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游行示威
殴打劝学生读书的蔡元培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此举从形式上宣告了中国统一,在此之前,担任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便作了《关于青年运动的提案》,蔡元培认为中国已经大体统一,国民政府不再需要依靠学生运动来推进国家统一了,因此学生还是应该潜心学习,所谓“救国之道,非止一端,根本要图,还在学术。”
秉承这种认识,九一八事变后,蔡元培便不赞成学生通过罢课、示威的方式来抗日,“牺牲这么多的光阴与学业,岂不是很可惜、很可惜的么!”1931年12月13日,蔡元培向上海各大学校长发出一份劝阻学生来南京示威的电报,此举对学生运动不啻是泼了一瓢冷水。
不过,蔡元培的劝阻并未能阻止学生前往南京示威,到12月15日便有数万学生前往南京示威,当日10时左右,两千余学生前往国民党中央党部示威,蔡元培作为北大老校长、大学院院长,自然要同示威学生对话,结果便被打了。
据《中华民国史事纪要》一书记载,当时蔡元培“甫发数语,该团学生即将蔡氏拖下殴打”,随后学生们将蔡元培绑架,“向门外冲出”。《蔡元培年谱》则记载,“由于年事已高,腿脚也有残疾,蔡老先生被强拉着拖行几百米,右臂红肿异常。”
蔡元培事后接受采访时谈及自己伤势:“予头部受棍击,似无伤害,惟右膀被暴徒扭拉,颇伤及筋络……”不过蔡元培并未怪罪学生,而是认为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未能教育好学生。
主动参军抗日的学生极少
学生除了以罢课、示威的方式进行抗日请愿外,其实很少有人主动参军走向前线。据齐红深《流亡:抗战时期东北流亡学生口述》一书对50名东北流亡学生的调查,不少学生并未直接参军:在日伪政权中任职的有13人,占26%,流亡到“国统区”后读书和工作的42人,占84%,到达共产党控制区域后工作、参军26人,占52%,流亡后返回伪满洲国上学或抗日的3人,占6%(不少人流亡到过日伪、国统区和共产党控制区,统计不互相排斥)。
从这个调查看,直接参军抗日者并不是多数。同样的情形,在“一·二八”淞沪抗战后再度出现,据华彬清《1949年之前的南大党组织》一文记载,1932年1月29日,南京各界五万人欢送十九路军开赴前线,当时仅有4名中大学生报名参军,赴上海抗日,可见参军人数极其稀少。
实际上,不但学生很少去参军,有些学生团体,虽然打着参军支援抗日的旗号,但毫无实际行动,比如著名的学生请愿团体“青年援马团”(支援马占山抗日之意),他们抬着棺材从上海出征,却选择走路到东北,鲁迅先生不无讽刺的写道:“中国现在总算有一点铁路了,他们偏要一步一步的走过去。”如果走到东北,恐怕要三五载,这是哪门子救国抗日的办法呢?
张学良痛斥学生说大话使小钱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选择不抵抗,使东北三省迅速沦陷,张学良本人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马君武先生便写了一首《哀沈阳》讽刺张学良: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阿娇舞几回。
不过马先生误会了张学良,当晚张学良是在为东北水灾募捐,并非跟胡蝶跳舞(参见《顾维钧回忆录》)。不过这一首诗传播甚广,也激发了当时的爱国热潮。但晚年张学良却不以为然,据《张学良口述历史》记载,张学良晚年曾反问:“可是抗日那事有什么好处?谁拿出力量?空话。谁干什么了?就老百姓拿出力量了吗?说大话、说漂亮话谁都会说,但是做起来谁做?我问你,有什么帮助?”
张学良还讲起了张伯苓给他的建议,即建议学生参军上前线,但学生们不答应,后来提议学生到后面挖战壕,但学生嫌“挺累的,我不去。”张学良直言“我真是看不起。”
即便到了晚年,回忆这段历史,张学良还是忍不住痛斥学生:“说大话都会说,骂人都会骂,让你干,你也不干。那有个担子、挑子,你去拿去,那你怎么不拿?让你去拿,我也拿不动。哎呀!我已经九十一岁了,这个经验太大了,我就说啊,说大话使小钱。”
结语:
学生参军抗日,其实1943年后才发轫,到1944年才形成高潮,这与蒋介石所提“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密不可分,但若追溯到九一八后,中国的学生并无主动参军抗日的举动,甚至不少学生运动还是受各类派系主导。
1、春秋和战国的本质区别是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春秋时候诸侯国内以封地为界,战国时期则把封地全部变成郡县,建立了集权统治。春秋和战国在军事、经济上也有很大的不同。2、另外在对周王室的态度上也发生了转变,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对周王还心存敬畏,还不敢称王。到了战国,各大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1、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是胡适、陈独秀、林长民和蔡元培。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或革命家或文学家,由他们领导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以学生为主,并有广大群众及各详情>>
1、诗圣是杜甫的称号,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和李白并称为“李杜”。有句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中的“李杜”就是指的李白和杜甫。 2、杜甫少年时,曾先后游历了吴越、齐赵等地。期间,他科举不是很顺利,去洛阳考科举,没有考中。三十五岁去长安考科详情>>
1、唐代历代皇帝排列顺序如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 -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详情>>
1、历史上是先西汉再东汉的,西汉的起始时间为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王莽废除末帝,自立为帝,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统一天下,沿用汉作为国号,史称东汉,定都洛阳。 2、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发展的文明古国,从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再到后面的唐宋元详情>>
1、金(1115年-1234年),或称大金、金国、金朝,是位于今日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创建人为金太祖完颜旻,国号金,建于1115年,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后迁都中都,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 2详情>>
1、是现在的山海关。2、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山海关位于明长城东端,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向北是辽西走廊西段,地势险要,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称其为“碣石道”。关城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冀辽在此分界。3、山海关在1990年以详情>>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