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

来源: 2022-11-27 21:40:00 人气:
字号: 小号| 大号
【内容导读】所谓文化差异主要是指价值观与信仰的差异,表现为风俗习惯、科技、文学、艺术等等各领域。众所周知,宋朝和明朝都是我国古代非常强盛的朝代。但是在文化方面,宋朝具有一定优势,宋朝的文化处于一个历史的顶峰,而且两宋思想开放,出了不少有名的大文豪,绘画

所谓文化差异主要是指价值观与信仰的差异,表现为风俗习惯、科技、文学、艺术等等各领域。众所周知,宋朝和明朝都是我国古代非常强盛的朝代。但是在文化方面,宋朝具有一定优势,宋朝的文化处于一个历史的顶峰,而且两宋思想开放,出了不少有名的大文豪,绘画和诗词的成就也是鲜有朝代可以比肩。

反观明朝设东西厂,锦衣卫,宦官弄权,思想控制严酷,相比宋朝的文化开放程度,明朝确实有所不足。

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

究其原因,恐怕主要还是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大不相同。两宋基于大唐而立国。大唐则是世界大国,称得上是盛世,是整个世界的中心。宋朝继承和发扬唐代的优秀思想和文化,社会基础相对稳定,经济发展再度繁荣,社会风气日趋良好,具备了文化进一步繁荣的环境基础。而明朝基于元朝立国,元朝入主中原后基本没有采用中原文化和制度,我们所看到的元朝汉化实际上并没有十分到位,与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面。元朝既没有大规模的继承宋朝的制度,明朝也没有大规模的继承元朝的制度,文化上的断层或多或少割裂了唐、宋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

因此,宋朝的文化达到了中国历史新的高度,开辟了中国文化史的最高峰。

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

纵观历朝历代,宋朝对文人的待遇在中国史上属于最高水平,由于宋朝非常重视考生素质,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政府的强力支持。宋仁宗时,下诏州、县办学,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宋朝官学,规模空前,政府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太学、武学、律学及四门学和广文馆。中央各部门也设立书学、算学、画学、医学。地方上,设立州县两级学校,并设立学官。教师先由地方选聘,后改聘进士或国子监、太学毕业学生,教材有国家统一颁布,多以《四书》、《五经》为主。这些均奠定了宋朝文化繁荣的坚实基础。

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来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学者不在少数。

但宋、明两朝均是中国历史上建立300余年的伟大帝国,其历史影响各有千秋,意义源远流长。

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

宋朝在唐宋八大家占了六席,词的成就鼎盛,出现了无数大家。而明朝小说和散文最辉煌,四大名著有三部出现在明代。著名散文家有张岱,宋濂,杨慎,归有光等。明代的戏剧也非常突出,有徐文长,汤显祖等著名大师级人物。

在书画上宋朝成就极高。书法有“苏、黄、米、蔡”四大家,宋徽宗的“瘦金体”更是独具特色,瘦硬中寓于腴润之致。绘画有,范寛,李公麟,张择端等顶级大师。《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这些巨作都出现在宋朝。但明代的书画艺术似乎一点不逊于宋代,书法有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徐文长,董其昌等大师。明代的文人画极辉煌,著名大家无数,比如徐文长,唐伯虎,文征明,沈周。巨作有《汉宫春晓图》等。

在思想和哲学上宋朝文人学问都极高,著名思想家有革新派代表王安石,理学派代表朱熹。明朝思想家也是不少,有心学派代表陈献章、湛若水、王阳明。

…… …… ……

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和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中华民族五千多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历史为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这就确立了新时代我们文化继承的理论基础。

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

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不古话题。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继承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关乎到当下乃至未来一个时期治国理政,而且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

北宋以文治国,将“兴文教、抑武事”定为国策,学术人才层出不穷,社会普遍崇尚读书。至南宋初,文人学士南迁,也继承了北宋尊孔重儒、提倡读书、重视教育等特点,社会文化多元活跃。相比宋代,明代在文化政策上虽然也重视教育、尊崇儒学、提倡程朱理学,但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明代的文化专制空前发展,典型的如朱元璋“删孟”,禁止生员议论政事,实行八股取士、钳制异端思想等,呈现出与南宋风格迥异、极为专权霸道的文化特点。

明代与宋代基于同样的儒家理念,却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风格,与各代具体的文化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密不可分,也与明宋期间的元朝文化政策转向也有着极大的关联。下面,小学徒主要以南宋与明代的情况作对比,从文化管理机构、儒学政策、科举政策和出版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并从元朝文化政策的具体实施探究差异的形成根源。


