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今天我们就说说它历代皇帝中最厉害的一位,明成祖朱棣的一生,他所作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大明!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他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战争打了四年,中间的过程对于最后的获胜者朱棣来说是险之又险,朱棣以一城之地击败拥有整个天下的朱允炆,最早时的班底还只有八百人,不可思议的以弱击强。朱允炆在优势巨大的情况下被击败,除了战场内、外策略上的失误外,对手朱棣的逆天好运气也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靖难第二年,朱棣率领的大军和李景隆所率朝廷的大军会战于白沟河,起初朝廷军队占据绝对上风,明军不仅数量远远多于朱棣的私军,在多次交战中战力和战绩也并不落下风,因此气势如虹,朱棣的部下都已经产生畏惧心理了,大战中朱棣本人都几乎被擒,关键时刻老天爷站出来帮忙,一阵大风吹断了李景隆的帅旗:
时南军益集,燕将士皆失色。王奋然曰:"吾不进,敌不退,有战耳。"乃复以劲卒突出其背,夹攻之。会旋风起,折景隆旗,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
古代军队作战,信息传递不便,目测帅旗安全就代表着中枢指挥系统的安全,结果一阵风让明军以为指挥系统出事,被朱棣趁机击败,后世都说李景隆是纨绔子弟、是大草包,其实他不是败于朱棣之手,是被老天爷给打败了。
朱棣击败李景隆后顺势进攻,一路打到济南城下,明军刚刚大败而逃,济南附近暂时没有了可靠的军事力量,成为孤城一座,朱棣率军日夜攻打,济南城守将铁铉眼看着要守不住,想出了一出诈降之计,试图引诱朱棣入城,然后把他干掉,结果朱棣再次被老天爷青睐:
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又遣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皆欢呼。铉伏壮士城上,侯王入,下铁板击之。别设伏、断桥。既而失约,王未入城板骤下。王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
朱棣差一点就上当中伏了,也不知是放城门的兵士紧张,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在他快要进到城门里面的时候,城门自己掉下来了,铁铉的计策在千钧一发时失败,朱棣又一次逃过一劫。
靖难第三年,朱棣在和明军对垒时仅率十余骑就跑到最前方去刺探情报,被发现后没来得及跑掉,明军本来已经将朱棣的这十几人包围住了,眼看着朱棣落网,朝廷平叛大业即将成功,但明军却被一道命令困住了手脚:
王以十余骑逼庸营野宿,及明起视,已在围中。乃从容引马,鸣角穿营而去。诸将以天子有诏,毋使负杀叔父名,仓卒相顾愕贻,不敢发一矢。
双方敌对,建文帝却下令不准对敌方首脑下死手,对于明军的前线将士来说,建文帝实实在在是个猪队友。在这种情况下,老天爷再次出来帮助朱棣战胜明军也就是理所当然了:
是日复战,自辰至未,两军相胜负,东北风忽起,尘埃蔽天,燕兵大呼,乘风纵击,庸大败。走德州。吴杰、平安自真定引军与庸会,未至八十里,闻败引还。王以计诱之,杰、安出兵袭王。闰月戊戌,遇于藁城。己亥,与战,大风拔木,杰、安败走,追至真定城下。
"东北风忽起"、"大风拔木",呵呵,老天爷再一次刮起两阵大风,帮助朱棣连续击败盛庸、吴杰、平安所部。这些明军将领估计心都是凉凉的,只要一和朱棣决战就起大风,还都是往明军方向猛吹,这仗简直没法打。"靖难之役"头三年的几次大决战,明军因为气候的突变不断转胜为败。
"靖难之役"一共打了四年,前面三年打完,朱棣虽然只占据了北平、保定、永平三座城,可建文帝也没落到好,能随时动用的有生力量逐步消耗殆尽。结果在第四年让朱棣孤注一掷,轻骑直下,几乎毫无阻拦的就拿下了首都南京,据一城起兵,占三城决战,朱棣就这么击败了实力远远超过他的建文帝夺得了江山,虽然建文帝的应对策略多有错误,可朱棣在战场上多次借风向败敌,运气也绝对算得上是逆天了,而他之后的一番成就也没有辜负这段运气。
朱棣当了皇帝之后第一件做的事情,居然跟建文帝一模一样——削藩。作为资深藩王,又亲自起兵造反夺得了皇位,朱棣比任何人都清楚藩王制度对于中央皇权的威胁。但是朱棣本身就是打着诛讨主张削藩、变乱祖制的奸臣为借口才起兵的。这边才刚刚当上皇帝,立刻就变脸要削藩,这个就太打自己的脸了。所以为了掩人耳目,他登基之后恢复了周、齐、代、岷四位亲王的封藩。
但朱棣仅仅装模作样了几个月,就立刻展开了行动,他找了个罪名,削除了代王和岷王的军队,接着又将齐王贬为庶人,然后又削除了辽王的军队,将军队最多的宁王转封到了南昌。几年的时间里,所有有威胁的藩王的军队几乎都被拔除。事实证明,藩王制度对于国家的稳定是十分不利的,朱棣成功削藩的结果就是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统一的基础更加坚实,牢固。
但是,朱元璋当初分封藩王可不是为了给子孙后代添乱的,是因为朱元璋觉得外人靠不住,才将兵权都交给自己的儿子的。这些手握重兵的藩王可都是大明王朝防御北方外敌的中流砥柱。可是朱棣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亲叔侄也依然靠不住,那怎么办,难道皇帝陛下亲自去北方驻守么?他还真就这么干了,这就是朱棣登基之后干的第二件大事——迁都。
朱棣将明朝的首都由南京迁往到北京,一来北京是他的发祥地,是他的老底盘了。重回北京的朱棣可谓是龙飞天、凤还巢,自在的不得了。另一方面,首都迁到北京,可以直接加强对于北方的防守,确保国家北方的安定。可是迁都北京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江南向来是古代的富庶之地,住在南京是很舒服的。而北京在当时而言就有些苦寒了,物资也要少很多,不适于皇帝享受生活啊。
当然,皇帝是永远有办法的,为了改善在北京的生活,朱棣又干了第三件大事——修河。从朱棣登基的第一年,确定要迁都北京后,他就开始着手修浚大运河。元朝的时候曾经修了通惠,济州、会通三河,连接隋朝的运河形成京杭大运河,但并未全线通航。朱棣登基后,下令疏通整个京杭运河,运河畅通之后,南方的粮米和是丝帛可以源源不断的运往北京,保证了首都的物资供应,也增强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抵挡住了北方的侵犯也只能算是解了外患,对于朱棣而言,还有一个内忧始终没有解决,这个内忧不是别人,正是被他抢了天下的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身为一个皇位斗争的失败者,本不应该让朱棣担心,如果他死了或者被活捉了那就更加万事大吉了。可是朱允炆失踪了,生死不知,这甚至比朱允炆活着更让朱棣难受。朱允炆若是活着,朱棣还能想办法去抓住他,可他这般死活难料,让朱棣始终提心吊胆又无处使力。
为了朱允炆,朱棣又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了东厂,由宦官管理,除了用以监督官员,镇压建文帝旧部,还有一个秘密使命就是追查建文帝的下落。东厂的设立将明代的特务政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为明代后来的宦官转圈埋下了隐患。
