至1894年间的递送量就增加了1亿件之多。1892年时,日本全国共有4000个邮局,到1903年已增至6000个。
图画明信片一例,这是日俄战争前后发行的版本。
甲午战争给日本邮政带来的另一大变化是明信片的迅速普及。早在1870年代,前岛密就从西方引进了明信片,它比普通的信件递送要便宜得多,很受平民阶层的欢迎。甲午战争期间日军发出的“军邮”大都是明信片,而在战争结束后不久,又演化出了图画明信片。日本政府从1900年起允许私人发行图画明信片,使这种简便的邮件风靡至今。图画明信片的一大特点是寄件人不必费多少笔墨便能利用明信片自身图案来表达想说的内容和自己所在的地点,对识字率一般的平民阶层来说非常便捷。
在邮政系统创设之前,电信机早已登陆日本多年了。当美国人佩里于1854年率舰队二度抵达江户要求日本开国之时,特地差遣一位电信技师携带莫尔斯电信机为幕府公差进行了演示,利用1英里长的电线发出了一封内容为“江户横滨”的电报。佩里将这台电信机赠予幕府,深受刺激的后者很快从法国又进口了一台电信机。不过,日本电信事业和邮政事业一样,也是从1872年开始走上正轨的:就在这一年,大阪和神户之间开通了电信业务。在1874年至1876年间,本州与九州、四国之间也建立了电信业务,日本政府遂于1878年在东京设立了电信中央局。1887年日本国内共发送了260万封电报,到了1892年便升至540万封,到甲午战争后的1897年更飙升至1400万封。以1900年制定的《电信法》为契机,电报也成了日本平民阶层通报紧急要事的常用途径之一。
神户电话交换局的接线员,摄于1893年。
日本最早的公用电话亭,摄于1900年。
1854年,意大利人安东尼奥?梅乌奇发明了电话,但电话的专利却于1876年被格拉汉姆?贝尔申领。翌年,电话就传入了日本,东京和横滨之间的电话业务也由此形成,但直到1890年才正式成为国营业务,比中国的电话事业起步晚了8年,而且当时日本只有300台电话机。3年后,日本的电话机增至2600台。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于1896年发行了电话公债,东京、京都和名古屋等大城市间也陆续开通电话。到了日俄战争前夜的1903年,全国电话登记用户已达35000人。
神奈川县小田原-真鹤地区的人力火车。
京都铁路二条至嵯峨段的运营列车,摄于1897年。
在甲午战争前后,日本人的交通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872年,明治政府根据英国人布莱顿的倡议,以英国东洋银行的融资开始在东京与横滨之间铺设铁轨,并于1874年正式通车,随后又在1877年开工兴建连接神户与大阪的铁路。为了连接东京与关西的京阪神地区,日本政府曾于1884年计划了一条横贯本州中部山区的“中山道铁路”,但由于技术原因而夭折。两年后,该计划以“东海道线”之名复活,这条连接东京与神户的铁路至1889年终于开通。由于类似的大规模铁路工程耗资巨大,仅靠政府资金难以为继,也刺激了一批民营企业投入铁路事业:先是在1881年以2000万日元资金创设的日本铁道会社,该公司的第一项业务就是连接东京与青森的铁路,日本政府对此给予购地免税和贴息等优惠政策,这条竣工于1891年的铁路便是当今东北本线的雏形。这也促成了私营铁路的迅猛发展,根据1891年的统计数字,当时日本国内的国营铁路轨道长度为800公里,而私营铁路的轨道则有1800公里之多。
日本政府于1892年颁布了《铁道敷设法》,至1905年已将全国铁路总长扩容至4800公里,其中国营与私营各占一半。随后便根据翌年颁布的《铁道国有法》,半强制性地并购了国内的私营铁路,完成了主要铁路干线的国有化。
东京街头的有轨电车和人力车,摄于上野大街。
骑自行车郊游的日本新潮青年。
在1890年于东京上野公园举办的第三届劝业博览会上,有轨电车悄然登场亮相。到了1895年,有轨电车也借京都的第四届博览会之机正式开上了街,这也就是日本最早投入运营的路面有轨电车“京都市电”。市电乘客定员16人,使用25马力发动机,行驶速度在8公里/小时上下。但东京市区直到1903年8月才出现有轨电车。
除有轨电车外,人力车和自行车也逐渐成为城市居民常见的交通工具。1872年,和泉要助发明了人力车,至1875年已有10万辆投入运营,到1900年更是增至21万辆。而明治初期就已进入日本的自行车,到了1890年代才有长足的发展。1897年,使用充气轮胎的自行车首度登陆日本,尽管当时全国只有2万辆自行车,但到了1906年已猛增至12万辆。
“和洋混搭”一例:梳着“二零三高地髻”,身穿箭羽纹和服练习小提琴的日本女性,应摄于日俄战争后。
不忍池博览会上展出的西方新技术:自动扶梯。
锦绘上的“西洋点心铺”木村屋繁荣景象。
通信与交通的迅速革新对日本全国文化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电报与电话的发展使日本人无论身处何方都能与他人方便联络,便捷的铁路交通打开了全国农林水产品和工业制品的流通渠道。到了明治时代中期,东京和横滨等大城市也出现了住在郊区,乘坐火车进城上班的“通勤族”,甚至还催生出由火车乘客组织的社交俱乐部“火车会”。这些由新式西方技术构筑起来的生活便利,也进一步推动了所谓“脱亚入欧”的步伐,促成了日本社会“和洋折衷”风气的深化。乘坐有轨电车、穿洋服、骑自行车郊游、听西洋音乐风靡一时,就连相对顽固的饮食文化也开始受到洋货影响,例如1876年旧武士木村安兵卫将日本传统食物红豆沙和面包结合在一起,开发出著名的豆沙面包,令面包这种原本在日本只有病人才吃的食品迅速普及。加上爱吃面包的皇后助推(当然,送进宫中的面包和卖给老百姓的可不一样),很快便声名远播,高峰时每天平均可售出10万个。
