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一、
记得十五六岁时,从唐诗选本上第一次读到这组诗,对诗中的人伦与典故似懂非懂,但作者对亡妻那种多情与专一,仍以第一印象收进了记忆库。
元稹(779-831),字微之,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以诗的成就最大。他虽是北魏皇室拓拔氏之后,但其父只做到王府长史,地位不高,而且在他八岁那年就去世了。他因受异母兄的排挤,随生母从洛阳故里远赴凤翔,依附舅族。史家陈寅恪断言:就仕宦而论,元稹家世“至其身式微已甚”。不过,他的母亲很好强,亲自“教其书学”。元稹也发愤好学,十五岁就以明两经擢第。贞元十五年(799),他以弱冠之年初涉宦海,四年后登书判拔萃科,授校书郎,仕宦渐上轨道。正如陈寅恪指出:唐代政治社会中,“婚仕之际,仍为士大夫一生成败得失之所关也”。大概就在这时,元稹娶了韦夏卿的小女儿韦丛。京兆韦氏是唐代名门,其先人“累公累卿”,夏卿当时似正在礼部侍郎的位子上,这是主管中央人事的副部长。这一联姻,据韩愈为韦丛所作墓志,似是夏卿“选婿”的结果,“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即说此事。谢公借用东晋宰相谢安宠爱侄女谢道韫的典故来指韦氏父女,黔娄是战国时齐国贫穷的高士。谢安与黔娄之比,既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也从另一侧面透露出元稹在高攀这桩婚事上没少花功夫,因为这对他仕途的成败得失是至关重要的。韦丛死后,元稹有诗追述自己作为韦氏东床的虚荣心与满足感:“谢傅堂前音乐和,狗儿吹笛胆娘歌。花园欲盛千场饮,水阁初成百度过。醉摘樱桃投小玉,懒梳丛鬓舞曹婆。再来门馆唯相吊,风落秋池红叶多。”
关于韦丛,史料所载无几。韩愈表彰她“所事所言皆从仪法”,白居易称颂她“懿淑有闻”,是不辱名门的贤淑女性。她与元稹结缡不晚于贞元二十年(804)。据元稹《祭亡妻韦氏文》,她在出闺前二十年里,“亲戚骄其意,父兄可其求”,是一个养尊处优、唯我独尊的大家闺秀。自嫁以后,“始知贫贱,食亦不饱,衣亦不温”,生活是清苦的,这不仅祭文有所记载,还有《遣悲怀》第一首为证。“百事乖”,指婚后物质生活不顺遂,借以领起颈�h两联。韦丛看到元稹没有衣服替换,就为他从草编衣箱里翻箱倒柜地寻找。元稹没钱喝酒便软缠硬磨着妻子,她就拔下金钗让他换酒喝。一个“顾”字与一个“搜”字,传达出了韦丛对丈夫深沉的顾惜;一个“泥”字与一个“拔”字,描摹出夫妻生活独有的情趣。一个无微不至的贤妻形象已传神写照地跃然纸上。韦丛安于清贫,仰仗老槐树的枯叶来弥补薪柴的匮乏,以野蔬为菜,长长豆叶也吃得很香甜。元稹《祭韦氏文》提到,韦丛对贫贱的生活,“不悔于色,不戚于言”;对丈夫,“他人以我为拙,夫人以我为尊”;元稹“置生涯于�C落,夫人以我为适道;捐昼夜与朋宴,夫人以我为狎贤”,以至令他发出“成我者朋友,恕我者夫人”的感叹。看来,韦丛确实是难得的贤妻。她生了五个孩子,只有一个名叫保子的女儿活了下来,从取名看,夫妻俩都希望能有个儿子,但直到去世都未如愿。“邓攸无子寻知命”,说的就是这事。婚后仅五六年,韦丛就不幸病故,年仅二十七岁,时在元和四年(809)七月。
元稹写了不少怀念的诗,正如他答姻亲诗所说,“悼亡诗满旧屏风”。而在三十余首悼亡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还是这组《遣悲怀》。选编《唐诗三百首》的蘅塘退士孙洙甚至以为:“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出此三首范围者”。其后,清人陈世�g也在《求志居唐诗选》里推许:“悼亡之作,此为绝唱”。
二、
自潘岳创悼亡诗,代有作者,但众口流传而历久不衰的作品并不多。今人喻守真以为:作悼亡诗,“非有至性至情,不能讨好。倘然只敷说生前情爱,堆砌词采,亦不能动人。倘然纯用白描,直率叙述,又要流于俚俗。”但正如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里所说:“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悲欢之情感,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唐人诗中不可多见,而影响于后来之文学者尤巨。”就悼亡诗而言,在艺术感染力上,《遣悲怀》确有其成功之处。
