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播州杨氏:神秘的土司部落 一个雄霸西南七百多年的大家族 最后被明朝政府所灭

来源: 2019-10-08 11:50:18 人气:
字号: 小号| 大号
【内容导读】不管是家族还是王朝,时间久了,都会慢慢衰落,而古代历史上也确实少有大家族能拥有数百年辉煌。不过有一个家族却是一个例外,自唐代兴起,直到明代才走向衰落,期间经历四个大朝代,历经风雨沧桑而不倒,而这个家族就是播州杨氏。

播州杨氏是中国西南历史上的一个土司政权。自唐朝唐僖宗乾符三年,杨端割据播州,形成世袭土司政权,直到明朝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杨氏被明朝政府所灭。杨氏占据播州前后历经二十九代,历时七百余年。

下载_副本_副本.jpg

播州杨氏的不倒历程

播州位于西南腹地,设立于唐贞观十三年,州治位于今天的贵州遵义。唐僖宗乾符三年,播州已经被南诏夺去多年,一个叫杨端的人率军夺取播州,并在此建立名义上臣服中央、实际上独立自治的割据政权,杨氏家族世袭播州首领。唐末正是藩镇割据、中央虚设的年代,杨氏占据播州的行为与那些节度使并无二致,只不过杨氏实力不够,不敢称王称帝,也参与不了中原的五代十国乱世,北宋灭掉位于湖北的荆南后,准备灭掉四川的后蜀,杨氏就在此时献土归附了宋朝。

西南一直是夷族林立的地方,中原王朝在此影响力有限,只是给予当地土著首领官职,让他们代为统治,杨氏便是宋朝所任命的播州地区首领,尽管宋朝在播州进行了数次行政调整,但杨氏一直是当地的实权派。南宋末年,西南地区成为蒙宋前线,杨氏还是为抗蒙主力之一。后来看宋朝要不行了,杨氏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接受了元朝的招抚,出任播州安抚使。当明军进击西南的时候,杨氏再一次发挥站队特长,投降明军,仍为当地土司,控制今贵州东北部和重庆綦江。

下载 (3)_副本.jpg

播州杨氏与明朝的贸易往来

明朝跟此前的唐、宋、元三朝不同,她的手真正伸进了大西南,实际意义上的改土归流就从明朝时期开始实施,西南地区土司林立、中央虚位的情况被打破,明朝在当地的影响力不断加强。这种经营从明初就开始了,洪武年间进攻元军之时,明太祖就不断在西南设置卫所,又从邻近的湖广等地迁入移民,以此来消解当地土司的实力。洪武年间明朝在四川、湖广和云南三省交界处设置了贵州、播州、思州、思南四处宣慰司,四宣慰司共下辖九十余处长官司、夷蛮长官司。

到永乐十一年,思州、思南两宣慰因抢资源而爆发战争,朝廷屡禁不止,明成祖大怒,发兵攻灭两家土司,设置成流官治理的八个府。同年,明朝将新开八府和贵州宣慰司、原属云南的三个府组合,建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贵州省建立,朝廷在西南的控制力大大加强。

贵州的建立其实算是捏软柿子,因为其基础是三家比较弱的土司,最强的播州却完好无损,虽属四川管辖,但独立性很强,整体实力比贵州一个省还强。播州的强首先体现在富,别看它深居西南,却被誉为有江南气象,造成这一切的,就是长江水系带来的巨额贸易。

我们需要清楚的是,播州杨氏是土司,不是土鳖,作为窝在播州几百年地位还稳如泰山的土司,他们绝不是那种头上戴个羽毛、身上穿个豹皮、围着篝火跳舞的大土著,而是身披华服、头戴网巾的文化人。成化年间,播州杨氏发生内乱,庶长子杨友和嫡长子杨爱为了争夺宣慰使的位子大打出手。为了争取朝廷支持,杨友诬陷杨爱私通唐王、自立为国王等不臣之举,朝廷对此非常重视,派出刑部侍郎何乔新等人调查。

下载 (2)_副本.jpg

何乔新等人调查了一年多,写了一篇报告给皇帝,即《勘处播州事情疏》,洋洋洒洒一万两千多字,除了讲杨爱是无辜的以外,还讲了许多无关的事。比如唐王到播州买棺材木:“本年七月内,唐王要买寿器。闻知越熙雍曾在播州教书。本州出产紫杉材板,差校尉张琳将银五十两前来本州收买。”播州交黄册时顺便做生意:“本年失记月日,本司差头目文锦前往南京进缴黄册,就令与松坎驿马夫犹敬顺带杉枋一十五片前去变卖。”播州卖矿产木材:“檀开银场递年煎银万千余两,黑铅数万余担,起集人夫每年砍花杉板一万余副,一半买嘱来往官员,一半发往苏州等处变卖。”播州卖茶卖米:“每年起集人夫,遇春采茶万余担,遇夏米价高贵,起夫分运子粒往重庆等处变卖。”

