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谣言而引发的“拉郎配”固然荒唐可笑,但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专制皇权的暴虐。
一
男婚女嫁,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从来是男求女而不是相反。女求男即或有之,也只是个别现象,且只会在暗中进行,否则拉郎为配,强嫁于人,对一个女子来说,无异于自轻自贱,世人也会视这样的女人为没人要的“贱货”。然而在中国古代,却发生过多起“拉郎配”事件。
最早的“拉郎配”发生在元代,这是一起准拉郎配性质的事件。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元至元三年,民间谣传说,朝廷将采选童男童女,送给北方的鞑靼贵族为奴婢,且要求父母送至北方交割。消息一传开,“自中原至于江之南,府县村落,凡品官庶人家,但有男女十二三以上,便为婚嫁。六礼既无,片言即合”。一些大户人家与地方官吏,唯恐皇命即刻到来,自家女儿难逃厄运,顾不得脸面和世俗必不可少的婚嫁礼仪,不待车轿来迎,便徒步匆匆送女儿上门成亲。
谣言流传十多天后,人们才慢慢明白过来,所谓采选,原来不过是一时谣言,然而覆水难收,为时已晚,“自后有贵贱、贫富、长幼、妍丑、匹配之不齐者,各生侮怨。或夫弃其妻,或妻憎其夫,或讼于官,或死于夭。此亦天下之大变,从古未之闻也”。“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是中国几千年的婚姻观念,不管男女双方如何不匹配,就多数人来说,木已成舟,要想改变已不可能,封建礼教约束着他们从此相伴终身,白头偕老。
吴中有一位叫祖伯的僧人,写了一首诗讥嘲当时的情况:“一封丹诏未为真,三杯淡酒便成亲。夜来明月楼头望,惟有��娥不嫁人。”这首诗讽刺世人轻率婚嫁,滑稽可笑,但将这一现象完全归罪于时人的轻信谣言,于理有偏,只可当作戏谑看。
在明代,真正的“拉郎配”曾两度发生。第一次发生在隆庆二年,这是一次影响范围很广、引发民间骚动极大、明人记载也较多的事件,留于后文详述。第二次发生在天启元年,当时民间讹传朝廷命太监到各省采选年轻女子充宫娥。谣言扩散开后,里巷之间立即人心惶惶,据明人徐复祚《花当阁丛谈》记载:“一时民间争相婚配,各务苟合,不问良贱,唯以得夫为幸。”
官府得知此事后,既不说明真相,也对这种胡乱嫁娶不加劝阻。这股“拉郎配”之风,一直持续了两个月才停息下来。此前,民间曾有“万历四十九,女子贱如狗”之谣。万历皇帝在位48年,其子泰昌帝在位只一个月,接下来就是天启帝,推算起来,此时正是万历四十九年。因此在普通老百姓看来,这恰恰应了采选之事,讹传与谣谚一加对应,让百姓们不得不相信这是天意。
清代的“拉郎配”事件发生在顺治、康熙两朝。据清人叶梦珠《阅世编》记载,顺治五年,民间讹传朝廷将要采选女童入宫。谣言传开后,“城乡有女之家,婚配者纷纷,无论年龄,不择门第,朝传庚帖,晚即成婚。傧相乐工,奔走不暇,自早至暮,数日之内,无非吉日良时,阴阳忌讳,略不讲择。”婚姻嫁娶本是人生大事,但当时有女之家已经无暇顾及对方的年龄门第及选一个好日子,设法将女儿尽快嫁出去以了却心事,成为这些人家的头等要务,可见一时惊慌失措之状。
顺治十三年,类似的一幕再次发生。据清人董含《三冈识略》记载,当时民间忽然哗传朝廷点选彩女,一时人情惶骇,“大江南北,以迄两越,无论妍丑,俱于数日中匹偶,鼓乐花灯,喧阗道路”。惊慌混乱之中,竟发生了数女争一男,抢先一步者逼迫男子在途中与自家女儿成婚的情况。有的年轻寡妇,已经守节有年,听说朝廷点选彩女,以为将因此殃及自身,不得已再次嫁人。广陵一位老儒,有一对双胞胎女儿,长得如花似玉,且通文墨,点选彩女之事传来后,老儒惊慌无措,仓促间将她们匆匆嫁了出去,结果姐妹俩不久就因病死去。是婚姻不和谐还是别有原因,此时已无法说清,而更无法说清的,则是女儿之死给这位老儒带来的深深的自责与无尽的伤痛。
康熙三十一年冬天,民间又讹传朝廷采选秀女,清人褚人获在《坚瓠戊集》中记述说,当时“邑中愚民纷然嫁娶,花轿盈街,鼓吹聒耳”。有一位滑稽生写了两首词来形容当时的情况,其中一首说:“宪示森严,民疑莫释。乏妆奁借口匆忙,无聘礼乘时仓猝。感皇恩女嫁男婚,向平累毕。顿使皮箱�敉埃�价高什百。呼掌礼数遍追求,唤喜娘多方寻觅。看来年节届秋冬,稳婆忙迫。”由于事出突然又情势急迫,“以倾城之貌而误适匪类”的情况多有发生,待到明白过来,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一切无法挽回,父母想不出补救之法,而女儿悲伤之泪也只有偷偷往肚里咽。
