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翁同龢:既是两朝帝师 更是甲午罪魁 坑了李鸿章一次却坑了李鸿章一生

来源: 2019-10-21 14:33:49 人气:
字号: 小号| 大号
【内容导读】晚清时期有一个对联挺有意思: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这个对联中的人物分别是李鸿章和翁同龢。众所周知两个人虽然同朝为臣,但关系非常不好。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翁同龢想方设法逃避责任,更是把失败的主要原因推动李鸿章头上。

翁同龢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曾担任晚清同治帝、光绪帝的师傅,主持宫廷教育长达40年,为培养同治、光绪两帝付出了巨大辛劳。他曾两次担任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还长期担任工部、刑部、户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等重要职务,既管外事,又管内政,无疑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权贵人物。

u=1954895572,838465209&fm=26&gp=0_副本.jpg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宋朝大学问家汪洙所撰《神童诗》的开篇之作,千百年来这种将读书神圣化和功利化的词句,所谓“穷文富武”,读书大概是最为俭省的出路之一。然而,读书是有层级的:秀才,举人,进士……很多人一辈子只能止步于认字阶段。众所周知,读书人最顶尖的荣耀,莫过于高中状元、大魁天下的状元及第了。宋代的尹洙和韩琦都曾说过状元的荣光: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名者,方为好男儿!

对科举时代的读书人来说,状元及第简直是梦幻般的开始,从此便开启了青云之路。史载有清一代,由状元至大学士者有十三人,军机大臣者七人,任总督、巡抚者九人。读书人还有其他荣耀堪比大魁天下、入阁拜相吗?答案是有,做帝王师!大魁天下、入阁拜相、做帝王师,便只做成一件也是风光无比的大人物,何况三者兼备?在晚清的历史上,便有一位三样俱全的人物:他姓翁,名同龢,世人称之为翁师傅。

在晚清的变革大潮中,翁同龢大概是被后人称许最多的高官之一。翁同龢,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后世称许他,总会有些道理,且让我们来看看翁同龢先生的辉煌人生:

出身名门、根正苗红——翁同龢之父翁心存,是道光进士,历仕三朝,任过五部尚书,两度为相,又咸丰帝的老师。其兄翁同书、翁同爵皆曾官至巡抚。

状元及第、官至宰辅——咸丰六年翁同龢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官刑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子承父业、两朝帝师——继父亲之后,翁同龢出任了同治帝与光绪帝的老师,慈禧太后将亲生儿子和非亲生儿子都交给了他教育,这本身就是莫大的荣宠。

清流魁首、士林领袖——翁同龢前后充乡试考官、会试总裁等职务,参与主持科举考试长达40年之久,加之其父亦曾主持科考,可谓门生故旧遍地,也让他成为清流领袖。

“变法维新第一人”——翁同龢向光绪帝推荐了康有为,并主持起草戊戌变法期间的第一道诏书:《明定国是诏》,变法伊始却被开革回籍。

道德文章、世传书法——翁同龢著有《瓶庐诗稿》、《翁文恭公日记》、《翁文恭公军机处日记》。其书法纵横跌宕,尤为世人所重。

一百多年来,翁同龢始终以这些伟光正的形象存留在教科书、影视剧中,尽管这些形象并不是真实的翁同龢,却一点也不妨碍他正面形象的深入人心。

u=223832393,238553777&fm=15&gp=0_副本.jpg

1898年6月15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戊戌变法第五天。这一天,京城与以往并无不同,只是从半夜便开始下起了雨。这一天,还是翁同龢这位当朝帝师、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的68岁生日。此前两天的6月13日,光绪帝刚主持了戊戌年的状元廷试,状元郎姓夏,名同龢。这引起了皇帝极大兴趣,回到宫中立马召来了翁师傅:“今科状元叫夏同龢,与师傅同名,真是本朝佳话,简直就像上天的安排嘛!”

6月14日,皇帝与太后赏给翁同龢的寿礼到了,“先期赏赍,极为优渥”。太后特别赏赐了一柄纱葛折扇,让翁老爷子十分感动。6月15日,翁同龢像往常一样入宫上班,批阅各地报来的奏折。一切直到早朝准备进入会议大厅,忽然起了变化:宫中主事说,皇帝请翁师傅暂时不要进来!

翁同龢等在外面闲坐看雨,他万万想不到他等到的,将是一份宣告他政治生涯终结的朱谕:协办大学士翁同龢近来办事多不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於召对时谘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於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枢机之任。本应查明究办,予以重惩;姑念其在毓庆宫行走有年,不忍遽加严谴。翁同龢著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变法开始了,翁同龢却出局了!这究竟是谁干的?

