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清承明制,但是明朝皇帝大多个性十足,而清朝皇帝大多勤奋自律,这对古代国家治理有什么影响?

来源: 2022-11-27 21:40:00 人气:
字号: 小号| 大号
【内容导读】经济决定政治,物质决定意识,明朝皇帝的“个性十足”以及清朝皇帝的“勤奋自律”都是明清两代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以下先从三个方面讲述明朝皇帝“个性十足”的缘由:第一,明朝皇帝的“个性十足”是与明朝政治体制的特点密

经济决定政治,物质决定意识,明朝皇帝的“个性十足”以及清朝皇帝的“勤奋自律”都是明清两代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以下先从三个方面讲述明朝皇帝“个性十足”的缘由:

清承明制,但是明朝皇帝大多个性十足,而清朝皇帝大多勤奋自律,这对古代国家治理有什么影响?清承明制,但是明朝皇帝大多个性十足,而清朝皇帝大多勤奋自律,这对古代国家治理有什么影响?

第一,明朝皇帝的“个性十足”是与明朝政治体制的特点密切相关的。

从正统以来,皇帝已经不再事无巨细地过问全国的大小事务,这些事务已经统统被文官集团纳入了其处理范围:其中一般较小的事务由各衙门提出具体处理意见(部议),而比较重大的事务则会交由六部尚书、都御史、六科给事中进行“廷议”。在官员任免方面,文官由吏部处理,武官由兵部处理,在京三品以上官员以及在外督、抚员缺则汇集各高官大臣进行“廷推”。对于重大案件的判决,则有“三司会审”“廷鞫”等。

所有奏章以及部议、廷议的结果,均由内阁进行票拟,司礼监进行批红,而一般来讲,司礼监对于内阁的票拟并不会提出什么异议,只是对其偏旁错误者进行改正而已:“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遵照阁中票来字样,用朱笔楷书批之,间有偏旁偶讹者,亦不妨略为改正。”(刘若愚《酌中志》)至于皇帝颁布的诏旨,则必须由内阁草拟,如果不当还会被六科给事中“封驳”。

因此,在明代中后期,皇帝在国家政治运行中能做的,就仅仅是对章奏和阁票象征性的“略览一二”、“亲批数本”而已。

方志远在《从事必躬亲到垂拱而治:论明朝国家政治体制的演变》一文中这样叙述明代中后期政治:

(明代中后期政治是)皇帝“垂拱而治”,中央以内阁为中心、地方以巡抚为中心,各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为特点的准阶梯制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同时辅之以文官系统和内廷宦官系统的相互制衡。这可以说是明朝国家政治体制的继生形态。

如此一来,皇帝就能够完全从具体的事务中解脱,从而施展自己的“个性”了。

清承明制,但是明朝皇帝大多个性十足,而清朝皇帝大多勤奋自律,这对古代国家治理有什么影响?清承明制,但是明朝皇帝大多个性十足,而清朝皇帝大多勤奋自律,这对古代国家治理有什么影响?

第二.明朝皇帝的“个性”是被臣下们“逼出来”的。

在明朝“(明代皇帝)受制于臣下之多,也是历代不多见的。”,明武宗仅仅是想到外边的世界看一看,都要遭受朝臣乃至居庸关守将的誓死阻拦,这才有了后来轻装简从偷偷溜出北京的故事;当大臣们合力弹劾刘瑾时,武宗已经表示屈服并同意流放刘瑾,但文官却得理不饶人,非要步步紧逼,要求处死刘瑾,这才激发了武宗与文官对着干的“拗性”。武宗后来一浪高过一浪的“叛逆”行为,未尝不与文官集团的“激成“、“管束”有关。

同理,景泰帝后期之所以坚决不立太子,且不断廷杖请立太子的朝臣,原因就是,大臣们在景泰帝心爱的儿子朱见济死时,非但不好好安慰皇帝,反而说出了这样的话:“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大家仔细体会一下这句话,换你去当景泰帝,听了这话恐怕也得好好的“有个性”一番。

嘉靖帝更不用说了,杨廷和那帮人真的不是一句“欺人太甚”可以形容的,认自己伯伯当父亲,即使按照正常的儒家伦理来看,也是非常“奇葩”的行为。这件事情后来就连文官们自己也感觉太不够意思,比如谢肇制就在《五杂俎》里说:

嗣大位而改其所生父为叔伯,于心安乎,于理顺乎,此拘儒之见,必不可行者也,肃皇帝……幸而圣心独断,天伦无亏,其神武明决,过宋英宗万万矣,诸臣之杖谴,虽永嘉不善处,而亦有以自取之也。

到了万历,情况就更加严重了,群臣们为了博取名声,“以君父之喜为辱,而以君父之怒为荣”,抓住皇帝私生活的种种“爆点”进行肆无忌惮的“人身攻击”。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万历皇帝再不“有个性”一点,岂不成为了大臣的提线木偶?

