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天下大乱,由边疆异族建立的满清王朝,以小制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几十万八旗奴役驱使几万万汉人,竟统治中国两百余年。
满清帝国既以强大的征服者的姿态,拥有暴力统治的基础,又根据中国传统皇权,驯服了中国的文化精英。在这种背景之下,满清时代的文化活动,毋宁也是在皇权的掌握之下。康、雍、乾三代,朝廷发起的文化活动,一部分是压制明代开始的阳明学传统,另一部分则是严防中国知识分子的反清运动。明末清初,中国读书人发展出了自由心态,并且对过去的历史展开检讨,例如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所主张的政治改革,和顾炎武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批判—凡此,满清政权都不愿发生;王船山《读通鉴论》中提到的反清的民族主义,和吕留良等人主张的复明运动,更是受到强力的排斥和压制。
满清皇室一方面以修《明史》的名义,抓住对明清递换之际的历史解释权,取缔民间修撰的明史稿,发动大规模的文字狱,吓阻汉人再做同样的尝试;另一方面,政府主动编撰大型的丛书,例如《四库全书》,以这个方式选择性地排斥不利于“夷狄”的记载。这些大型的编撰工作,发动了大量学术精英参与,借此将这些儒生笼络于政府掌握之下。乾、嘉以后朴学大兴,儒生的精力都集中在考证和校勘上,致力使经典回归原来的面貌。
这一活动,在好的角度说,是排除后世对古代经典的扭曲和脱落之处;换一个角度来看,致力于还原经典的原貌成为学术主流,对于经典的阐释就无人再做努力。于是,经典的意义永远保留在原典状态,不再有因时俱进的解释和开展。经典固定了,不断更新经典意义的活力也就丧失了。儒家经典只停留在朱学的解释,也就是伦常纲纪的意义,对于统治者而言,乃是最有利于肯定忠君思想和伦理观念。
经过清初百余年皇权的强力干预,中国的儒生都成为俯首从命的书呆子。明代留下的经世传统,只存在于颜元、李的实用之学中。汉代今文学派以下,对于宇宙论和历史发展论的解释,只是不绝如缕而已。儒家传统的结晶化——也就是僵化——持续到晚清,恰当中国面临文化危机的时候。在将近两百年之久的时间里,中国文化缺少开展的活力。
这一特色,可以见之于清代的艺术:例如清代绘画的主流几乎都是模仿过去的作品,山水画画家“四王”的作品缺乏创作性。又例如,清代的瓷器和家具,多姿多彩而繁琐,失去了明代青花瓷和明代简单线条的家具那种素雅的艺术风格。在主流以外的艺术圈,例如“扬州八怪”等人,却发展了一些新鲜的主题和风格。
在文学和表演艺术层面,满清时代的成就乃是小说和京剧,两者都是主流以外的边缘人物创造的成就。文学领域里,民间说书人为小说提供素材,而且由此创作了一些长篇著作。曹雪芹当然不是民间的说书人,但是他也不属于当时文化界的主流。现在成为中国传统舞台艺术重要形态的京剧,乃是一批徽班演员撷取了昆曲、汉剧等地方戏曲的精华,综合为复杂而优美的舞台艺术。凡此例证都指向,政治力量的高压与收买固然驯服了文化的精英群,那些边缘地带的人物却还是可以在夹缝中脱颖而出,对于文化的转型和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文化传统主流的儒学既然已经僵化,于是,一些民间的宗教活动从边缘出发,掌握了基层老百姓的精神需求。最值得注意者,乃是根据中亚传来启示性信仰发展而来的白莲教。这一个教派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民间道教、佛教和摩尼教。在元代末年,最大的一支抗元武力就是明教的教徒。
