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国运之战甲午战争,它是怎么打起来的,对于中国造成了哪些影响?

来源: 2019-11-01 18:13:50 人气:
字号: 小号| 大号
【内容导读】说到甲午战争,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那么它是怎么打起来的,对于中国造成了哪些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

说到甲午战争,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那么它是怎么打起来的,对于中国造成了哪些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

甲午战争前,朝鲜仍是中国的附庸国。当时的朝鲜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产力落后,国内政局飘摇。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加强发展在朝鲜的势力,并通过外交手段,力争使朝鲜脱离清政府控制,成为“独立国”。由于没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外交努力并不太成功。

u=889971261,3850683720&fm=26&gp=0_副本.jpg

1884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驻朝公使竹添策动亲日的“开化党”政变,12月4日一夜间推翻了保守派政权。次日,国王下诏革新政治,建立了开化党政府。保守派连忙请求清军支援,于是,袁世凯以保护朝鲜政府为名,率兵二千声讨乱党,12月6日攻入王宫。竹添寡不敌众,自焚使馆,连夜潜逃。动乱中开化党首相、大臣及三十多日本人被杀。

日本政府接竹添急报,立即派外务大臣率大批军队入朝,清政府也派了钦差大臣带了陆军和军舰到朝鲜。对峙中日本感到军事准备不足,因此并没有采取军事行动,转而运用外交手段。当时日本不少人主张趁中法战争之机迅速发动对华战争,但以伊藤博文为首的一派人,考虑到日本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不足,主张“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赶添海军”,积蓄力量。

1885年春,日本派伊藤博文为特派全权大使,到中国谈判朝鲜问题。谈判中伊藤每每以回国相要挟,后来李鸿章大怒道:“朝鲜事,中国并未办错,其错处全在竹添;若因此决裂,我惟预备打仗耳!”尽管这样,纠缠多日后签订的《天津条约》中,日本仍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

u=1618133520,1339750155&fm=26&gp=0_副本.jpg

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总领朝鲜事务,加紧控制朝鲜。而日本则加强经济渗透,并且加紧扩军备战,等待时机。

1880年起,日本全力扩充军力,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截至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

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在一系列的军事对抗中,已经不象鸦片战争中那样,洋人几艘炮舰就应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飘飘然。又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意识到西方人并无意吞并国土,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虽然说最近几年东邻日本的一些动作,使人隐约感到将来会是个麻烦。

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1891年以后,慈禧花重金修颐和园,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这是朝鲜半岛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次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

清朝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精锐2000人于6月6日后数日分两批在朝鲜牙山登陆,准备镇压起义,同时根据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通知日本。6月10日,朝鲜政府和起义军达成了全州和议,清军未经战斗起义就平息下去。6月25日,原定计划的第三批清军在牙山登陆,驻朝清军总数达到2465人。

在朝鲜向清朝乞援的同时,日本探知清廷将要出兵朝鲜的消息,得到此消息后,便全力着手挑起战争。1894年6月2日,伊藤内阁决议出兵朝鲜。

6月5日,日本立即设立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等参加的“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6月9日,日本派先遣队400多人,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进入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同时根据《中日天津条约》知照中方,其后又在6月12日派兵800人进驻汉城。

在日军先遣队出发前,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 ,授权大鸟挑起衅端,找寻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全州和议达成以后,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大鸟圭介开始和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进行撤兵谈判。大鸟虽口头上答应撤兵,但日本政府一方面电令大鸟拒绝达成共同撤兵协议,另一方面则在6月15日抛出了“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改革内政”的方案,从而使共同撤兵协议一笔勾销。

此后,日本开始不断增兵,到6月28日侵朝日军达到8000余人,比驻朝清军占绝对优势。而清廷决策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则希望中日共同撤兵,既未向朝鲜增援军队,又未按袁世凯、聂士成等人的建议由清军先撤兵 ,最终给日本人以可乘之机。

日本之所以提出“共同改革朝鲜案”,一方面是使自己的军队以此为名赖在朝鲜不走,另一方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完全是为发动战争而采取的手段。

u=2462933215,3608507399&fm=26&gp=0_副本.jpg

由于清政府拒绝了“共同改革朝鲜案”,并强调日本必须撤兵,于是日本在6月22日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一次绝交书”。

此后,李鸿章寄希望于美、英、俄等欧美列强调停,让日本撤兵。由于前述的各国利害关系,美、英、俄只是对日本表示“谴责”而已,并未采取强硬措施,加之日本灵活的外交策略,列强最后都采取了观望态度,调停均告失败。

7月14日,日本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二次绝交书”,拒不撤兵,并反诬中国“有意滋事”,扬言“将来如果发生意外事件,日本政府不负其责”。 至此中日谈判破裂。

日本向清廷发出“第一次绝交书”以后,开始单独改革朝鲜内政的策略。与朝鲜交涉期间,大鸟圭介一方面逼朝鲜否认自己是中国属国,另一方面提出五项二十七条改革方案,强迫朝鲜限期接受。但是朝鲜政府当时是亲华的,因此朝鲜十分反感于日本的蛮横,敷衍日本的要求,并一再督促日本撤军。到7月17日,日朝谈判也宣告破裂。

