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什么是策文,为何策文是明朝科举殿试中的核心部分

来源: 2022-11-27 22:47:00 人气:
字号: 小号| 大号
【内容导读】科举制度作为古代的“高考”,能够给士子们提供展现才学、进入仕途的绝好机会。以明朝为例,士子们如果经过院试、乡试、会试,就将在会试当年的三月迎来当朝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也称廷试,以会试中式者为应试人员,以策文为考查载体。策文可以说是殿试的核

科举制度作为古代的“高考”,能够给士子们提供展现才学、进入仕途的绝好机会。以明朝为例,士子们如果经过院试、乡试、会试,就将在会试当年的三月迎来当朝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也称廷试,以会试中式者为应试人员,以策文为考查载体。

策文可以说是殿试的核心。为什么这么说呢?看看《明会典》就知道了。《明会典》这样记载殿试流程,礼部官员作为引导员,引导贡士入到皇极殿向北排队,然后皇帝到皇极殿主持。对皇帝一番行礼后,执事官“举策题案”、内侍官“以策题付礼部官”、礼部官礼部官发试卷。

什么是策文,为何策文是明朝科举殿试中的核心部分什么是策文,为何策文是明朝科举殿试中的核心部分

上图_ 《大明会典》,记载中国明代典章制度,以行政法规为主的官修书,简称《明会典》

而应试士子叩头后开始考试,针对性地对皇帝提出的策题进行论述,以此形成对策。皇帝出策题,士子写策文,经过这一问一答,考试结果就出来了。

可见,策文是皇帝心中评判士子才能的一把尺子,是殿试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那么这策文是什么呢?策文不是一种单向的文体,而是君臣交流的双向文体,包括制策和对策,制策即皇帝出的策题,对策即是指士子针对皇帝撰拟的策题而抒发议论、提出建议和一种文体,总体而言,策文就是“帝有所问,士有所答”的应用文体。

那么策文的主题和内容一般是怎么样的呢?

什么是策文,为何策文是明朝科举殿试中的核心部分什么是策文,为何策文是明朝科举殿试中的核心部分

上图_ 古代科举 示意图

策文的主题和内容

明朝的策文大多与时事政治有关,透过策文,不难看出皇帝尤其关注哪些国家事务,皇帝处理这些国家事务的态度又如何。这里以洪武三十年的策文为例。

明太祖朱元璋当时关注到了教化和刑罚的问题,并且针对人情不一的现实状况,更加倾向于施行刑罚。所以他在制策时虽然提及天子教化人民是遵从天命之举,但转而又以“古先哲王设以刑以弼五教”为例,指出古先哲王也做不到让所有人都依从教化,所以又不得已要施行“五刑”,这很明显就是在暗示考生肯定刑罚才能得到青睐。

那一届的状元也领悟到了这一点,在其对策提及先古圣王也不得不以五刑治国。

梳理明朝策文,不难发现统治者主要从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制策。

什么是策文,为何策文是明朝科举殿试中的核心部分什么是策文,为何策文是明朝科举殿试中的核心部分

上图_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政治方面

政治问题自然是皇帝最关注的。本文拟以君臣关系为例。在嘉靖至万历间,由于君王怠政,君臣关系紧张,所以嘉靖和万历常常在制策中对士子们发牢骚,说这届大臣不行。

到了明末,天启和崇祯发现要处理的问题太多了,处处都要用人,于是开始表明自己“求贤”的愿望。然而现实是士风不振,皇帝也无可奈何。请看崇祯七年制策:“今士习不端,欲速见小,兹欲正士习,复古道,何术而可?”意思就是说现在士风不正,士子做事急于求成且贪图蝇头小利,重振士风则是当前大事。状元刘理顺的对策就抓住了崇祯关注的重点,批判一些离经叛道,巧躐速化的士子已经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认为要得天下之治必要先使得“士心定”。

虽然崇祯格外关注求贤问题,但终其一朝,崇祯都没有实现求贤而得天下大治的愿望。最后崇祯在煤山自尽前,还愤慨地留下一句:“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什么是策文,为何策文是明朝科举殿试中的核心部分什么是策文,为何策文是明朝科举殿试中的核心部分

上图_ 崇祯帝煤山自尽

社会文化方面

明朝皇帝制策,会关注社会问题,也会考虑加入与社会问题有关的礼义民俗等文化因素,这里以成化年间的制策为例。成化十一年制策认为 “养民末重于制田里、广树畜,教民莫大于崇学校、明礼义。”这里以养民和教民并列,暗示两者之间的联系。笔者认为两者关系是,先要养民,百姓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就要用学校来教授民众知识和礼仪,使得民风淳朴。

而成化士子们撰写对策,倾向于从选拔有才德的官员入手,让官员来完成养民和教民的任务。状元谢迁的对策就写到,对于官员,要按时考功、考绩,让其凭功进退,因其绩黜陟,以此完成养民、教民的任务。

什么是策文,为何策文是明朝科举殿试中的核心部分什么是策文,为何策文是明朝科举殿试中的核心部分

上图_ 谢迁(1449~1531)明代大臣,成化十一年进士第一,状元

社会经济方面

经济问题也是明朝皇帝所关注的。明朝前期的策题一般有关田制,明朝中期的策题一般有关税收,明朝后期盐政问题则成为热点。经济问题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一些紧要的社会问题紧密联系的。这里以嘉靖皇帝时期的制策为例。

嘉靖五年制策,嘉靖皇帝苦恼在奢靡风气大行的社会下,自己虽然劝农桑,但百姓还是衣食益困。虽然提倡储畜之政,但一旦遇到水旱等自然灾难,百姓依然流离,一旦边境有异动,就告称兵粮耗竭。这是把握了社会风气和经济状况的关系。