一、南宋和明代文化政策比较分析

(一)文化理念比较

有宋一代,为防止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干戈扰攘的局面重演,自立国起一直采取“兴文教、抑武事”的策略,以“重文崇儒”为导向,儒学和文人在整个宋代都很得重视,形成了百花齐放、互争雄长的格局,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事功之学、以吕祖谦为代表的婴学、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之学等主要学派林立,维持近百年之久,后来至理宗时程朱理学才成为官方哲学,王国维曾指出“宋代学术,方面最多,进步亦最著”。此后的元明清三朝几百年间,理学一直被奉为正统思想,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

对儒学的尊崇虽然在元代有所削弱,但在明代却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明代对中国传统的儒学采取尊崇的态度,积极利用它作为统治思想,强调“崇儒重道,尊礼先师”。洪武元年,朱元璋“以太牢祀孔子于国学,遣使诣曲阜致祭”,并规定科举考试内容以程朱理学为主,要求学者“一宗朱氏之学,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镰洛关闽之学不讲。”确立了程朱理学的官方统治地位。对明朝中后期阳明心学的出现,明代甚至不遗余力地对之进行了镇压,如禁讲学、毁书院、残杀士人等,呈现出高度的排他性。

虽然同样将儒学作为尊崇,将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但不同的是统治理念的形成过程。南宋是学派林立百年之久、直到理宗时才奉程朱理学为正统。而明代,则是从立国开始,就将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通过权力持续巩固,独尊儒术、排斥他说,与宋代迥异。

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

(二)文化群体比较

晚唐以来,士族门阀地主受到了沉重打击,其把持政治的传统己被打破,庶族地主实力扩大。顺应此潮流,南宋继承北宋之制,对科举制度也进行改革,取消门第限制,除犯人、奴掉等外各阶层都可以参加科举入仕,因而仕人的来源大大扩大。南宋贡举开科考试共四十九榜,其登科人数有具体记载者为正奏名进士二万三千一百九十八人,特奏名进士一万九千零八十七人,合计四万二千二百八十五人。据《宋史·宰辅表》记载,宋代133名宰相中,科举出身的达到123名之多。南宋名宰相中,除韩诧胃一人外,全是进士出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例子很多,比如高宗名臣吴莆、光宗名臣陈亮。

明代的科举承宋、元之制,处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阶段。明代的科举制度,由洪武十五年年八月,朱元璋诏礼部“设科武取士”,仁至十七年年三月,礼部颁行《科举成式》,遂成为定制。明人王世贞《弃山堂别集》中统计的数据,洪武至崇祯年间内阁大臣人中,进士出身者为82人,占94%。科举选拔的人才成为国家统治的中坚力量。

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

虽然南宋与明朝都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士大夫成为国家治理的主要主体,士大夫阶级都得到重视重用,但在管理方式上呈现很大不同,特别是士大夫群体与皇权的关系方面,宋代是士人共治、明代是皇权独大。宋代奉行的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宗之法,受皇权迫害的文人少之又少,北宋儒学大师程颐就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帝王之道也,以择任贤俊为本,得人而后与之同治天下”。而到了明代,对士大夫则实行特务统治和高压管理,对待士大夫轻则梃杖,重则用刑,锦衣卫、东厂、西厂迫害了无数文人,明代的文人地位比起宋代一落千丈。

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

(三)文化作品风格比较

出版既是一项文化事业,是文化传播、传承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一项商业经营活动,追求经济利益。南宋时辖十五路地方,无一路不刻书,刻书地点可考者达处183处。其中,官刻书重经、史,对待儒家经典格外看重,私刻书则偏重子、集,宋人词集出版繁多。

而明代随着印刷技术的普遍应用及教育事业的普及,图书市场比起南宋更加繁荣,当时全国书坊遍布全国各地,“南京书坊93家,北京书坊13家,杭州24家,苏州37家,徽州10家,建宁84家。”在繁荣的图书市场背后,明代有着与其他朝代不同的艺术成就,明代的古文、诗、词一类的旧文学成就一般,而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为主的章回体小说,特别是我国第一部文人独创的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金瓶梅》,还有大量的以历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和传记文学、寓言杂文、短篇话本、拟话本等等,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

(四)文化教育管理机构比较

在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南宋承袭北宋,中央最高教育行政机构是尚书省属下的礼部,礼部下属的专门教育行政机构是国子监,“凡学皆隶国子监”。地方教育事业在宋代始创了路级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提举学事司,“掌一路州、县学政,岁巡所部以察师儒之优劣、生员之勤惰,而专举刺之事”,提举学事司受地方行政长官管辖。

明代的教育管理机构与宋代也是一脉相承,统归礼部管理,礼部之下同样设有中央教育领导与管理机构—国子监。有所不同的是,明代的地方教育行政更加下沉、相对独立。与南宋的地方教育机构提举学事司对应的,明代也在地方设置提学官,在南北两京设提学御史。同时,在各府内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各一员,训导府学四员,州学三员,县学二员,负责学校内部日常事务。按照明朝谕令,“布政司、按察司官及巡按御史,不许侵越提督者职事。”可见,明代地方提学官有相对的独立性,统领下级各府教育机构,比起南宋松散的文化机构管理结构,有利于贯彻执行明朝统治者的意志。

