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波尔塔瓦战役:瑞典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一场战役 打破了查理十二世不可战胜的神话 俄国一跃成为欧陆强国

来源: 2019-09-27 10:03:12 人气:
字号: 小号| 大号
【内容导读】波尔塔瓦战役决定了旷日持久的北方战争的胜利结局,提高了俄国的国际威望,动摇了瑞典军事强国的地位,打破了查理十二世不可战胜的神话。

公元1709年6月28日,俄国沙皇彼得大帝的军队与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的军队于波尔塔瓦进行了一次会战,是大北方战争中最著名的战役。俄军的决定性胜利终止了瑞典成为欧洲列强的时代。

下载.jpg

1700至1721年的大北方战争可说是俄国崛起的重要一战,而在大北方战争中,对俄国最重要的战役非波尔塔瓦战役莫属。俄国为了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导致了与北欧霸主瑞典的战争,这就是大北方战争的起因。战争的前期,也就是1700年到1709年波尔塔瓦战役这段时间,瑞典占据优势,1709年的波尔塔瓦战役则是这场战争的转折点。

1707年9月,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率领46000人,从位于莱比锡附近的阿尔兹德特营地出发,横穿了波兰,另有两万人在勒文豪普特伯爵的率领下在里加湾登岸,还有15000人在芬兰。这样,他把全世界最精锐的8万大军团结到了一起。1708年1月,他到达格罗德诺,并在那里过冬。6月他穿过了明斯克森林,出现在鲍里索夫面前,直逼盘踞在贝雷西纳河左岸的俄罗斯大军。击溃了在沼泽地后面顽强防守的2万俄军。

9月22日,他在莫西罗夫渡过波伊塞内斯河,在斯摩棱斯克附近打败了一支16000人的俄罗斯军队。眼下,他正向立陶宛边境前进,即将进入俄罗斯。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对他的逼近感到惊慌失措,因而提出停战求和的建议。到此时为止,查理十二世的行动都中规中矩,他距离莫斯科只有10天的行程,如果他不离开那条大路的话,他很可能会到达莫斯科,但他却改道向乌克兰前进,为的是与马泽柏会师,后者只带给他6000人。因为这一次的调动,他的整个作战线就暴露了1200英里的侧翼在俄国人的攻击之下。

在向乌克兰进军途中,查理让勒文豪普特在距离12天的行军路程之外尾随自己,而勒文豪普特却指挥着数量可观的分遣队,并护卫者一支重要的辎重车队。因为这种队伍的脱节,勒文豪普特被暴露在敌人倾全军之力进行各个击破的攻击之下,也使得自己的军队在战役的每一次危急时刻都得不到勒文豪普特的支援。

下载 (1).jpg

1708年10月,当勒文豪普特正在努力与乌克兰的查理会师的时候,沙皇彼得在波伊塞内斯河附近以五万人的兵力向勒文豪普特发动了进攻,勒文豪普特抵抗了3天,最后率领大约4千人成功地冲出重围,夺路逃向查理在得斯纳河附近等候他的地方。但是有8000人以上的瑞典人在战斗中阵亡。勒文豪普特抛弃了他的大炮和弹药,他最重要的补给车队也落入敌手,而查理和他的部队已经饿得半死,都指望着这些补给救命呢。整个冬天,查理不得不继续留在乌克兰,以寻求给养。

到了1709年的春天,天气查理开始率军向波尔塔瓦进发,俄国人在那里储藏了大批的补给和军需储备,而且这里控制着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一旦拿下这个地方,一可以补给军队,二可以为继续进军莫斯科获得一个可靠的行动基地。因此,这场围城站进行的相当激烈,沙皇彼得认识到了这座小镇的重要性。这年6月,他亲率5万至6万大军,去解波尔塔瓦小镇之围。