首先,《遣悲怀》组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唐音审体》说:元稹“用笔专以段落曲折见奇,亦前古所未有”,就是高度肯定他在章法布局上的娴熟功夫。这三首诗似断而续,哀悼死者,又悲叹自己,有总有分,各有侧重,继承了杜甫《羌村三首》等连章组诗的特点。组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始终,悲情犹如长风逐浪,层层推进,直达波峰浪巅。第一首诗追忆韦丛生前,着力刻画她贤淑的品德和形象,最后两句以“营奠营斋”回到无情的现实,与第二首相衔接。第二首主要描写韦丛死后元稹的万般思念与无尽凄凉。看到妻子的衣裳,就勾起往日夫妻之情,为了忘却,快些施舍衣服。而妻子做女红的针线却不忍打开,仍原封不动保存起来。想起妻子平日关照婢仆的旧情,不由对他们多一层哀怜。痛惜妻子生前贫苦,自己在梦里也给她送上钱财作为补偿。虽也知道生离死别之恨人人都会有,但贫贱备尝患难与共的夫妻,永诀时的悲哀却不同于常人啊!“行看”“未忍”都透出作者深沉的悲念。“尚想旧情”,照应第一首韦丛的茹苦甘贫;“因梦送钱”,仍紧扣上文的贫困。第七句宕开一笔,聊以自解,实际上却是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推出“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结句,以总收第一、二首。第三首第一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为上两首作结,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早逝联想到人生短促,转而悲叹自己丧妻无子。作者用两个典故,以古人自喻,而故作旷达,但含泪的自慰,透露出的却是更为揪心的悲怀。第三联寄希望于将来,指望死后合葬,来世再做夫妻,借以自慰。但死后杳茫无知,即便同穴也是徒然,他生缘会更难期待。于是,愈思愈悲,不能自已,在几近绝望中逼出了最后两句“镂肝擢肾之语”,将悲悼之情推向峰巅:“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整个组诗极富层次感,正如《唐体余编》的作者所说:“层次即章法”。末篇末句的“未展眉”即回绕首篇的“百事乖”,作为前者的回报与作结,天然关合,纹丝无缝。
其次,《遣悲怀》组诗贯穿对比,反照强烈。在总体上,元稹将穷通与存亡构成两组对照的主线,两者又紧密地交织成一个整体。第一首前六句极力形容韦丛毫无怨言甘受贫困的情状,把“百事乖”的艰苦生活描写得形象而具体。第七句以强烈的反差点出富贵,轻轻一扬,力拨千钧,末句回到题面,如今俸钱虽过十万,爱妻却再也不能共享荣华富贵,只能以营奠营斋聊表追忆之心与抱憾之情。穷通与生死各处于对立的两极,无法融通与弥补,留给生者的只有永远的遗憾。第一首除了“百事乖”带有感情色彩,全诗以韦丛生前的四帧剪影与元稹此时的十万俸钱作明显的对比,结句只写“与君营奠复营斋”,不着一句评判追悔语,却仍能感受到作者的悲怅。同一意思,元稹《祭韦氏文》是这样措辞的:“愧目前之戚戚,每相缓以前期;纵斯言之可践,奈夫人之已而”,相比之下,祭文说得太直白,反不如《遣悲怀》来得含蓄沉痛。如果说第一首主要以穷通作为对比,那么,生死则是第二首比照的主题。生前说过的那些关于生死的戏话,如今都成为眼前的真实,生死仅隔咫尺之遥。在第二首诗里,昔日的戏言与眼前的哀恨,以叠影的方式构成一组组对比,妻子穿著过的衣裳、使用过的针线,乃至妻子身边的婢仆,都构成今昔生死对比的联想物。因梦送钱财以一种虚幻形式将生死暂时连接起来,但梦醒以后却更痛切感受到生死永诀的残酷与无奈。第三首自悲,重点是以现实与愿望作无情的对比。人生短促,百年无几。永嘉避难,邓攸弃子而挈侄,如此多义,命运却使他终生无子;潘岳的悼亡诗写得再好,对死者说来还不是浪费笔墨?指望死后合葬,但那时双方都已无知无觉,期待他生结缘,更是无法实现的荒诞愿望。对比的结果是彻底的虚妄与完全的绝望,于是在虚妄与绝望中唱出最后两句,把悼亡之情推到了极致,敲响了组诗最强烈的尾音。
再次,《遣悲怀》组诗语言平易,感情真实。对元白诗,历来有“元轻白俗”的定评,就是说他们用语浅俚通俗。浅俚通俗决不等于浅陋恶俗。《一瓢诗话》对元白诗的特点有过正确的评价:“元、白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风人之能事也。”清人陈世�g以为:“元白并称,其实元去白甚远,唯言情诸篇传诵至今,如脱于口耳。”也是肯定元稹在悼亡言情诗的写作上,善于发扬“脱于口耳”的语言特长。对《遣悲怀》,孙洙就提醒读者:“勿以浅近忽之”。除谢公、黔娄、邓攸、潘岳四个典故,整个组诗浅显如话,不须注释而一目了然。“昔日”、“诚知”、“闲坐”、“惟将”等四联,清通明白,脱口而出,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难言的意思,用质朴感人的话语表达了出来。这几句看似毫不经意,无一不是道出人们普遍感情的警句,有着断肠销魂的艺术感染力。以不加雕琢的本色语言,十分逼真地状摹出难写之景,非常自然地写出难言之情,是元稹的高明处。究其原因,陈寅恪以为有二。其一,“非微之之天才卓越,善于属文,断难臻此”。所谓语言平易,就是以通俗浅显的外在形式赢得更多的读者。