在传统说法中,翁同龢是被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赶走的,目的是斩断光绪帝维新变法的左膀右臂,是慈禧太后、荣禄们在变法正式开始前便蓄谋已久的阴谋。这说法的提供者是康有为,时间是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时间点:在此之前,康有为等人对翁同龢的出局并没表示过同情。难道翁同龢真是被慈禧太后踢出局的?他又为什么会出局?难道真因为“喜怒见於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

历史的考证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翁同龢的出局,与慈禧太后并无直接关系,而是光绪帝的亲力亲为,而原因也不在戊戌年,而在甲午年。甲午之战后,翁同龢的出局便已注定,只是一切还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我们先来看看戊戌政变后,朝廷针对翁同龢的另一道上朱谕:翁同龢授读以来,辅导无方,往往巧藉事端,刺探朕意。至甲午年中东之役,信口侈陈,任意怂恿。办理诸务,种种乖谬,以致不可收拾。今春力陈变法,滥保非人,罪无可逭。事后追维,深堪痛恨!前令其开缺回籍,实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甲午之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永远的伤疤,而罪魁祸首,莫过于翁同龢。甲午战败不是因为李鸿章吗?不是因为慈禧吗?翁同龢不是一直伟光正吗?怎么成了甲午的罪魁祸首?是不是有什么地方搞错了?

u=1929048263,2730081969&fm=26&gp=0_副本.jpg

时人经常将翁同龢与李鸿章相提并论,比如这副流传颇广的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合肥是李鸿章的故乡,常熟是翁同龢的老家。宰相与司农则是二人的官职,李鸿章是协办大学士,称为宰相并没什么错,翁同龢是户部尚书,古称司农,也是允洽。按说大清国江河日下,离不开这两个人,李鸿章主持洋务运动数十年,却落了个甲午战败的惨淡收场,说他让“天下瘦”也还罢了,可翁同龢怎么让“世间荒”了?他,可是大大的忠臣啊!

可惜,这印象大错特错!翁同龢是科举制度下产生的守旧派老官僚,他所在意的只是自己的个人利害和官位前程,对国家从没有半点上心——不可否认,翁同龢的书法远超同侪,仅凭书法,他就可以不朽!然并卵,晚清那个变革的大时代,需要的不是一位书法家,而是勇于任事的实干家。翁同龢也许什么都能,恰恰不能的正是实干。

这位“大大的忠臣”简直就如个小丑,甚至对国家、对政局一点有益的事情也没做,反而到处添乱,堪称晚清最大的搅屎棍!李鸿章是实干家,兢兢业业,却成为了汉奸卖国贼;翁同龢是清流领袖,并作为那只看不见的黑手四处搞事,却成为了近代史上的正面人物。历史,就是这么不公正!翁同龢最大的一个错误,便是挟私害公,导致甲午年的一发不可收拾:他与李鸿章之间的宿怨屡谋报复,导致李鸿章不欲战而他迫其战,至于国事,和他翁师傅有什么相干?

胡思敬《国闻备乘》中记有《名流误国》条,备述翁师傅在甲午之战中的负面作用:甲午之战由翁同龢一人主之。同龢旧傅德宗,德宗亲政后,以军机大臣兼毓庆宫行走,尝蒙独对,不同值诸大臣不尽闻其谋。通州张謇、瑞安黄绍箕、萍乡文廷式等皆名士,梯缘出其门下,日夜磨砺以须,思以功名自见。及东事发,咸起言兵。

下载 (3)_副本.jpg

是时鸿章为北洋大臣,海陆兵权尽在其手,自以海军弱、器械单,不敢开边衅,孝钦以旧勋倚之。謇等仅恃同龢之力,不能敌也。于是廷式等结志锐密通宫闱,使珍妃进言于上,且献夺嫡之谋。妃日夜怂恿,上为所动,兵祸遂开。既而屡战不胜,敌逼榆关,孝钦大恐,召同龢切责,令即日驰赴天津诣鸿章问策。同见鸿章,即询北洋兵舰。鸿章怒目相视,半晌无一语,徐掉头曰:“师傅总理度支,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

同龢曰:“计臣以撙节为尽职,事诚急,何不复请?”鸿章曰:“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同龢语塞,归乃不敢言战。后卒派鸿章东渡,以二百兆议和。自是党祸渐兴,杖珍妃、谪志锐、罢长麟,汪鸣銮、同龢亦得罪去,謇及廷式皆弃官而逃,不敢混迹辇下。德宗势日孤而气日激,康、梁乘之,而戊戌之难作矣。

如果你以为这是孤证,那你就错了!翁氏弟子王伯恭在《蜷庐随笔》中的记述,更是让人触目惊心:是时张季直新状元及第,言于常熟,以日本蕞尔小国,何足以抗天兵,非大创之,不足以示威而免患。常熟韪之,力主战。合肥奏言不可轻开衅端,奉旨切责。余复自天津旋京,往见常熟,力谏主战之非,盖常熟亦我之座主,向承奖借者也。乃常熟不以为然,且笑吾书生胆小。