清承明制,但是明朝皇帝大多个性十足,而清朝皇帝大多勤奋自律,这对古代国家治理有什么影响?清承明制,但是明朝皇帝大多个性十足,而清朝皇帝大多勤奋自律,这对古代国家治理有什么影响?

第三,明代社会空气的影响

在明代,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社会享乐风气盛行,《金瓶梅》、《三言二拍》等反映大量反映男欢女爱内容的文学作品纷纷涌现,儒家正统思想也正在进行激烈的变革。因此在思想界,涌现出了罗汝芳、罗钦顺、李贽、颜山农、何心隐等一大批提倡个性解放的大思想家,他们高举“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旗帜,掀翻天地,质疑一切既有规则和先圣之言(李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遂至无是非),以至于使得黄宗羲感叹“非名教所能羁络矣”。

时代风潮是无孔不入的,皇宫绝不是与世隔绝的“禁地”,追求享乐、追求个性的思想倾向,也会不可避免地通过各种渠道传入到皇宫之中。因此,皇帝和明代的民间一样变得越来越“个性十足”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清承明制,但是明朝皇帝大多个性十足,而清朝皇帝大多勤奋自律,这对古代国家治理有什么影响?清承明制,但是明朝皇帝大多个性十足,而清朝皇帝大多勤奋自律,这对古代国家治理有什么影响?

那么,清代皇帝又为什么会变得“勤奋自律”了呢?

  1. 首先,还是政治体制的不同。钱穆《国史新论》有述:

皇帝重要命令直接由南书房军机处发出,而且可以直接发给中央乃至地方各机关各行政首长,这在明代是不可能的,是违法的。明代皇帝命令必先发与六部尚书……清代皇帝命令也不一定经过尚书。关于兵事,可以直接发送于前方统帅,不经兵部。关于财务,可以直接发送于某一地方之行政首长,不经户部。而且皇帝命令可以秘密送出,此之谓“廷寄上谕”,密封,由兵部加封发驿。

在清代,皇帝的命令是可以绕开内阁,直接以“密旨”的方式下发给具体执行部门的,因此皇帝对于每一件细小事务,都保留着随时发布指示的权力,而且,清代废除了明代的六科封驳制度和“廷推”制度,这样一来,皇帝就将高级官员的任免权和诏书的下发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了。

人都能从权力中获得快感,既然手中握着如此之大的权力,清代皇帝又怎能不“勤奋自律”起来呢?

2.其次,清代大臣们失去了明代大臣那种对抗皇帝的心态,“为尊者讳”使得清朝皇帝显得更加完美

在清代,大臣们的脊梁被打断了,再也没有勇气职责天子的过失,唯一能做的就是颂圣而已。清代明名儒陆陇其对此感叹道:

今朝廷虽大开言路,无有忌讳,而议者未能深体上意,往往局蹐而不敢尽,是以虽章奏日上,而试问引裾折槛者,何人也!碎首玉阶者,何人也!言及乘舆而天子改容,事关廊庙而宰相待罪者,何人也!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康熙皇帝几下江南劳费民力,但却没有大臣们去“午门长跪”;尽管他晚年立废太子造成朝政剧烈动荡,也没有大臣们去“争国本”;尽管乾隆皇帝生活奢侈浪费,也没有大臣去指责他“酒色财气”。长此以往,批评的声音没有,我们看到的清代皇帝自然也就是一副“勤奋自律”的样子了。

感谢悟空的邀请,这里是古今热血历史,喜欢我的朋友关注下我,谢谢!

明朝的合法皇帝共16位,下面来说说几位代表性人物:

清承明制,但是明朝皇帝大多个性十足,而清朝皇帝大多勤奋自律,这对古代国家治理有什么影响?清承明制,但是明朝皇帝大多个性十足,而清朝皇帝大多勤奋自律,这对古代国家治理有什么影响?

1、(大神)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自不用说:任内驱逐胡虏、扩疆开遍、奖励垦荒、恢复民生、惩治贪官、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

2、(个性)孝宗皇帝一夫一妻怕老婆、正德皇帝沉湎豹房、做事随心所欲;嘉靖皇帝迷恋修丹炼药、追求长生不老;木匠皇帝熹宗酷爱木匠、建筑、戏曲,无一不通。

3、(人才,作者喜欢他)宣德皇帝:作为一个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皇帝,任内又是一个喜欢射猎、美食、促织(促织就是所谓的斗蛐蛐)的皇帝,人称促织天子。

  • 内政上养民休兵、整顿机构,实行精简和裁冗措施,以振朝风。且在民生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如:减免税粮、复业流民、赈灾救荒等。
  • 外交上有郑和七下西洋,这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郑和在返航途中逝世)。极大地宣传中华文明,并且震慑一些不朝贡的外藩。且安定安南(也就是现在的越南),从此朝贡不绝。
  • 军事上亲征蒙古,合理分兵布阵,并且亲自射杀敌军先锋,杀死三人,威震漠北。清承明制,但是明朝皇帝大多个性十足,而清朝皇帝大多勤奋自律,这对古代国家治理有什么影响?清承明制,但是明朝皇帝大多个性十足,而清朝皇帝大多勤奋自律,这对古代国家治理有什么影响?