在明代,明教潜伏在民间,逐渐转化成为白莲教。乾、嘉时代,白莲教的活动从川楚到山东、山西都有分布,范围广大,活动频繁。乾、嘉之际,白莲教甚至曾经一度攻入紫禁城,在各处的起事也是前仆后继,成为当时主要的内乱之一。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回教,既有西域族群反抗满清的成分,也有伊斯兰教教派起事的性质。满清中期以后,频繁的回乱,从甘肃到云南,延续颇久,也给政府造成相当大的困难。规模最大的一个宗教性的活动,则是咸丰时代的太平天国。
这一个冒充基督教的民间运动,实际上也是民间教派的活动,而且加上了反清复汉的族群意识。到清代快终了时,义和团的活动则将族群意识的矛头转向于反对西方力量,它本身的意识形态和组织方式,仍旧属于中国民间教派活动的传统一脉。这几次大规模的变乱,可说是因为主流文化的儒家留下了一片空白,无法满足一般平民的精神需求,才由民间的教派活动填补了空缺。
在文化精英群已经失去活力时,对于本国的文化,他们只是墨守成规;对于外来的文化,因为自己没有信心,也就不能开放胸襟来接受新的挑战。明代,西方文化初入中国,有一批中国的学者,例如徐光启、李之藻等人,愿意和西方来的学者对话;又如,方以智更是从西方文化的启示上发展出一些可以融合中西的想法。
在满清时代,西方的影响却逐渐淡化。胸襟最开阔的康熙,自己也从西方传教士学习西方数学,但是,也是康熙,为了大礼的争议,实质上停止了西方的传教活动。这些西方教士从此只能在钦天监工作,因为相较于中国传统天文学和中东传来的阿拉伯天文学,西方的天文学毕竟更为精确。政府限制教士们只能在首都附近活动,他们也没有机会和中国的知识分子接触来往。
甚至于在武备方面,满清也采取保守态度,不再使用和发展西方的火器。如上章所述,在满清入关前后,明、清交战双方都曾使用火器。替满清做前锋的汉军部队一路征战,使用铳炮,势如破竹。在康、雍、乾三代,向北方和西方扩张时,满清的军队使用过大量的火器,其中很多是开国时汉军部队留下的武备。几次大战役,这些火器几乎消耗净尽了。
在乾隆时代,进攻大、小金川,满清军队已不见重装备,全靠火枪作战。然而,乾隆认为满州武勇是以骑射为长,不应该数典忘祖,放下自己的传统。清早期的三代以后,中国没有再出现制造和修理火器的兵工厂。直到清末洋务运动时,才重新接上发展火器的传统。清初十七、十八世纪时,民族国家在西方逐渐兴起,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以发展武备为要件。十七世纪初期的枪炮,和当时中国使用的火器,精密程度相差不远。
到了十八世纪初,中国没有再发展,而欧洲的军火技术却已经突飞猛进。单以火枪而论,从点火线的“铳”,已经发展成用撞针敲击子弹发射的步枪。如同前章所叙述,乾隆时代,访问中国的英国代表团回国时曾报告:中国是个没有国防军备的国家。果然,在鸦片战争时,广州虎门炮台上只有平定三藩之乱时使用的“红衣大炮”,对方的则是当时最先进的海军炮!