这在某种程度上要求作者能够更炉火纯青地驾驭语言,做到大俗中有大雅。此即《一瓢诗话》所说的:元、白诗“属对精警,使事严切,章法变化,条理井然,其俚俗处,而雅亦在其中,杜浣花(指杜甫)之后不可多得者也。”组诗第一、二首的中间四句属对工稳,历来为人称道;谢公等四个典故,使事贴切到位,也是无庸赘言的。其二,“直以韦氏之不好虚荣,微之之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因能措意遣词,悉为真实之故。夫唯真实,遂造诣独绝欤?”在取材上,元稹随手摭取日常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回忆与断想。关于韦氏只述其安贫治家之事,荩箧搜衣、金钗酤酒、野蔬充膳、落叶添薪,而不旁涉其他,专就贫贱夫妻实写,毫无溢美之词。即便自身的悲悼与怀念,作者也选取了施舍衣服、封存针线、怜及婢仆、因梦送钱等凡人俗事,如实写来。唯其事真情真,所以情文并佳,终成千古名篇。诚如喻守真所说:作悼亡诗,“写情要写得真,叙事要叙得实,才能引起读者同情。”从《遣悲怀》来看,元稹是深谙个中三昧的。唯其如此,元稹才成为潘岳以后悼亡诗的最著名诗人。《唐贤小三昧续集》评点《遣悲怀》说:“字字真挚,声与泪俱。骑省(指曾任散骑侍郎的潘岳)悼亡之后,仅见此制。”元稹是无愧于这一评价的。
三、
元稹还有一组《离思》诗,其中一首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云溪友议》把其与《遣悲怀》同视为悼亡诗,说元稹对韦氏去世,“不胜其悲,为诗悼之曰:谢家最小偏怜女,又云:曾经沧海难为水”。其后不少唐诗选本,包括影响颇大的《唐诗鉴赏辞典》都取此说,认为“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这就涉及《遣悲怀》文本背面的相关问题。
元稹在《叙诗寄乐天》里交待了数十首有关“伉俪之悲”的悼亡诗后,说自己还有“以干教化”的“艳诗百余首”。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艳诗及悼亡诗》里早将这两类诗剖分得一清二楚:“其悼亡诗即为元配韦丛而作,其艳诗则多为其少日之情人崔莺莺者而作”。他还告诉读者:《元氏长庆集》卷九《夜间》至《梦成之》“皆为悼亡诗”,而《才调集》卷五所录元稹五十七首诗,“所谓艳诗者,大抵在其中也”。中华书局标点本《元稹集》,《离思诗》五首收入《外集·补遗》,注明录自《才调集》卷五,并说原题《离思六首》,第一首即独立收入《外集·补遗》的《莺莺诗》。由此看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因诀别崔莺莺而作,而不是为悲悼亡妻韦氏所作。
关于崔莺莺的故事,元稹所作《莺莺传》(一名《会真记》)虽有掩饰,却是夫子自道之文,透露了若干真相。据陈寅恪研究,元稹虽与莺莺爱得死去活来,在朋友圈里也早是公开的秘密,但最终还是在“曾经沧海”之后抛弃了崔氏,联姻韦姓。其中关键,并非崔氏只是绝艺之才女,而韦氏为治家之贤妇,而是“莺莺所出必非高门”。正因为崔氏非名门之女,元稹出于仕宦考虑,“舍之而别娶,乃可见谅于时人”。但他对崔莺莺始乱终弃,终究不是“多情者所为”。因而知其底细的读者,再读《遣悲怀》时就不免泛胃与犯疑:元稹对韦丛去世的一腔悲怀是否出于真情?《遣悲怀》末首最后两句“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据陈寅恪的说法,“所谓常开眼者,自比鳏鱼,即自誓终鳏之义”。且不说七年以后,元和十一年(816),元稹在通州司马任上,同样出于仕宦的考虑,再娶河东名门裴氏之女裴淑。实际上,韦丛去世不过两年,元稹即纳妾安氏。陈寅恪断定:元稹对韦氏的悼亡,与对崔莺莺“难为水”“不是云”的眷念一样,“两者俱受一时感情之激动,言行必不能始终相符”。
大约韦丛去世当年,元稹因触犯权贵与宦官,遭到贬黜。其后,他“沦谪既久,忽尔变节”,结交近��,位至宰相,命下之日,遭到朝野正直人士的“轻笑”。他在仕宦与婚姻上同样缺乏定力与操守,难怪《新唐书》本传说其品性“浮躁”。唯其如此,后人不但对其为人多有微词,对其悼亡诗的评价也大打折扣。李兆洛的《养一斋诗话》就愤然指出:“微之诗云:‘潘岳悼亡犹费词’,安仁《悼亡》诗诚不高洁,然未至如微之之陋也。‘自嫁黔娄百事乖’,元九岂黔娄哉!”说《遣悲怀》陋于潘岳,说作者不配自比高士黔娄,主要还是从人品上抨击元稹。陈寅恪对元稹为人也绝无好语:“综其一生行迹,巧宦固不待言,而巧婚尤为可恶也。其岂多情哉?实多诈而已矣!”