这些记载说明了播州的繁荣,当地盛产木材和铅,也产茶叶和大米,而这些东西都是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非常需要的。有需求就有商机,播州人把这些东西打包上船,顺着赤水河可以进长江,顺江而下就可以到重庆、武汉、南京这些大城市,运输成本低,利润却颇丰。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三点。第一,大明朝的官员已经很贪,沿途不打点就别想好好卖东西。第二,播州杨氏的关系网很广,唐王封地在河南南阳,平日里被锁在王城跟囚徒似的,但他靠一个在播州教过书的人就能牵线买木材。同时杨氏沿途打点官员,还是常年打点,官员会调任、升迁,时间一长,大明朝遍地都有播州的朋友。第三是最重要的一点,播州是真有钱,运出去的货拿一半来送人,只能说明播州的家底比这要厚得多。

事实的确如此,在成化十二年,西南爆发叛乱,朝廷派军镇压,领兵的张瓒事后写了本作战日记《东征纪行录》,其中对待了二十三天的播州评价是:“居民富庶,有江南气象。”还写了首诗称赞:山到湘川势渐平,田连阡陌戍连营。居人万井青山外,云水中间是播城。诗里边的数字多是虚指,播州城内为必有万井那么夸张,但张瓒是京城来的大人物,他有如此评价,说明播州的繁华不是盖的。

下载 (1)_副本.jpg

播州杨氏对明朝的劫掠

钱并不是万能的,尤其你没有守护巨额财富的能力之时,钱只会成为祸根,但播州杨氏有这个能力,因为他们是土司,有军队!张瓒平叛为什么要到播州,因为这次平叛也有播州兵的参与。这种情况类似于周朝的天子与诸侯,王师出动,诸侯要出兵随从。

张瓒对于播州兵的记载有三处。一是初见:“杨宣慰父子率其土兵万人布营垒于十里之郊,炮马交作,军容甚都。”二是出征:“宣慰杨辉父子率其部属土兵八千余人。”,三是留守:“仍留播兵一万人为备御之计。”三处记载反映出,播州兵远在万人以上,这还是成化年间,到了一百五十年后的万历年间,播州兵的数量不减反升。

一个原因是播州还是那么富,有钱养军队,另一个原因是播州兵出场打仗的次数更多了,需要维持比较多的人数,这个原因正是地方官府造成的。到了万历年间,大明朝遍地贪官,官府要粮没粮、要兵没兵,地方军队人数少不说,战力还低得可怜,连地区内的一点小叛乱都解决不了。可这么点小事又不能请皇上派兵镇压,那样政绩工程就全毁了。

四川官员四处张望,土司不就在那坐着嘛,镇压叛乱的艰巨任务,外包给他们多好。算起来土司军队也是明朝的军队,但没有军饷,官府不用管钱粮,正合官员心意。当然,土司不傻,打仗是要死人的,不给好处怎么行,精明的他们跟官府达成了默契。土司帮官府平叛,平叛后抢钱、抢粮、抢女人,官府概不追究。换而言之,官府把叛军的财产当成了外包的酬劳。播州当时属四川管辖,是四川境内最强的土司,因而承担了众多平叛任务,四处出击,连遵义数百公里外都留下了播州兵记功的石碑。

u=2884874870,166533070&fm=26&gp=0_副本.jpg

按理说,这样下去土司跟官府的关系还是很和谐的,土司打仗抢钱,官府政绩加分、升官发财,但播州杨氏的末任首领杨应龙觉得不对味。那些叛军本身就是穷苦人,被官府盘剥活不下去才造反的,山高路远的很难打,油水还少,收益不高啊。相比之下,官府手中的城市防备空虚、富庶殷实,圈占地盘更有利。

杨应龙出手很有策略,前期专抢贵州,贵州打又打不过,只能往上报告,尤其在播州内部分裂后,贵州官员最为积极。播州杨氏统治播州数百年,树大根深,但杨氏并不是播州唯一的大族,下面还有罗氏、袁氏这些大族,也世袭官职,比如罗氏就世袭播州宣慰同知,地位仅次于杨氏。到杨应龙这一代,还敢跟杨氏抢地产,结果被杨应龙杀了全家。剩下的大族人人自危,五司七姓联名上告杨应龙谋反。

朝廷方面很重视,把杨应龙叫到重庆审问,在重庆,川黔二省官员吵翻了天,贵州官员纷纷要求判杨应龙死刑,四川官员则力主让杨应龙率军平叛,戴罪立功。最终四川官员的意见占了上风,杨应龙回到播州,在万历朝鲜之役爆发后,他还曾上书表示愿派兵五千助战。但随着朝鲜战事胶着,四川仅有的精兵尽数抽调,川黔二省已无兵力抗衡播州,杨应龙也安心做起了自己的土皇帝。