余谓临事而惧,古有明训,岂可放胆尝试。且器械阵法,百不如人,似未宜率尔从事。常熟言合肥治军数十年,屡平大憝,今北洋海陆两军,如火如荼,岂不堪一战耶?余谓知己知彼者,乃可望百战百胜,今确知己不如彼,安可望胜?常熟言吾正欲试其良楛,以为整顿地也。余见其意不可回,遂亦不复与语,兴辞而出。“吾正欲试其良楛,以为整顿地也。”翻译过来便是:我正想看看他是骡子是马,将来好有整顿他的余地啊!真是杀人不见血,磨刀霍霍向鸿章!厉害了,我的翁师傅!

u=1593710590,92590127&fm=26&gp=0_副本.jpg

翁同龢与李鸿章到底有什么过节?让他置国家于不顾,非要将李鸿章置于死地呢?这事儿,还要从翁同龢的大哥翁同书说起。咸丰十年,翁同书职任安徽巡抚,定远之役弃城而走也就罢了,更引发了影响恶劣的苗沛霖寿州兵变,导致局面一度不可收拾。曾国藩准备参劾翁同书,可翁同书毕竟是当朝帝师翁心存的长子,在做事总留三分余地的官场,如何上本如何措辞,实在是一件颇为让人思量的事。

有道是“有事弟子服其劳”!李鸿章为老师写了这道本章,摆事实讲道理,将翁同书的罪责定为了铁案,甚至怕皇帝抹不开脸,还写了些“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门第壮盛,瞻顾将就”的话,将咸丰皇帝的回旋余地堵死了。翁同书被判了斩监候,翁心存一病不起,翁家差点就败在李鸿章手里。平心而论,这一切的过错当然始于翁同书,可翁同龢会这么想才怪。

翁李二人同在中枢,低头不见抬头见,自然有许多交往,翁同龢甚至还送给过李鸿章一副对联:中国相司马矣,老子其犹龙乎。翁氏是学问大家,写对联也是信手拈来:上联用《司马光传》里的典故,说的是司马光拜相,辽、夏两国不约而同对边境长官说:“中国相司马矣,毋轻生事、开边隙”——司马光做了宰相,不要轻易生事、开启边境冲突。下联则用《史记》中孔子问礼老子的典故,将老子比作像龙一样高深莫测——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这对联充满了对李鸿章的溢美之词,只看对联,谁都想象不到翁对李有父死兄谪的大仇。文化人的睚眦必报常常深埋在心里,只等待着时机的成熟。甲午一战,他终于抓到了李鸿章的小辫子,却也将晚清拉到了沟里。

1898年5月29日,农历四月初十,距离戊戌变法开始还有13天,恭亲王奕䜣去世了。爱新觉罗·奕䜣曾是大清帝国改革开放的掌舵人,被中外人士公认为清政府中的开明人士,他是晚清洋务政策的主心骨,是平衡满清皇室内部纷争的节拍器,更是一位精明强干的政治家。可是,在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他病死了。

u=6052375,3161956044&fm=26&gp=0_副本.jpg

像所有宰辅重臣病重时的桥段一样,慈禧太后与光绪帝曾向恭亲王问起了身后事。皇帝为即将开始的变法向恭亲王征询意见,并问朝中人物谁可大用?恭亲王先提到了李鸿章,但合肥相国积毁销骨,一时难以重用,他认为就目前而言,中央只有荣禄、地方上只有张之洞、裕禄三人“可任艰危”。光绪帝专门问起了老师翁同龢,是否可以担当大任?

恭亲王斩钉截铁地说:翁就是“所谓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者”,是他让清政府“十数年之教育,数千万之海军,覆于一旦,不得已割地求和”。他对翁氏的评价是很重的八个字:居心叵测,怙势弄权!恭亲王死后十七天,翁同龢被双开回了常熟老家。一直以来的说法,都归因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与光绪帝为首的“帝党”的权力斗争,翁同龢出局是削弱光绪的力量。可惜,这种被广泛接受的论点,其实是天方夜谭。

恭亲王临终对翁同龢下了断语后,光绪帝决定亲自看看翁师傅的政治品格,谁想人性都是不能试的,你非要试试那一定会大失所望。在恭亲王去世前三天,光绪帝向翁同龢索要康有为变法维新的著作,翁同龢忽然一反常态地表白说:自己与康有为并无往来!