这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大战就这样开始了,沙皇彼得利用了一次巧妙的策动,渡过了沃尔斯克拉河,并把自己的军队部署到了与围攻者同一侧的河岸边,不过地势要高一些。沃尔斯克拉河在波尔塔瓦小镇向下大约45英里的地方注入波伊塞内斯河,彼得大帝把他的部队排列成两条阵线,从一条河延伸到另一条河。这样一来,如果瑞典军队向他们发动进攻并被他们击退的话,就可以把他们逼入两条河在交汇处形成的锐角。

他用几处临时防御工事加强了这两条阵线,将炮兵排列成行,而他的骑兵和步兵,则占据着最有利的地形,拥有充足的军需补给和弹药储备。查理十二世的兵力大约是24000人。但其中顶多有一半是瑞典人,另外12000人是瓦拉几亚人和哥萨克人,接二连三的战斗和疲乏,饥荒使得瑞典军队遭到了严重削弱。听说沙皇彼得正准备向他发起进攻,查理十二世认为,出于尊严的需要,自己应该成为攻击者,于是他率领军队,走出了他在波尔塔瓦城前建立起来的阵线,向俄国人的临时防御工事逼近。

u=3906044738,1484608519&fm=26&gp=0.jpg

几天前的一次小规模冲突中,查理的脚受了重伤。他被人用担架抬着跟随队伍前进,指挥作战。尽管在兵员人数和战场位置上存在着惊人的悬殊,但在那个可怕的日子,瑞典人依然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英勇顽强,与查理的老兵们并肩作战的哥萨克和瓦拉几亚盟军,也同样英勇。俄国人的两座临时防御工事被瑞典军队攻占了,瑞典步兵开始发出胜利的欢呼。

但是,俄军大炮和燧发枪一直保持着猛烈的火力,大批俄军新调上来的防守部队蜂拥着冲向被瑞典军队夺下来的两座防御工事,最后,瑞典纵队那些筋疲力尽的残余部队不得不撤出了被血染红的堡垒。接下来,沙皇彼得率领着第一阵线的步兵和骑兵走出了防御工事,布置好了阵型,一场战斗在两军阵前的开阔战场上重新展开,经过2个小时的激烈战斗,瑞典军队终于四散溃逃。他们被赶到了两条河流的交汇处走投无路的瑞典士兵,要么举手投降,要么葬身波伊塞内斯河的河水中,只有国王带领大约1500人,泅过了那条河,逃入奥斯曼土耳其境内,以寻求庇护。瑞典军队将近1万人阵亡或受伤。

战斗结束后,沙皇彼得怀着发自心底的喜悦之情高喊:“早晨的太阳从天空落下了,圣彼得堡的根基终于坚固了。”即使是在波尔塔瓦的战场上,沙皇彼得首先想到的还是波罗的海的征服和扩张。1721年俄瑞双方签订的的《尼斯塔德和约》使得俄国获得了波罗的海的东岸地区和出海口,俄国人梦寐以求的获得出海口的梦想终于如愿以偿。瑞典则丧失了波罗的海的霸权地位,将瑞属爱沙尼亚、利沃尼亚、因格里亚,凯克斯霍姆和卡累利阿大部分割让给俄国,基本上失去了在17世纪获得的全部海外领地,从此一蹶不振,丧失了强国地位。

u=1579127833,177847441&fm=26&gp=0.jpg

针对交战双方的胜败得失,我们或许能够得出以下几点:

第一,不同的发展道路,造成了战争潜力的巨大差异。

从士兵的素质、统帅的才华上讲,瑞典都要比俄国强得多。然而,波尔塔瓦之战距纳尔瓦战役仅仅9年,这两场战役的结局却完全相反。其实,这并非偶然。俄国在彼得大帝的领导下,经过政治、经济的改革,其巨大的土地和人口资源优势逐渐发挥出来,军事力量也大为加强。而瑞典走的是单纯军事强国的道路,它的军力、人力和经济力都经受不起长时间的战争,因此它的最终失败就不可避免了。