不久,四川巡抚换了人,新任四川巡抚王继光想把杨应龙叫到重庆受审,杨应龙自然不会再去。王继光因此动用武力,发兵进攻播州,当地明军哪里是播州兵的对手,被杀得惨败。此战后,王继光被撤职查办,杨应龙也因公然屠杀明军被定了个大逆不道的罪名,如果不是朝鲜那边打得正欢,估计大军都准备集结了。杨应龙也知道自己跟明朝的关系很难修复了,干脆连四川也咬一口,屡屡进犯重庆。

u=926081839,998423066&fm=26&gp=0.png

播州杨氏的毁灭

朝鲜战场耗费了明朝的主要精力,朝廷不想西南再闹得不可开交,主动抛出橄榄枝,杨应龙伸手接住,把斩杀明军的几个手下献出抵罪,再献上罚款、贡品等等,播州问题暂时平息。外部问题平息了,内部可没有,五司七姓吃里扒外,告杨应龙黑状,杨应龙不能忍,直接开展分田地行动,以武力灭掉这些大族,并把他们的土地分给穷苦的苗人,苗人群起响应,杨应龙的队伍更加壮大。

眼看着杨应龙这么闹腾,贵州方面觉得要有所动作,才能跟上面交代,于是一支三千人的明军悄然杀向播州。三千人无论如何也打不下播州,贵州只是想做做样子,一碰到就跑,结果播州兵太生猛,一个都没跑出来。三千人对明朝来说不是大数目,可是打脸打得太狠了,这是杨应龙第二次明目张胆杀明军了,上次因为朝鲜战场没动手,但现在朝鲜之役结束了,强兵猛将有空了,想打就能打!

万历二十八年,二十余万明军悉数集结。这些人可以说是明朝的救火队员,宁夏之役是他们,朝鲜之役是他们,现在播州之役还是他们。一群猛然扑上,任凭播州杨氏有数百年积累,武力冠绝西南,最后还是惨败覆灭。算起来,这支明军跟播州兵的作战方式是一样的,因为朝廷已经穷得发不起军饷了,都是让主将自筹,怎么自筹?无非就是抢,抢完还喜欢烧,结局就是“千年并建之播,一朝成墟,见者无不徘徊咨嗟。”

  • 湘西南芙蓉里到芙蓉村的历史演变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推行里甲制度,“命天下郡县编赋役黄册,其法以一百一十户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十人为之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十人管摄一里之事。”由这段话可以看出,里以自然村为基本单位,属于明王详情>>

    2023-10-23
  •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

    2023-10-21
  • 中国现在,非常缺铀!| 地球知识局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NO.2470-中国缺铀文字:伯玥校稿:朝乾 / 编辑:苦果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质能方程式。其中c指的是光速,一个很大的数,而且是平方,即使小学生也能详情>>

    2023-10-16
  • 中国打通了日本海出海口?| 地球知识局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NO.2469-吉林有了出海口?文字:刁像校稿:朝乾 / 编辑:澄澈【致谢】特别感谢从事外贸领域的金老师对本文的帮助2023年5月4日,海关总署发布《关于进详情>>

    2023-10-16
  • 印度270多架苏30战机,急需升级,对比歼16到底如何?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歼16战机各方面的故事,例如歼16战机的定位和综合性能。今天,我们聊聊印度的苏30战机。印度拥有270多架苏30战机,属于印度的绝对主力战机。目前,大部分苏30战机已经进入了服役中后期,急需进行详情>>

    2023-10-16
  • 黑龙江省的飞地,大兴安岭的行署,为何设立在内蒙古境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黑龙江省各个城市区划变迁和经济发展的故事,例如哈尔滨市、绥化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地区。大兴安岭地区非常特殊,地区行署机关在加格达奇区。但是,加格达奇区设立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详情>>

    2023-10-16
  • 宣纸:108道工序造就的纸中之王

    作为中国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文房四宝之一,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其质地绵韧、光洁如玉、吸水润墨、不蛀不腐,用它绘制的书画,经数百年之久而质地依旧,被赞为“纸中之王”。千百年来,宣纸一直沿用古法造纸技术,详情>>

    2023-10-16
  • 平生自行化他,一心净土为归——记民国四大高僧之印光法师

    编者按:民国时期,佛门有四大高僧,分别为虚云法师、印光法师、弘一法师、太虚法师。四人之德高望重为海内外所公认,且皆以大半生之光阴操持苦修、传道布教。其功德无量,令世人传颂。民国四大高僧,皆有所长,派别各异:虚云法师历坐15个道场,重兴详情>>

    2023-10-16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