卖糕的,翁师傅,你这是欺君你知道吗?光绪帝一定以为自己听错了,他清楚的记得,就在不久之前,翁师傅还不知一次推荐过康有为,夸康氏的才能比自己强十倍。光绪帝又问,是什么原因使你不与康有为往来?翁氏答,康有为此人居心叵测。光绪帝的心头肯定有一万头草泥马奔驰而过,他不禁有些发怒了:你先前将他夸得跟朵花一样,现在他成了居心叵测的小人,那你之前为啥不说?翁氏回答说,先前没有看到过康有为的全部著作,最近读他的《孔子改制考》,才有了这样全面的认识。

第二天,同样的剧情再度上演,翁同龢的回答一如昨日。翁师傅对康有为人品的评价之前后不一,恰恰印证了恭亲王对翁氏政治人品的断语,也让光绪帝对这位老师印象极差:在光绪帝的心中,翁同龢已经出局了!

u=2789093444,1464789165&fm=26&gp=0_副本.jpg

翁同龢为什么对康有为的评价前后不一呢?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翁氏之所以对康氏前后评价截然相反,恰恰是他的“聪明”与“巧妙”。正如翁同龢的发小儿潘祖荫所说:叔平实无知人之才,而欲博公卿好士之名,实亦愚不可及。吾与彼皆同时贵公子,总角之交,对我犹用巧妙,他可知矣。将来必以巧妙败,君姑验之。

比朋友认识更清楚的是政敌,荣禄对他的评价是:常熟奸狡成性,真有令人不可思议者。其误国之处,有胜于济南,与合肥并论也。合肥甘为小人,常熟则仍做伪君子。刻与共事,几于无日不因公事争执。翁同龢出局了,他还将过上六七年“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的困顿生涯。当然啦,对他这样的大人物而言,所谓“严加管束”,不过是一纸空文。官场讲究班辈,苏州等地的地方官大多曾是翁同龢的下属或门生,对他依然保有敬重和礼待之情。

不过,没有羁勒并不等于舒心。对他这样好名的人物,晚年的日子其实颇为寂寞,尽管他的日记中似乎晚景颇为热闹。在自挽联中,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今而后吾知免夫。这两条都出自《论语》中的典故,表达了他对死亡的坦然,但千万别被他骗了,他远没有自挽联中那么豁达。

不信,看看他的绝命诗: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1904年7月3日,农历五月二十,翁同龢病逝,享年七十五岁。翁氏生活的时代几乎和晚清相始终,可惜,他对晚清的建设远远不如他的破坏作用。更可惜的是,历史不能假设,否则翁同龢若早死上十年,晚清的历史说不定会是另一番面貌。

  • 严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其实历史除了课本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小知识是鲜为人知,所以接下来小编就为广大喜爱历史的小伙伴们讲讲关于严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严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严嵩父子掌握朝政长达二十多年,其贪污程度堪比和珅,堪称糟糕。据说他的儿子严世蕃曾详情>>

    2023-12-08
  •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2023-12-08
  • 蒋经国的苏联妻子最后怎样了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可能已经学过一些历史知识,但是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课本范围。历史中有无数精彩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发现。今天,我为大家搜集了关于蒋经国的苏联妻子最后怎样了的历史知识,赶快来看看吧。蒋经国的苏联妻子最后怎样了那么蒋经国苏联妻子最后详情>>

    2023-12-08
  • 老子为什么会有老子这样的称号

    老子为什么会有老子这样的称号是最新上映的热门电视剧中重要剧情桥段,这部剧在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关注同时也在剧情和演员表现方面取得了相当成功,堪称一部成功的佳作。老子为什么会有老子这样的称号是最近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就这个话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老子为什么会有老子这样详情>>

    2023-12-08
  • 宋慈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唯一一个未曾中断过历史的国家。在悠久历史和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这些都是宝贵文化遗产。今天,想要为您讲述的是宋慈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的相关内容。宋慈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然而在历史上详情>>

    2023-12-08
  • 唐高宗是谁?

    历史内容除了大家在上学期间的历史书可以学到一些,但其实在历史的海洋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等待大家来挖掘,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唐高宗是谁?这一内容。唐高宗是谁?他的真名字又叫什么呢?这个问题实在是非常有意思,下面我们一起来揭秘分析一下。感兴趣的网友千万别错过详情>>

    2023-12-08
  • 济公属于什么朝代的? 他真的是神仙吗

    在学校里学习历史时,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济公属于什么朝代的? 他真的是神仙吗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济公属于什么朝代的? 他真的是神仙吗济公详情>>

    2023-12-08
  • 庄姜和戴妫既然关系这么好,为什么会分别

    庄姜和戴妫既然关系这么好,为什么会分别是最新上映的热门电视剧中重要剧情桥段,这部剧在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关注同时也在剧情和演员表现方面取得了相当成功,堪称一部成功的佳作。庄姜和戴妫既然关系这么好,为什么会分别是最近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就这个话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庄详情>>

    2023-12-08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