二
从诸多明人笔记记载看,隆庆二年发生的“拉郎配”事件,是历史上最为“热闹”的一次。时人田艺蘅的《留青日札》对这次事件有详细生动的记载。
事情始于隆庆元年年底,当时民间出现朝廷将到江南采选秀女的风言,但百姓们只是将信将疑。第二年正月,里巷间再次出现朝廷已派一位太监到浙江采选秀女,已由湖州启程赴杭城的传闻。消息很快在杭城传开,于是“人家女子七八岁已上,二十岁已下,无不婚嫁,不及择配,东送西迎,街市接踵,势如抄夺;甚则畏官府禁之,黑夜潜行,惟恐失晓,歌笑哭泣之声喧嚷达旦,千里鼎沸,无问大小、长幼、美恶、贫富,以出门得偶即为大幸,虽山谷村落之僻,士夫诗礼之家,亦皆不免”。
恰在这时,杭城守将到北关放了三声炮,老百姓听到炮声,更加慌乱,互相惊走奔告说:“选秀女的太监已经到了!”从正月初八九到正月十三,短短几天,浙省部分地区“仓忙激变,几至于乱”。虽然官府出榜告示,风波依然无法止息,且蔓延至江西闽广,极于边海,一直到二月才渐渐停息下来。明人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记述了当时非常滑稽可笑的一幕:其时杭州城内有女之家,唯一的愿望就是尽快找到女婿,根本没有时间去挑挑拣拣。有人竟站在自家门内,透过门缝打量过往少年,看到长相尚可的,就七哄八哄将他拥入自己家中,随即将女儿许配给他。
在这场风波中,发生了多起可笑又可悲的闹剧:
一户家有女儿的富户当时雇了一位锡工在家打造锡器,听到消息后,惶恐异常,而家中的女儿一时又想不出可以嫁给什么人,时至深夜,又不敢出门选婿,思来想去,家中的这位锡工是现成的,人品也还不坏,于是急急赶到他的宿处,大声叫道:“快起来,快起来!成亲了。”锡工此时正在睡梦中,对主人家的安排一无所知,待到起来揉搓开迷糊的双眼,只见堂上灯烛辉煌,主人家的女儿已经一副新娘打扮待在那里,等着与自己拜堂成亲。锡工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还以为自己在做梦。
又有一户人家,已经与男家约定,趁夜深人静送女儿上门成亲,但等到如约前往男家时,却见巷口的栅栏门上了锁。女家为此焦急万分,然又不敢高声大叫。这时,门内出现一个早起磨豆做豆腐的年轻人,女家因此松了一口气,连忙恳求他开门。谁知这位磨豆腐的觉得有机可乘,竟告诉女家,除非将女儿嫁给他,否则绝不开门。不管女家如何哀求,磨豆腐的始终不予理睬。女子的父亲无计可施,眼看着天快亮了,一旦弄出动静来,不仅女儿嫁不成,家庭也可能由此遭殃,无奈之下,只好将女儿嫁给了这位磨豆腐的年轻人。
还有一户人家,已经与婿家约好送女儿成亲的时间,没想等到将女儿送至婿家时,另一户人家早已将女儿送了过来,此时正在与自家的女婿拜堂。见此情景,女家为之愕然,便上前争理,但毫无用处。一家人聚在一处泪水涟涟,徒唤奈何。女父左思右想,别无他法,既已走到这一步,女儿又不能不嫁出去,唯一可行的就是退一步求其次,于是对女婿说:“我的女儿就送给你作副室了。”
当时还有传言说,朝廷选秀女,还要选寡妇伴送入京,于是一时“孀居老少之妇,亦皆从人”。有一家母女二人,听到传言后,很快嫁给了父子二人。还有一位寡妇,为早死的丈夫守制已近20年,曾发誓不再嫁人,此时年龄已经四十五六,家中还有一个女儿,也已二十出头。听到消息后,这位寡妇不得不放弃坚守的誓言,并迅即为女儿找好婆家,不日即与女儿一道各自嫁人。当时有童谣说:“正月朔起乱头风,大小女儿嫁老公。”又有轻薄子写诗说:“大男小女不须愁,富贵贫穷错对头。堪笑一班贞节妇,也随飞诏去风流。”
“拉郎配”之风在古代数度刮起,且多在江南一带,这既与江南女子秀美温柔,最有可能被朝廷采选相关,更与老百姓害怕女儿入宫,从此亲情永隔相关。女儿获选进宫,看起来是一桩极体面的事,父母脸上有光,女儿也将锦衣玉食幸福一生,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女子一旦入宫,无异于“终身监禁”,既没有任何自由,也谈不上什么幸福,其地位最多不过是一个性奴,有的连性奴还摊不上。