胜负导致了这两个国家完全不同的命运。俄国的胜利,不仅解决了北方出海口问题,而且使它进入了欧洲强国之列。而失败之后的瑞典却从此衰败,在东方丧失了卡累利阿和波罗的海诸省,在德意志则丧失了不来梅--费尔登和大部分波美拉尼亚。瑞典从欧洲强国的排行榜中消失,军事帝国事实上也随之瓦解。

第二,彻底的军事变革,引起了军事实力的对比变化。

查理十二本来以为这么一个小小的城堡,不费吹灰之力一战即可拿下,可是他不知道这时两军的实力对比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俄国以建立正规陆、海军为主进行的比较彻底的军事改革,对夺取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俄军经过改革,装备精良,拥有很好的炮兵,并且已经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指挥俄军作战的主要不再是随时可能背叛的外国雇佣军官,而是忠于祖国的本国军官。

在波尔塔瓦战役计划的制定、战斗队形的部署以及战场工程构筑方面,俄军都摈弃了线式战术的陈规旧套。波尔塔瓦战役中值得借鉴的是,构筑前进阵地,留有颇大的预备队,利用有利于作战的遮避地。相反,由于没有受到过严峻的挑战,瑞典军队始终保持着古斯塔夫二世时代军队作战的所谓“传统优势”,没有进行“与时俱进”的变革。这就造成了瑞军仅有数量增减而无质量提高的局面。另外,瑞典军队是在异国土地上孤军作战,远离后方,难以取得兵员、武器和装备的补充。

u=1531125576,956594042&fm=26&gp=0.jpg

第三,迥然的指挥艺术,导致了军事行动的不同结局。

查理十二自以为所向无敌,不可一世。他自信很快就能击败俄军,分裂俄国,称霸东欧。据阿德勒菲尔德所著《查理十二战争史》中记载,查理十二制订了占领乌克兰、征服莫斯科的作战计划。尽管此计划的具体内容已不可考,但他的盟友和军队都采取了与计划想配合的实际行动:波兰国王斯坦尼斯拉夫和克拉索将军各率领了一个纵队,进入了俄罗斯。前者进到了基辅,后者则达到了斯摩棱斯克。李比尔克也率兵从芬兰侵入因格里亚,准备夺取圣彼得堡。

这里,我们不想推究计划与行动的正确与予否,而波尔塔瓦战役前后的军事实践丝毫没展示出查理十二指挥艺术的高明。这一方面是因为查理十二是一个性情冲动的人,从来不肯完全依照计划行事。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而改变帝王性格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另一方面,诚如拿破仑所指明的,在这个战役中,查理十二几乎违背了所有的战争原则:他没有集中兵力;他放弃了作战线,切断了自己与基地之间的联系,并在敌军的前面作侧进的行动。除了一个攻势的观念以外,查理十二几乎毫无计划可言,而且尽管马泽帕的情况是多么迫切,但不等候李文豪普特,从战略上来看仍然是一个愚蠢的行动。自此以后的查理十二,在行动上均显示出其心灵已经失去了平衡:一方面是他对自己过分自信,另一方面是他太轻视他的敌人。

在押运辎重的李文豪普特遭伏击、进攻圣彼得堡的李比克尔被击溃之后,查理十二和他的主力在乌克兰的寒冬中孤立无援,处处碰壁。马泽帕曾经是查理十二的唯一希望,但很快又破灭了。经过严寒和作战的双重消耗,军队人员折半,装备和补给已无力支撑,但查理十二拒绝了诸将回师波兰的劝告,他仍然认为最后的胜利是有把握的。

因为他已命令斯坦尼斯拉夫率领克拉索的军队与他会合,同时约定扎波罗热的哥萨克人夹击俄军,还希望鞑靼人能帮助他。可见,他所谓的“把握”是建立在幻想而不是现实的基础上的。拿破仑曾经说过:“一位将军绝不可以作画,这在他所能做的事情中是最坏不过的。”查理十二就是在作画,而且不能自拔。