什么是策文,为何策文是明朝科举殿试中的核心部分什么是策文,为何策文是明朝科举殿试中的核心部分

上图_ 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

嘉靖八年制策,嘉靖皇帝提出了一个个社会问题,即灾诊存,民不安生,盗贼猖狂,边方有动,向士子们发出了 “财充而食足,不知如此何可以臻此?”的疑问。毋庸置疑,如果这些社会问题不得到基本解决,明朝的财政状况不会乐观到哪里去。当然,这是太平时期的制策。到了明朝中后期战争渐渐频繁,军饷粮草的不充足又在制策中体现出来。

当然,士子们大多是学习四书五经,经济知识储备未必充足,提出的对策也趋于泛泛而谈,但士子们还是敢于直接批判实际存在的社会问题的。

什么是策文,为何策文是明朝科举殿试中的核心部分什么是策文,为何策文是明朝科举殿试中的核心部分

上图_ 明代科举考试

上文已经介绍了策文的主题和内容,那策文有什么特点呢

1.功用性

功用性是策文的首要属性,具体体现为策文是皇帝咨政问政的工具。策题往往包含着统治者对一些现存政治问题的思考,而士子们根据对策提出建议,自然也就给皇帝处理问题一些启发。

2.时务性

明朝殿试中的策文皆为时务策,要求是写一千字以上的“惟陈直述”的策文。士子们拿到试题,往往会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状况举例。这里以正德十二年的状元对策为例。这位状元抓住实际,利用排比和对比手法,指出正德时期,州野、官职、礼乐、学校如旧,但民生憔悴,事功废弛,民风奢侈,士习未端,社会靡废,展现了敏锐的观察力。

什么是策文,为何策文是明朝科举殿试中的核心部分什么是策文,为何策文是明朝科举殿试中的核心部分

上图_ 《明状元图考》

3.政治性

明朝以儒立国,故皇帝制策以儒家经义为基础,且策题中暗含着一定的政治引导性。如永乐四年制策,将“明诸心”作为“臻其极”的条件,所以状元林环抓住了明本心这个关键,迎合永乐帝的意愿,指出“出治有本,在乎先明诸心”,而后论述科举、田制等都不离这个中心。

在皇帝眼里,臣子只需依从皇帝的想法对答行事即可。所以在殿试中,尚未步入官场的士子如果在对策中忤逆圣上,是要冒着一定风险的。

什么是策文,为何策文是明朝科举殿试中的核心部分什么是策文,为何策文是明朝科举殿试中的核心部分

上图_ 万历二年(1574),画中表现了明代贡院举行考试的情景

4.文学性

由上可以看出,明朝的策文是一种公务场合应用的实用文体,那是不是就对文章的文学性要求不高了呢?实则不然。可以以对策为例探探究竟。从实际来看,在殿试中脱颖而出的对策,结构严谨,语言惟直,而又不失丰沛的情感。

结构方面,对策往往先抛出论点,再以总分、并列、递进等方式引入论据,后又对上文小结,最后提出建议。语言方面,对策分为策头、策项、策尾三部分,其中策头的论点语、阐述语等,策项的论述语等一般需要凸显对策的功用性、时务性、政治性,而尾谏语一般针对皇帝行为发论,往往需要展现文采、表陈心意,故于文于情都有文学方面的要求。

作者:夏祯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明代科举殿试策文研究》.方涛.南京师范大学,2019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春秋和战国的本质区别(春秋和战国的区别是什么)

    1、春秋和战国的本质区别是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春秋时候诸侯国内以封地为界,战国时期则把封地全部变成郡县,建立了集权统治。春秋和战国在军事、经济上也有很大的不同。2、另外在对周王室的态度上也发生了转变,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对周王还心存敬畏,还不敢称王。到了战国,各大详情>>

    2023-05-27
  •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2023-05-27
  • 五四运动领导者 五四运动领导者和主力

    1、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是胡适、陈独秀、林长民和蔡元培。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或革命家或文学家,由他们领导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以学生为主,并有广大群众及各详情>>

    2023-05-27
  • 诗圣是谁的称号 诗圣是哪个诗人的称号

    1、诗圣是杜甫的称号,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和李白并称为“李杜”。有句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中的“李杜”就是指的李白和杜甫。 2、杜甫少年时,曾先后游历了吴越、齐赵等地。期间,他科举不是很顺利,去洛阳考科举,没有考中。三十五岁去长安考科详情>>

    2023-05-27
  • 唐代历代皇帝排列顺序

    1、唐代历代皇帝排列顺序如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 -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详情>>

    2023-05-27
  • 先东汉还是先西汉(历史上先东汉还是先西汉)

    1、历史上是先西汉再东汉的,西汉的起始时间为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王莽废除末帝,自立为帝,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统一天下,沿用汉作为国号,史称东汉,定都洛阳。 2、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发展的文明古国,从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再到后面的唐宋元详情>>

    2023-05-27
  • 金代皇帝列表 金代历代帝王

    1、金(1115年-1234年),或称大金、金国、金朝,是位于今日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创建人为金太祖完颜旻,国号金,建于1115年,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后迁都中都,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 2详情>>

    2023-05-27
  • 榆关是现在的哪里 榆关是现在的哪个地方

    1、是现在的山海关。2、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山海关位于明长城东端,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向北是辽西走廊西段,地势险要,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称其为“碣石道”。关城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冀辽在此分界。3、山海关在1990年以详情>>

    2023-05-27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