1894年7月期间,日本发动战争的阴谋愈发明显,中国国内舆论和清军驻朝将领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朝廷形成了以光绪帝载湉、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寿为战争干扰,李鸿章为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到7月中旬中日谈判破裂以后,一直按兵不动的李鸿章才应光绪帝的要求,开始派兵增援朝鲜。

随着中日、日朝谈判相继破裂,列强调停均告失败,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营作出开战决定。20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向朝鲜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其”废华约、逐华兵”,要求48小时内答复,朝鲜继续敷衍日本。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军,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日本嗾使朝鲜亲日政府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

控制了朝鲜政府后,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击沉了清军雇用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历史上著名高升号事件。

当时”高升号”总共装有清军官兵1116人,除245人遇救获生外,其余的871名江淮子弟,全部壮烈殉国。 另有74名船上工作人员,只有12人获救,其余56名,全部葬身海底。

871名李鸿章所部淮军多年经炼精锐遇难,直接导致了中日双方在朝军事力量的失衡,更在心理上间接击溃了清军,士气大为沮丧。

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日本称之为“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之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此次战争,以公元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公元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结束。

甲午战争的结果:在中国一方,清廷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给中国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在日本一方,战争使得日本的国力更为强大,使日本得以跻身世界列强的队伍。

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有很多,但是不管是哪个原因,李鸿章都是难辞其咎的。李鸿章对于局势认识不够清晰,在甲午战争当中总是畏首畏尾,这些都是甲午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所在。

u=321144432,3984231130&fm=26&gp=0_副本.jpg

首先说李鸿章对局势认识不够清晰,李鸿章在朝鲜同日本开战之初,就并没有意料到这并不是一场仅限于朝鲜的战争,这是日本全面挑衅,是自己保住东亚霸主地位的重要一战。

其次李鸿章在对战战略上出现错误,李鸿章一直希望能够寻求列强的帮助,这样既让自己更加有利又能够让日本认清事实,中国依旧是东亚最有话语权的国家。想法是不错,但是执行起来却很难,因为,清军在日本的攻势下节节败退,没有军事作为支撑,列强如果加入战争,投入就会很大,列强当中不愿意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们想的永远都是能够白白的捡便宜,即便你付出也是付出很小的代价。

选择帮助清廷显然是不符合他们习惯的,也不符合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而且西方需要考虑国内的环境,尤其是舆论环境,之前列强们在东亚发动战争都是为了能够掠取东亚国家的资源和财富,但是甲午战争完全不同。

甲午战争是两个东亚国家的战争,介入战争,为一个不相干的国家去打另一个国家,这在西方民众看来是很难接受的,虽然李鸿章自作聪明的使用高升号运兵,而日本也将这艘英国船打沉了,但这最终也只是制造了日本和英国在外交方面的一次摩擦,并没能将英国拉入战争。

u=4138053167,1498147419&fm=26&gp=0_副本.jpg

最后要说李鸿章的畏首畏尾,甲午战争其实不但是中国同日本人之间的战争,同样也是清廷的内部争斗。帝后之争是清朝末年朝廷当中的主旋律。李鸿章是后党的人,在甲午战争当中,有人希望能够利用战争将李鸿章赶出权力中心,换句话说就是还不希望甲午战争那么容易就结束,即便清廷胜利也要是惨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理由去攻击李鸿章,将他赶出朝堂。

而李鸿章自己也深知这一点,他为了能够让自己得以保全,只能去巴结慈禧,而慈禧是主和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甲午战争当中,李鸿章明着是战却在暗中搞一些小动作,想要制造和的条件,除了他自己确实是倾向于主和之外,还有就是达到慈禧的希望,以保全自己。

甲午一战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对清的影响

甲午之前日本在当时清朝人的眼里还是个弹丸小国,还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清朝在之前虽也多次战败,在西方豺狼的坚船利炮下逐渐被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被打醒。但不管清朝输给西方多少次,在亚洲还是最强大的国家这在当时不管是外国人还是清人是一种共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咱们说一句厚颜无耻的话,清朝即便输给西方一百次,依旧不会影响清是亚洲老大的地位。原因很简单,我大清打不过英国、打不过法国、打不过美国等,你们能打的过吗?邻居印度不早就臣服于英国脚下,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了吗?放眼当时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打不过英法等国的,所以清朝打不过英法也属于“能接受的范围内”,这对清朝的大国地位影响不大。

但输给日本就大不一样了。一个自古就看不上的弱国、怂国竟然打败了清朝。这无论如何是清朝人无法接受的。

其二,对列强的刺激

日本不仅在清人眼中是弱国、怂国的代表,在西方列强眼中也同样是这个形象。在1854年日本的国门被美国敲开,为什么说“敲开”呢?因为日本看到冒着黑烟美国佩里舰队后,直接就放弃了抵抗,手中也从大砍刀变成了鲜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黑船事件”。这一点很想二战后,美军占领日本本土后没有暗杀、没有飞机大炮,有的只是手拿鲜花欢迎麦克阿瑟的人群。