东厂建立了之后,无数探子在整个天下搜寻建文帝的下落,但是依然一无所获,朱棣便又产生了一个想法,难不成朱允炆是逃到了海外么?于是他又干了第二件事——派遣郑和下西洋。朱棣在位期间,郑和六次下西洋(第七次是在朱棣驾崩之后),虽然朱允炆没找到,不过倒也发展了明朝和西洋诸国之间的关系,也算是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
朱棣在位期间,明朝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乃至外交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繁荣了明朝的经济,巩固了政治的根基,并且扩大了外交影响力,提升了国际声望。
纵观朱棣的一生,还是可圈可点的
明成祖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
发动了历史上着名的“靖难之役”;
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
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
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航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而我个人对朱棣的评价是这样的:
朱棣原本可以快乐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称霸天下。而朱棣称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夺当时建文帝的皇位,可是,以自己王府势单力薄的力量,怎能对付南京朝廷数以百万计的围剿军队呢?
再加上篡夺皇位本来就是大逆不道,但为了称霸,朱棣不得不为自己造反朝廷“找借口”。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难,要去解救皇帝”为由,发生了“靖难之役”。经过三年的奋战,终于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称王。
是朱棣创造了永乐盛世;是朱棣派郑和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谋士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而这丰功伟业背后蕴含着许多故事,也显示出朱棣的性格。在发动“靖难之役”时,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训》来证明自己的合理。不过他很聪明,把其中的一句话“训兵待命”给去掉了。从这可以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谋。
《永乐大典》的撰写也说明了朱棣选用人才的独特之处,一些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甚至来科举考试也没参加的人最终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为谋士。
当然,朱棣也有残忍的一面。他在请方孝孺写诏书时,方孝孺拒不肯写,朱棣被逼得是无可奈何,最终方孝孺被朱棣处以“诛灭十族”的惩罚。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据记载这次是大屠杀杀了873人之多,悲惨、血腥的场面可想而知。
不管怎么样,朱棣的功绩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也正是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使中国蒙受巨大的亏损,陷入了闭关自守的状态。
1、春秋和战国的本质区别是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春秋时候诸侯国内以封地为界,战国时期则把封地全部变成郡县,建立了集权统治。春秋和战国在军事、经济上也有很大的不同。2、另外在对周王室的态度上也发生了转变,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对周王还心存敬畏,还不敢称王。到了战国,各大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1、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是胡适、陈独秀、林长民和蔡元培。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或革命家或文学家,由他们领导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以学生为主,并有广大群众及各详情>>
1、诗圣是杜甫的称号,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和李白并称为“李杜”。有句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中的“李杜”就是指的李白和杜甫。 2、杜甫少年时,曾先后游历了吴越、齐赵等地。期间,他科举不是很顺利,去洛阳考科举,没有考中。三十五岁去长安考科详情>>
1、唐代历代皇帝排列顺序如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 -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详情>>
1、历史上是先西汉再东汉的,西汉的起始时间为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王莽废除末帝,自立为帝,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统一天下,沿用汉作为国号,史称东汉,定都洛阳。 2、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发展的文明古国,从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再到后面的唐宋元详情>>
1、金(1115年-1234年),或称大金、金国、金朝,是位于今日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创建人为金太祖完颜旻,国号金,建于1115年,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后迁都中都,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 2详情>>
1、是现在的山海关。2、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山海关位于明长城东端,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向北是辽西走廊西段,地势险要,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称其为“碣石道”。关城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冀辽在此分界。3、山海关在1990年以详情>>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