后人倘若知道元稹人品,了解全部底细,把他的《遣悲怀》与那首“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离思》对读,一方面不得不折服他无愧是善于刻画有情男女生离死别的高手,一方面却不由地会在心田深处升腾起一种真情被嘲弄、被玷污的感觉。《遣悲怀》与《离思》提供了两个各自独立的文学文本,在各自特定的时空里,也许元稹的感情都是真实的。但倘若将这两个文学文本及其时空背景拼接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有关元稹在男女感情问题上的历史文本。历史文本追究的是全面的真实。于是,在这一对读中,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之间就再难和谐统一了。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把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作分别的处理。阅读《遣悲怀》时,就将它当作悼亡名篇来鉴赏把玩。文学作品一旦问世,世人主要是从其字面文本去释读它的,一般并不在意它与文学家有什么内在关系。这里用得上钱钟书爱打的譬喻,一般读者只管放心吃鸡蛋,完全不必追究生出这枚鸡蛋的母鸡是否癞皮。至于后者,就留给文学史家与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文本时去解决吧!
1、春秋和战国的本质区别是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春秋时候诸侯国内以封地为界,战国时期则把封地全部变成郡县,建立了集权统治。春秋和战国在军事、经济上也有很大的不同。2、另外在对周王室的态度上也发生了转变,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对周王还心存敬畏,还不敢称王。到了战国,各大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1、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是胡适、陈独秀、林长民和蔡元培。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或革命家或文学家,由他们领导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以学生为主,并有广大群众及各详情>>
1、诗圣是杜甫的称号,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和李白并称为“李杜”。有句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中的“李杜”就是指的李白和杜甫。 2、杜甫少年时,曾先后游历了吴越、齐赵等地。期间,他科举不是很顺利,去洛阳考科举,没有考中。三十五岁去长安考科详情>>
1、唐代历代皇帝排列顺序如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 -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详情>>
1、历史上是先西汉再东汉的,西汉的起始时间为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王莽废除末帝,自立为帝,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统一天下,沿用汉作为国号,史称东汉,定都洛阳。 2、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发展的文明古国,从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再到后面的唐宋元详情>>
1、金(1115年-1234年),或称大金、金国、金朝,是位于今日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创建人为金太祖完颜旻,国号金,建于1115年,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后迁都中都,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 2详情>>
1、是现在的山海关。2、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山海关位于明长城东端,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向北是辽西走廊西段,地势险要,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称其为“碣石道”。关城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冀辽在此分界。3、山海关在1990年以详情>>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