开设在博览会会场内的惠比寿啤酒屋。
在从1990年代中期风靡至今的日本动漫作品《新世纪福音战士》中,即便世界末日临头,日本人仍在喝惠比寿啤酒。
与此同时,大量伴随着工业化进展而离开农村涌入大城市的劳工亦形成了日本的新底层社会。原本以地缘、血缘为主的人际关系,也在城市这个混乱的大染缸中逐渐走向了看似热闹实际孤独的境地,为了排解这种心里上的变化与忧虑,咖啡馆和啤酒屋也随之兴起。从1888年开设于东京下谷的可否茶馆,到1899年第一家惠比寿啤酒屋在银座开张,从一个侧面暗示了日本大众社会的初步形成。
1893年拍摄的凌云阁(浅草十二阶),门票售价8钱,相当于4个木村屋豆沙面包。
由此,身处甲午战争前后的日本人之间也逐渐酿造出所谓的“日本人意识”,这类想象中的共同体意识强烈要求一个可以依托的精神象征,东京这座城市本身无疑是最佳选项。1890年,造价高达5.5万日元的凌云阁在东京市中心的繁华街区浅草落成。这座俗称“浅草十二阶”的大厦高约70米,一层至八层设有电梯,最高处的第十二层更有观景望远镜可以俯瞰东京全景,直到1923年毁于关东大地震为止,它都是东京乃至日本全国的象征。林林总总的精神巴别塔和逐渐升温的“日本人意识”一道,成为日本全国文化和国民国家形成的前奏。但随之而来的自我膨胀与“举国一致”、“八�一宇”等忠君思想的抱团,也埋下了军国主义全面渗透大众生活的祸根。
中世纪前期,由王室采买权诱发的社会问题尚未凸显;但从13世纪开始,由于王室采买活动带给广大臣民的经济和劳役负担日益加重,所以原本单纯的经济问题也就转化成一个复杂的社会宪政问题。 广大臣民对王室采买权的抱怨从未止息.,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却于1详情>>
据俄罗斯官方统计,二战期间苏联失踪人员为505.9万人,455.9万名苏联官兵被俘。这个庞大的数字也因此成为苏军的一个“污点”。要知道在当时的苏联,为了防止士兵临阵逃跑,苏联高层可谓是想尽办法。其中有鼓励的也有惩罚的,英勇杀敌的会被当成英详情>>
1918年11月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没过多久,英法两国正忙着在恢复一战中大伤的元气时,纳粹元首希特勒又在1939年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作好战前准备的英法两国只能仓促被迫对德宣战,维护自己在欧洲的利益,以及身为老牌帝国的权威。 波兰详情>>
拉斯普京1869年初出生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一个农家,其父早年好赌。拉斯普京本人早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成为同村人眼里的“问题少年”,酗酒闹事,偷盗无赖。“拉斯普京”是大家给他起的外号,意为:淫逸放荡,后来大家就渐渐的忘了他本来的名字。拉斯普京详情>>
他的出世并没有给父母带来欢乐和欣喜,相反多了嗷嗷待哺的一张嘴,使原本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因为父母在他出世之前已经生育了5个孩子。 之后父母又陆陆续续给他添了6位弟妹,那个时候的美国还不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发达的国家,从小在农场里长大的奥迪详情>>
在互联网上有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那就是英国陆军是因为当年砍了查理二世,才没有得到皇家陆军的称号。这个说法很离谱,因为查理二世复辟后,就用855819英镑打发走了克伦威尔留下的部队,只留下了陪伴自己多年的卫队团和乔治蒙克(就是他把查理二世迎接详情>>
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位置看上去很诱人,但事情搞到这一步,恐怕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接手这个职位。最终,根据苏联高层权力分配原则,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接了前任的班。 史家早有说法:虽然是戈尔巴乔夫亲手搞垮了苏联,但勃列日涅夫早就埋下了苏联详情>>
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的路是跟着苏联走的,因为共产主义领导思想的起源地就在那里。我们中国其实就是去学习苏联的这个思想,然后综合我们的国情,慢慢地整合,慢慢地去完善属于我们国家国情道路。虽然说,苏联当时是很强大的工业化国家,但最终还是落下了灭亡的结详情>>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