有幸得宠于皇上,在宫中地位有所改变的,少之又少,而有幸做到皇后的,则几千年中也不过屈指可数的几个,有的还只是死后才得到一个封号。因此,后宫对于大多数被选女子来说,不过是一个葬送青春年华的坟场,老百姓虽然并不了解宫中内情,但这个道理却是明白的,于是“拉郎配”便成为他们在情势急迫时保护自家女儿的一种手段,尽管仓促之中难免阴差阳错,所嫁非人,但在为人父母者看来,这无论如何要比幽禁宫中强。从表面看,上述几起“拉郎配”都是由人们轻信一时谣传引发的,是百姓们互相惊扰上演的一幕幕群体性闹剧,实际上它源于人们对朝廷采选秀女的恐惧心理,在真相不明的情况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以免一旦真的发生又摊到自家头上而追悔莫及。
作为有女之家,有这样的心理不能说不正常,在皇命不容违抗与不甘心葬送女儿一生幸福之间,趋利避害,实在是人之常情。可见,引发“拉郎配”闹剧的真正祸首,是暴虐而没有人性的专制皇权。
1、春秋和战国的本质区别是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春秋时候诸侯国内以封地为界,战国时期则把封地全部变成郡县,建立了集权统治。春秋和战国在军事、经济上也有很大的不同。2、另外在对周王室的态度上也发生了转变,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对周王还心存敬畏,还不敢称王。到了战国,各大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1、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是胡适、陈独秀、林长民和蔡元培。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或革命家或文学家,由他们领导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以学生为主,并有广大群众及各详情>>
1、诗圣是杜甫的称号,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和李白并称为“李杜”。有句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中的“李杜”就是指的李白和杜甫。 2、杜甫少年时,曾先后游历了吴越、齐赵等地。期间,他科举不是很顺利,去洛阳考科举,没有考中。三十五岁去长安考科详情>>
1、唐代历代皇帝排列顺序如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 -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详情>>
1、历史上是先西汉再东汉的,西汉的起始时间为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王莽废除末帝,自立为帝,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统一天下,沿用汉作为国号,史称东汉,定都洛阳。 2、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发展的文明古国,从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再到后面的唐宋元详情>>
1、金(1115年-1234年),或称大金、金国、金朝,是位于今日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创建人为金太祖完颜旻,国号金,建于1115年,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后迁都中都,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 2详情>>
1、是现在的山海关。2、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山海关位于明长城东端,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向北是辽西走廊西段,地势险要,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称其为“碣石道”。关城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冀辽在此分界。3、山海关在1990年以详情>>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