退一步讲,尽管这些幻想能够实现,但还得争取时间,因为斯坦尼斯拉夫还在900英里以外。更重要的是补给已经快完了,为了补充它们和增强其地位,查理再次拒绝了诸将的劝告,决定围攻波尔塔瓦。当久攻不下又遭反包围的紧急情况下,查理十二才又求救于李文豪普特。而李文豪普特又劝他退过第聂伯河,并与波兰保持接触,但他还是不听。

u=246480452,1131809899&fm=26&gp=0.jpg

第四,鲜明的民心向背,形成了依靠力量的巨大悬殊。

瑞典的霸权政策招致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反对,树敌过多。而几个为数不多的盟友,或为俄军所阻,或徘徊观望。马泽帕姑且算个死党,但也没出多大力。其高压政策反而引起了乌克兰的普遍反抗。当查理十二孤军深入、不见俄军一兵一卒时,部将建议等待李文豪普特将军率领的辎重部队和援军,但查理十二急于南下乌克兰,拒绝了这一建议,致使李文豪普特的部队遭到俄军截击,在与查理十二会师时1.6万精兵仅剩6000余人,还丢了全部辎重。这使瑞军陷入了一无给养,二无援军的困境。

然而,查理十二不愧为杰出的统帅,严寒中他自己裹着毛毯睡在地上做士兵们的榜样,与士兵同甘共苦,和他们吃相同的口粮,以他个人的魅力赢得了部属们的信任和崇敬。11月,瑞军占领了隆尼,这里有丰富的补给和温暖的房屋,足以抵御严寒。假如瑞军能在这此养精蓄锐,等度过严冬后再战,实属上策。

然而,在俄军不断的骚扰挑逗下,这位27岁的年轻国王终于按捺不住,领兵去解救受到俄国威胁的格德兹,致使隆尼丢失。这使瑞军处于流动之中,士兵减员半数以上。诸将都劝查理十二退回波兰,重整旗鼓。但查理十二的自信、轻敌和虚荣心使他拒纳忠言,他决心围攻波尔塔瓦。因为这里是通向乌克兰的交通枢纽。但查理十二对城内守军兵力估计不足,围攻6个星期,还未攻下。

此时,俄军主力已向波尔塔瓦方向集结。其时,瑞典将领中的有识之士,早就看到围困波尔塔瓦只会遭到毁灭性打击。他们认为,如果率军西进,越过第聂伯河,虽然这也可能遭受重创,但保住军队的实力尚有一线希望,而包围波尔塔瓦并进而夺取该城,必然会自取灭亡。然而,查理十二一意孤行,断送了他的久战沙场、训练有素的军队,摧毁了部属对他坚定的信仰和无尚的崇敬。

而俄军方面则有着截然不同的情况。这不仅取决于彼得的坚毅果敢和部属的协力同心,民众的积极支持尤其不能忽视。俄国人民在抵抗瑞典军队的进攻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波尔塔瓦被围时,居民和守军同心协力,三个月中,战斗三十次,消灭瑞军1/4。火药不够了,居民就纷纷捐献,凑钱买硝石,支援军队抗击敌人。

u=2866605046,1630368687&fm=26&gp=0.jpg

第五,突发的偶然因素,加速了战场环境的急剧变化。

综观波尔塔瓦战役发生的前前后后,不难发现有诸多偶然因素影响着交战双方的成败,这一点对瑞军来讲尤为明显。例如,首先是百年不遇的严寒,接着有春天化雪的泥泞,致使不少士兵病死,马匹倒毙,士气十分低落。军队由进入俄国境内的4万多人减员到2万多人,大炮只有34门,火药受潮无用。真是祸不单行,在1709年6月的一次侦察时,查理十二的脚受了枪伤,由李恩斯科特代行指挥权。

在决战中,查理十二叫士兵用担架抬着,巡视全军,声嘶力竭地激励士气。但是,他的士兵在俄军炮火的猛烈轰击下,还是不得不退却了。由于行动不便,他的命令得不到及时的传达,从而又引起了部队的混乱。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然而,偶然因素中也包含着必然性。在波尔塔瓦战役中,双方的军事实力、战争潜力和指挥艺术之间的强弱胜负业已泾渭分明。