自从蒙古打通了东西之间的海陆信道,欧亚大陆上知识的传播相当流畅。中国的许多传统工艺,例如瓷器的烧釉、毛丝织品的混纺技术,甚至于传统中药的药材,都有相当多的改变。康、雍、乾三代以后,中国的工艺基本上停滞不动。明末,西洋“水法”传入中国,水压喷泉和流水技术也被用来作为庭园和灌溉的设施。八国联军时烧毁的圆明园,其建筑的方式,包括格局和上述水法,都有西方的影响。清代中叶以后,中国的建筑技术不再容纳西方的方法和观念。
文化的闭关,恰是在清代“盛世”之时开始。到了清末中国必须接受西方的文化时,从元明以来到清初的西方影响,都已经湮没不彰。不仅文化闭关,实际上所谓“盛世”,乃是文化活力的消沉。整个清代,除了皇室宫殿、庭园以外,中国没有大规模的公共工程。那些规模巨大的工程,主要的只有防止黄河泛滥的河工和保持漕运畅通的运河工程。
中国传统上的筑路、开河、国防工程等大型的公共建设都未见进行。明末已经有相当不错的海船制造技术,自从满清接收台湾以后,中国再也不能制造远洋的大船,其技术也停滞下来。凡此现象,都显示了,满清政权只是以威权统治中国,从来没想到要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扩张和发展—这也许真的是结束的开始。
经济方面,一般人也称康、雍、乾为“盛世”。若以人口数字而论,明代本来已经有超过一亿半的人口,经过明末大乱,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到一半。满清开国时,人口大概只有八千万上下,经过休养生息,康熙时代大概又过了一亿。康熙对于自己统治中国的成就非常自满,康熙五十一年发布诏书:“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从秦、汉开始,中国列朝国家的收入,一部分是人口税,一部分是田亩税,有时再加上丝帛,作为农余生产的产品。经过康熙“永不加赋”的诏书,政府收入从此只有田赋为主,再加上特种税“榷”和过路税“关”。从国家财政的角度看,单单以既有的田亩作为税基,其实是不够用的。
从好的方面看,政府不收人口税,人口的增长速度自然加快。换个角度看,自古以来,政府与人民之间存在直接关系。由于人口的增长不再是政府关心的项目,官民之间也就失去了互相联系的脉络。汉代“社”和“里”的管理乃是国家机器直达到基层的体制。当官民之间不再有联系时,政府能够与民间相接触的点,也就局限于地方官和地方绅士;一般老百姓必须要经过公、私两条管道,才能够理解到“国家”的存在。传统的“天下国家”,应当是国家下面就是广土众民,现在,“天下国家”剩了一个皇上,和一群奴颜婢膝的官僚而已。
当然,人丁不再列入国家统计项目时,人口大幅增加,已有的生产资本—土地,就会不足以维持大众的生计。增添的人口,必须要有新的土地资源来养活。于是,满清增长的人口不断开发新的耕地。前面曾经说过,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与内地人口大量移入西南有直接的关系。
在内地,人口从窄乡移到宽乡,其实已是常见的现象,例如赣南、皖南、湘南,这三片在南岭北麓的丘陵地带,不断吸纳黄、淮流域受困于自然灾害的人口。明末,四川的人口大量减少,所谓“湖广填四川”,就指大量移民从湖北东部、南部入川。满清将今天的东北各省视为老家,不许一般人移入,然而,山东的人口其实经常渡过渤海,进入辽河流域,再由此扩张到今天东北的全部。
这些内部的人口迁移,在明代已经开始。不过明代的移民是官家主导的,而清代这种内部的迁徙,却是百姓自发的。从清代的官书资料中,常见地方官忽然发现有成万的外来人口移入该地,于是慌忙上奏,甚至建议清剿。其实,这种忽然出现的大量新人,就是自动移到该地开荒的窄乡人口。
在这一个现象下,增加的人口成为开拓田亩的生力军。田亩开拓了,地方当局可以从新开的田亩上征收田赋,这是“歪打正着”的现象:“盛世滋丁”替国家增加了征收田赋的耕地面积,因此,国家也有相当稳定成长的新税源。整体而言,国家的经济体虽然在质的方面并没有改变,在量的方面确实扩大了。到了嘉、道时期,中国人口大约过了二亿,到清末时,就到四亿左右了。由于人口增长而经济体扩大,乃是满清时代中国经济的特色。从人口与生产力的比例而论,生产力增加了,但是生活的方式和质量其实没有改善。
在十七、十八世纪,中国的对外贸易还是出超。中国出口的项目,仍旧是以传统的丝织品和瓷器为主体,再加上向东南亚一带输出的工艺品。欧洲国家经过长程贸易,将新大陆的白银换取中国的产品。中国吸纳了大量的白银,应当是非常富足,然而,这些经过贸易顺差而获得的财富,并没有转换成再投资的资本,反而造成了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
对于丝织品和瓷器生产地的东南地带,确实有累积的财富,可是这些财富也只是支撑了富人奢侈的日常生活。北方和内地的一般老百姓,反而要承受通货膨胀、购买力不足之苦。英国发现,对华贸易经常入超,力求找到可以平衡逆差的商品。他们终于发现可以用鸦片贸易来平衡国际贸易的差额。从此开始,鸦片毒品输入中国的数字年年上涨,中国的贸易顺差从此消失,不仅农村开始凋敝,而且因为吸毒,中国人的健康也大受影响。从明代晚期开始,中国进入了全球性的经济圈,而自满清中叶开始,第一阶段的全球化却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灾害。