从这里可以看出皇帝在工作的同时,有合理的兴趣爱好并不会给国家带来危害,反而激发国家的活力。

清承明制,但是明朝皇帝大多个性十足,而清朝皇帝大多勤奋自律,这对古代国家治理有什么影响?清承明制,但是明朝皇帝大多个性十足,而清朝皇帝大多勤奋自律,这对古代国家治理有什么影响?

清朝的合法皇帝共11位(从努尔哈赤算12位,皇太极建立清朝算11位,清朝入关算10位),下面来说说几位代表性人物:

1、(大神)康熙帝除鳌拜、灭三番、收台湾、阻沙俄,稳定清朝入关后的局势。(小神)乾隆号称十全老人,在位虽然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的最高峰,但后期丽致败坏、闭馆锁国政策间接的造成了中国逐渐从封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社会。清承明制,但是明朝皇帝大多个性十足,而清朝皇帝大多勤奋自律,这对古代国家治理有什么影响?清承明制,但是明朝皇帝大多个性十足,而清朝皇帝大多勤奋自律,这对古代国家治理有什么影响?

2、同治、光绪、宣统三朝皇帝无后,历史少有。

清朝跟不上世界进步的脚步,造成了近现代中国人民的长期苦难。

算了下班了,就说到这了。喜欢我的点下关注,谢了!

最典型的。

嘉靖皇帝沉迷修道,明朝国力下降。而后万历四十年不上朝,国家也能运转。

康熙皇帝文武双全,和俄国签订第一个条约《尼布楚条约》。然而从顺治手里开始的文字狱在康熙年间发展壮大,而且还加强了海禁。

毕竟治理国家不可能靠一个人

  • 古代女子出嫁前需要学习的知识,分别有几个方面?

    在古代,女子出嫁前需要学习很多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她们的婚姻生活,更是为了她们在未来的家庭中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本文将带您了解古代女子出嫁前需要学习的几个方面的知识。  一、家务劳动  在古代,女子出嫁前需要学会家务劳详情>>

    2024-01-20
  •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2024-01-20
  • 文明过滤器理论:理解文化进化的关键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一现象,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理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之一便是“文明过滤器理论”。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这一理论的内涵、起源及其对文化进化的启示。  一、文明过滤器理论的内涵详情>>

    2024-01-20
  • 庞德不投降关羽:武艺之争还是忠诚之魂?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威震天下,英勇无敌。然而,在曹操麾下,也有一位勇猛的将领庞德,他曾誓死不降关羽。那么,庞德不投降关羽是不是因为不服关羽的武艺呢?本文将从历史资料出发,探讨这一话题。  一、庞德与关羽的武艺之争  庞德,字子升,东汉详情>>

    2024-01-20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刘邦与韩信的悲欢离合

    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英雄豪杰,他们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人物,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就是汉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韩信。本文将以韩信为主线,讲述他与刘邦的悲欢离合,以及他在汉朝建立过程中的重要贡详情>>

    2024-01-20
  • 故宫门钉的神秘之处:为何摸不得?

    作为中国最大的古代建筑群,故宫博物院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在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许多游客都会去摸一摸故宫的门钉。那么,到故宫玩为什么要摸门钉?为什么不能乱摸?本文将为您揭开这一谜团。  一、门钉的象征意义  故宫的门钉,又称详情>>

    2024-01-20
  • 芈月传中的苏秦:历史原型与人物解析

    电视剧《芈月传》自开播以来,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其中,苏秦这个角色备受关注。那么,芈月传中的苏秦是谁?他是否有历史原型呢?本文将为您揭开谜底。  一、芈月传中的苏秦  在《芈月传》中,苏秦是秦国的一位谋士,他机智过人,足智多谋,为秦国详情>>

    2024-01-20
  • 铁木真与西夏:为何不趁机进攻老巢?

    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与和平总是交替出现。蒙古帝国的铁木真和西夏王朝,作为两个强大的国家,为何在关键时刻没有趁机进攻对方的老巢呢?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战略考量和国际关系等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一、历史背景  1. 铁木真的崛起  铁木真(详情>>

    2024-01-20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