也就是说,瑞典人最初的溃散可能只是因为一个士兵一时心怯,但是查理十二带领他的队伍转战波兰时就已给失败埋下了祸根--疲惫和给养不足;相反,俄国人汲取了前几次战败的教训,改进军队装备和编制。所以,一次偶然失利带来的转折终于让瑞典国势日衰,失去了波罗的海的霸主地位。但是,没有这次转折性的战役,也会有别的决战让瑞典失败。因此,在分析偶然因素的同时,不能忽视必然性的前提--瑞典战争潜力没有俄国雄厚,加之瑞军远离后方,孤军深入敌国腹地,犯了盲动和冒进的大错,导致全军覆没。

  • 取经时间为何超出观音预算 藏重大玄机

    当年,如来佛祖在盂兰盆会上定下取经大计之后,责成观世音菩萨分管此事,当她下山去寻取经人的时候,路过玉真观,曾对金顶大仙说,取经人大约两三年就能到灵山,结果却花了十四年时间,整整超出预算十多年。最后连金顶大仙都说,观音菩萨骗了他。按照观音菩萨的法力推测,她不可能详情>>

    2023-05-11
  • 清大臣和珅如何从孤儿变成了世界巨贪

    清朝的和珅可是大大的有名,那就是世界第一贪。可惜当年也曾是个孤儿,三岁丧母,九岁丧父,小时候就和弟弟何琳寄人篱下,整天看继母和别人的脸色行事,而且早期仕途不顺,曾经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后来因为机缘凑巧,才与皇帝结缘,不想一步登天,从此在皇帝身边效力,后来呢,详情>>

    2023-05-11
  • 道光皇帝死前留下四道解不开的遗嘱

    道光帝在临死前,留下了四道遗嘱,简单的说就是:一、他死后不配天。也就是不要将他的神牌供奉到天坛的皇穹宇和皇乾殿内;二、他死后,其神牌不升祔太庙。但可以升祔奉先殿,其画像可以悬挂到寿皇殿、安佑宫;三、他死后,不要在他陵寝的五孔桥南为他建圣德神功碑;但要把&l详情>>

    2023-05-11
  •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十大经典战例

    在弱肉强食的中国封建社会年代, 战争成了各路霸主争夺地盘和扩大势力的最有效手段。无论是华夏大地上的国与国之间的吞并之战,或者是对抗他国敌对势力的侵略之战,亦或者是开疆扩土的远征之战,战争都在用它独特的方式改变中国历史的走向,而每一次战争都在历史篇章里书写下了浓详情>>

    2023-05-11
  • 日本幕府当局为何大力独尊朱熹之学的缘由

    江户时代,以儒教为媒介所进行的思考是留给日本人的精神遗产,虽说不是全部,但首先是或基本上是使他们自觉地认识到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应遵循的伦理道德。——(日)相良亨随着幕藩体制的确立,德川政权得以巩固,和平的时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空间。详情>>

    2023-05-11
  • 揭开历史谜团:奸臣秦桧为什么要陷害岳飞

    说道秦桧,人们就会想到他是陷害岳飞的侩子手,是一个奸臣,那秦侩究竟是如何陷害忠良岳飞的呢?下面让小编与你一起了解一下当时事情发生的经过。 宋军正要渡河,乘胜追击,却受到宰相秦桧(huì)的阻挠。秦桧鼓动宋高宗与金人议和,并以宋军立即撤军作为议和的详情>>

    2023-05-11
  • 黄帝御女千二百成仙?不靠谱传闻谁造的谣

    作为华夏文明的始祖,黄帝公孙轩辕历来为后世所敬仰,传说中的黄帝不仅一统华夏众部落,而且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 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不仅如此,后世的道家也视他为道家先祖,道家亦被称为“黄老之术&rd详情>>

    2023-05-11
  •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2023-05-11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