满清的统治机构,如前面所说,是满汉两套重叠的官僚系统,这种体制本来就不可能有很高的效率。也如前所说,那些经过科举进入文官体系的儒生,学习的是僵化的经典,畏惧的是不测的君威。他们习惯于唯唯诺诺,不做积极的抗议,只是顺从意旨,以保富贵。当然也有些能干的官吏,可是在大潮流之下,少数优秀的官员难以发生作用。
从乾隆时代开始,当国用不足时,政府往往以捐纳作为筹款的手段,捐纳的报酬可能是虚衔,也可能是实质的官职。尤其在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政府的正常税收完全不足以应付国用,捐官的收入成了政府筹款的常态。政府之内充满用钱财买官得到职位的人员,这样的政府机器,不可能有正常操作,更不要说具有应对内外危机的能力。清末内忧外患,正是必须要因应新的情势、做重大改革的时候,可是,满清政府以及社会文化精英,都已不能担起扭转局势的任务。
综合而言,满清二百多年来的统治,从表面上看来虽然一样是征服王朝,满清疆域扩张到极限,几乎超过了汉、唐最盛的时代,两百年人口增加的幅度也是史无前例。凡此所作所为,似乎满清比蒙元高明。实际言之,蒙元的高压统治只是一味地使用武力,并没有机会严重地伤中国的文化基础,中国的基层社会在蒙元时代还保留一些独自运作的能力。
满清统治,看来是一个天下帝国的格局,其实是将草原上的力量结合为一片,通过威胁和利诱恩威并施,将中国的文化精英压倒、扭曲,也使汉代的“天下帝国”所植根的基层涣散,不再凝聚。那二百多年,正是现代世界文明开展的阶段,而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政治、文化、经济“三位一体”,经过两百年来的伤,再也不能有参与全球性大转变的机会和能力。
中国在皇权体制下,结合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和精耕细作的农业、市场经济,有过两千年之久的不断调节、不断成长的过程,成为世界主要的政治、文化、经济共同体之一。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推行里甲制度,“命天下郡县编赋役黄册,其法以一百一十户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十人为之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十人管摄一里之事。”由这段话可以看出,里以自然村为基本单位,属于明王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NO.2470-中国缺铀文字:伯玥校稿:朝乾 / 编辑:苦果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质能方程式。其中c指的是光速,一个很大的数,而且是平方,即使小学生也能详情>>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NO.2469-吉林有了出海口?文字:刁像校稿:朝乾 / 编辑:澄澈【致谢】特别感谢从事外贸领域的金老师对本文的帮助2023年5月4日,海关总署发布《关于进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歼16战机各方面的故事,例如歼16战机的定位和综合性能。今天,我们聊聊印度的苏30战机。印度拥有270多架苏30战机,属于印度的绝对主力战机。目前,大部分苏30战机已经进入了服役中后期,急需进行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黑龙江省各个城市区划变迁和经济发展的故事,例如哈尔滨市、绥化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地区。大兴安岭地区非常特殊,地区行署机关在加格达奇区。但是,加格达奇区设立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详情>>
作为中国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文房四宝之一,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其质地绵韧、光洁如玉、吸水润墨、不蛀不腐,用它绘制的书画,经数百年之久而质地依旧,被赞为“纸中之王”。千百年来,宣纸一直沿用古法造纸技术,详情>>
编者按:民国时期,佛门有四大高僧,分别为虚云法师、印光法师、弘一法师、太虚法师。四人之德高望重为海内外所公认,且皆以大半生之光阴操持苦修、传道布教。其功德无量,令世人传颂。民国四大高僧,皆有所长,派别各异:虚云法师历坐15个道场,重兴详情>>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