在清日开战之前,日本有三十年明治维新,清有三十年洋务运动,更有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结果清朝一败涂地。甲午战争对西方列强来说是一块检验清朝实力的试金石,结果列强看清楚了清朝真正的实力。什么玩意,什么亚洲第一的舰队,你连日本都打不过,那我们哥几个联合起来你清是更打不过的。

日本打不过我,你打不过日本,你清就是我手下败将的败将,我怕你干嘛。随之,列强开始在中国肆无忌惮,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德国最早强占胶州湾,接着沙俄占大连旅顺,日本福建等,整个中国面临被瓜分的趋势。

在这次瓜分过程中,为什么德国最先下手呢?结合世界历史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这个是时期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整个西方社会已经步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领先的德国和美国,也就意味着德美需要更大的市场和原料。相比于美国广阔的领土来说,德国对领土和势力范围就更加渴望了。至于日本为什么对福建感兴趣,因为几年前隔海相望的台湾刚割给日本。

这些事件的内在的关系不在多说,接着说甲午之战对清的影响。

在瓜分狂潮中,清人与列强的矛盾也逐步加剧。这种加剧不仅是经济方面冲突,更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冲突。有机会咱们在细说。

面对这样的矛盾冲突,义和团在山东就兴起了。“扶清灭洋”口号下义和团受到了清朝重视和扶持,势力发展迅速。这就又回到了正文第一段的内容。随之而来的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十二年后清朝灭亡。

甲午之战五年后,一段屈辱的历史,一段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希望我辈在中华民族的复兴的道路上都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永远的告别这段屈辱的历史。

  • 取经时间为何超出观音预算 藏重大玄机

    当年,如来佛祖在盂兰盆会上定下取经大计之后,责成观世音菩萨分管此事,当她下山去寻取经人的时候,路过玉真观,曾对金顶大仙说,取经人大约两三年就能到灵山,结果却花了十四年时间,整整超出预算十多年。最后连金顶大仙都说,观音菩萨骗了他。按照观音菩萨的法力推测,她不可能详情>>

    2023-05-11
  • 清大臣和珅如何从孤儿变成了世界巨贪

    清朝的和珅可是大大的有名,那就是世界第一贪。可惜当年也曾是个孤儿,三岁丧母,九岁丧父,小时候就和弟弟何琳寄人篱下,整天看继母和别人的脸色行事,而且早期仕途不顺,曾经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后来因为机缘凑巧,才与皇帝结缘,不想一步登天,从此在皇帝身边效力,后来呢,详情>>

    2023-05-11
  • 道光皇帝死前留下四道解不开的遗嘱

    道光帝在临死前,留下了四道遗嘱,简单的说就是:一、他死后不配天。也就是不要将他的神牌供奉到天坛的皇穹宇和皇乾殿内;二、他死后,其神牌不升祔太庙。但可以升祔奉先殿,其画像可以悬挂到寿皇殿、安佑宫;三、他死后,不要在他陵寝的五孔桥南为他建圣德神功碑;但要把&l详情>>

    2023-05-11
  •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十大经典战例

    在弱肉强食的中国封建社会年代, 战争成了各路霸主争夺地盘和扩大势力的最有效手段。无论是华夏大地上的国与国之间的吞并之战,或者是对抗他国敌对势力的侵略之战,亦或者是开疆扩土的远征之战,战争都在用它独特的方式改变中国历史的走向,而每一次战争都在历史篇章里书写下了浓详情>>

    2023-05-11
  • 日本幕府当局为何大力独尊朱熹之学的缘由

    江户时代,以儒教为媒介所进行的思考是留给日本人的精神遗产,虽说不是全部,但首先是或基本上是使他们自觉地认识到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应遵循的伦理道德。——(日)相良亨随着幕藩体制的确立,德川政权得以巩固,和平的时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空间。详情>>

    2023-05-11
  • 揭开历史谜团:奸臣秦桧为什么要陷害岳飞

    说道秦桧,人们就会想到他是陷害岳飞的侩子手,是一个奸臣,那秦侩究竟是如何陷害忠良岳飞的呢?下面让小编与你一起了解一下当时事情发生的经过。 宋军正要渡河,乘胜追击,却受到宰相秦桧(huì)的阻挠。秦桧鼓动宋高宗与金人议和,并以宋军立即撤军作为议和的详情>>

    2023-05-11
  • 黄帝御女千二百成仙?不靠谱传闻谁造的谣

    作为华夏文明的始祖,黄帝公孙轩辕历来为后世所敬仰,传说中的黄帝不仅一统华夏众部落,而且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 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不仅如此,后世的道家也视他为道家先祖,道家亦被称为“黄老之术&rd详情>>

    2023-05-11
  •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2023-05-11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