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后期,因为唐玄宗的纵容,节度使安禄山和他的同伙史思明起兵反唐,直接导致了大唐帝国最终由盛转衰。唐玄宗的不作为,太子李亨怒其不争,于是在灵武登基即位,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而此时其父玄宗健在 李亨登基称帝是否为篡逆?
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中形象地叙述了玄宗皇帝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其中有一段具象化地呈现了天宝时期安史之乱的情形:“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整个盛唐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当时,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安禄山指挥叛军主力进攻洛阳、潼关,意图突破这两个重镇而直取长安!但是晚年的唐玄宗已经利令智昏,不复年轻时代的英明果决。在快要击溃叛军之时,他听信谗言将两位反叛的中流砥柱——高仙芝和封长清斩首示众。后来长安沦陷,在群臣、宦官宫女的拥簇下,唐玄宗和杨贵妃等皇室贵胄从延秋门出逃,一路向西,逃离了长安。
到了马嵬坡时,饥肠辘辘的将士们接连几日都在逃亡,早已受不下这窝囊气,谁曾想这盛世长安居然落入叛军之手,于是六军皆愤怒不已,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李亨,大伙儿想杀杨国忠的意图。后来就上演了一场历史上十分凄美的爱情故事——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灵武。
那么为什么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李亨选择与父亲唐玄宗分道扬镳?
原因有三。其一,刚刚我们提到了,陈玄礼想要杀杨国忠的意图是请李辅国转告给太子李亨的,而不是直接在六军中选择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去直接向皇帝请命呢?很显然,李亨和唐玄宗父子之间是有隔阂、矛盾的,另外,此时的臣子们对唐玄宗有了一些不满,纷纷投向太子党。这一点可能是唐玄宗选择和李亨分道扬镳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此时的唐玄宗和李亨在对局势分析和做法上已经出现了分歧。李亨自然是想“重拾旧山河”,而曾经“武皇开边意未已”的唐玄宗面临着江山和美人都脱离自己掌控的双重困难,早已被压垮,没有了壮年时候的气势。两相对比下,最好的方式就是唐玄宗继续西进,进入暂时安全的蜀地,李亨东行,召集将士勤王。
最后一点当然也是李亨为自己铺路所需。曾经唐玄宗狠心杀掉了李亨的三个兄弟,这可是骨肉亲情,他都能下得去手,可见唐玄宗心中是多么在意权力和地位。身为太子,尤其是对亲生儿子都有如此高警惕的皇帝手下的太子,李亨面临的局面多么危险和憋屈可想而知。而这个时候,安史之乱的爆发,自己率兵清理乱局,一方面立功,二方面积攒人气,与自己的父亲所作所为形成鲜明的对比。天下人明眼看着都知道这些,自然为他以后走向帝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肃宗李亨是幸运也是不幸的。幸运在于他遇上了安史之乱,让他得已逃脱父皇的掌控,拉开与父皇的距离,为自己走向帝位奠定基础。不幸的是他的父亲唐玄宗这样淡漠父子亲情的皇帝,不幸的是他要靠安史之乱才能走出自己的“困局”。
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我们首先要确认是李亨是否是篡位,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先皇是否驾崩或者退位,二是李亨是否是合法登基。也是就说,他是否符合封建纲常,即取得的途径合法性才是关键。显然,李亨在两点都不合法性,李隆基还是在位的皇帝。李亨属于篡位。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杀杨国忠为口号起兵造反。渔阳鼙鼓动地来,惊霓裳羽衣曲。短短一个月就杀到洛阳城下,当了四十三年的太平天子已经没有了早年的果敢和魄力,更没有了当年的能力,年老昏聩已经70岁的李隆基带着杨国忠,杨贵妃和太子李亨部分宗室逃离长安。应该说,当李隆基逃离长安那天起,他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就动摇了。属于他的时代已经丧失。
在逃离的途中,李亨已经开始四处“串联”利用朝堂上下对于杨氏一门的不满,积极争取政治支持。应该说,在当时。整个朝堂对杨国忠一系已经的愤恨无比,满腔怒火,此时必须要有人对安史之乱负担政治责任,李隆基自然不可能承担,而李亨就是利用这个“时机”与高力士,陈玄礼联手发动“马嵬坡之变”激杀杨国忠和杨贵妃。
此时,李隆基失去了对政局的掌控,政治利益集团已经倾向于李亨,也就是说,官僚体系军队实质上,已经把这笔账算在李隆基名下的,李隆基政治权威丧尽。他的政治生命已经死亡。对于他来说只剩下的是如何退场。生命安全现在是第一位的。
从现实角度来说,李亨继位是“合理”的,但李亨是不合法的,就是说从封建纲常来看,李亨是篡位,但如果这个时候李亨不站出来称帝,地方宗室完全有可能自立。地方就会提前藩镇割据,而此时李亨毕竟是合法的太子,在封建法统他的最合法的,套用现在的政治术语就是说:政治的客观形势要求李亨必须登基,这不以李亨的个人意志为转移。李隆基毕竟也是当了四十年皇帝,对形势判断也很清晰,承认了了肃宗之位,这才有能力和条件去平定安史之乱。
如果李隆基不承认李亨登基、就认定是篡位。那这样大唐就三个皇帝,西北一个篡位的肃宗,洛阳一个安禄山,成都一个李隆基,到底听谁的,首先李隆基和李亨就得争“正统”打起来。大唐完全就得提前亡国。但也是由于李亨“篡位”登基,才导致他急于收复两京,才最终导致了后来的藩镇割据。
所以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指出,唐肃宗自立为帝,有违礼法,必欲早立大功以固位,于是肃宗急功近利,不惜引回纥夷狄以践中原,更为及早收复两京,而错失直捣幽燕,永消河朔割据跋扈之祸的良机。应该说,这个看法是正确的。
在古代,女子出嫁前需要学习很多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她们的婚姻生活,更是为了她们在未来的家庭中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本文将带您了解古代女子出嫁前需要学习的几个方面的知识。 一、家务劳动 在古代,女子出嫁前需要学会家务劳详情>>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一现象,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理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之一便是“文明过滤器理论”。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这一理论的内涵、起源及其对文化进化的启示。 一、文明过滤器理论的内涵详情>>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威震天下,英勇无敌。然而,在曹操麾下,也有一位勇猛的将领庞德,他曾誓死不降关羽。那么,庞德不投降关羽是不是因为不服关羽的武艺呢?本文将从历史资料出发,探讨这一话题。 一、庞德与关羽的武艺之争 庞德,字子升,东汉详情>>
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英雄豪杰,他们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人物,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就是汉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韩信。本文将以韩信为主线,讲述他与刘邦的悲欢离合,以及他在汉朝建立过程中的重要贡详情>>
作为中国最大的古代建筑群,故宫博物院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在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许多游客都会去摸一摸故宫的门钉。那么,到故宫玩为什么要摸门钉?为什么不能乱摸?本文将为您揭开这一谜团。 一、门钉的象征意义 故宫的门钉,又称详情>>
电视剧《芈月传》自开播以来,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其中,苏秦这个角色备受关注。那么,芈月传中的苏秦是谁?他是否有历史原型呢?本文将为您揭开谜底。 一、芈月传中的苏秦 在《芈月传》中,苏秦是秦国的一位谋士,他机智过人,足智多谋,为秦国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与和平总是交替出现。蒙古帝国的铁木真和西夏王朝,作为两个强大的国家,为何在关键时刻没有趁机进攻对方的老巢呢?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战略考量和国际关系等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一、历史背景 1. 铁木真的崛起 铁木真(详情>>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