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

小结

明代文化与南宋文化是同宗同源,同样尊崇儒家学说,同样是士大夫群体治国,同样的教育机构设置,在文化根源和性质上差别并不大,相对而言,南宋与元、元与明的文化区别更加明显。元代一朝都没有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理政的主导思想,儒士大多充当学官和儒吏,科举迟开,入仕狭窄,政治地位远不及宗教首领,政府中高级职位几乎为数十个家族所垄断,与明代、南宋相比,元代更加呈现出较大的文化区别。

而明代与南宋相比,则是同样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风格,宋代文化更加包容开放,明代文化更加专制统一,这与元朝90多年的统治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元代统治对“南宋—明代”文化差异的影响分析

(一)草原文化影响了明代专权文化的酷烈程度

蒙古民族习惯于草原游牧文化,思维直观,偏向于武力形式,认为一切都是长生天的旨意。所以终元一代,以呈帝为首的蒙古统治阶级接受汉化的进程十分缓慢,整个元代儒家思想始终没有被明确立为治国主导方针,失去了汉唐以来“独尊”的显赫地位。而儒学被统治者看作是替蒙古大汗“告天祝寿”的工具之一,仅作为一种宗教受到优待,在元代甚至有十儒九丐的说法。

元朝后期元代帝王对儒家的重视程度有所加强,但未必真正了解和尊崇孔儒,他们更看重是“尚霸术,要近利”的功利性来完成统一霸业,以推行传统教育来安抚人心。因而往往给讲授道德性命、圣贤之道的儒生以优待和荣誉,却安排到闲散的职位上,对科举也相当冷落。

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

元代对儒生的轻视传统影响到后期的明代政权,加上朱元璋出身底层,是通过民间武装起义的方式建立的政权,与文人士大夫群体格格不入,在明朝立国初期很多文士拒绝认同朱氏政权、拒绝出仕,即使是应明太祖的征召而辅佐新朝之士,也抱有一种不得已的心理。如明史载“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日‘牧竖耳、奉之何为’,刘基的态度在当时儒生中是有代表性的。

所以虽然明朝重新确立了儒学的尊崇地位,也大开科举之门,但对士大夫群体的尊重程度远不如宋代,更倾向于采取一种酷烈专权的手段来进行文化统治,明代一朝对文人的迫害尤甚。

(二)奠定了程朱理学的儒家地位

虽然元代不重视儒家,但程朱理学在儒家的主导地位却是在元代巩固下来的。元代理学的北传要得益于赵复,蒙古军队攻打南宋时俘虎了赵复,儒臣姚枢和杨唯中将其请到燕京,并建立太极书院,自此理学得以在北方传播。自此到元统一全国,许多理学名家都进入朝中备列顾问,其中许衡、刘因、吴澄为元代三大学者,在开国初期参与制定礼仪官制,推行理学传播,得以使理学成为官学。

在元代重新恢复科举后,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定为科场程式。元代科举规定,答题时四书和《诗经》采用朱注,《周易》采程朱之说,《尚书》用朱熹门人蔡沈之说,《春秋》用程颐私胡安国之说。除《礼记》、《春秋》尚用古注,其他儒家经典一律采用程朱理学为统治阶级正统思想。元代考试内容以程朱理学为主,只重道学家空洞教学,导致内容偏空泛,缺乏学术生命。而明代继承了元代考试内容的规定,到了永乐年间,还以程朱思想为标准,编成了《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并诏颁天下,以此作为士子习业的经典著作、科举考试的准绳和评定天下学术是非的唯一钦定标准,进一步发展成八股取士,对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

(三)士人地位的降低反而促进了明清小说文化的发展

由于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取士重视家世出身,且长期废行科举,自金亡停科到元代中叶复科,科举取士制度在蒙元政权下停废长达80年之久,元代科举自延祐到元末共举行七次,共一千二百多人,相当于文臣总数的百分之四,仅相当于唐宋时期的十分之一,且官职大多低下,难于升迁,因而元代鲜见科举出身的布衣卿相。元代科举无论是取士规模还是进士升迁,都是不及前代,儒士的社会地位也不高,汉族士人出路狭窄。

由于儒士失去了固有的社会地位,很多人不得不在传统仕途之外寻求安身立命之道,儒士沦落下层,促使知识向的一般民众普及,加之游牧民族对礼法管理较松,造就了文化精神的世俗化转向。俗文学,尤其是杂剧和小说的繁荣便与士人角色的转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士人的加入促使元曲、杂剧和小说等俗文学水平的大幅提升,所以元末明初会有《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经典小说的出现。

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


小结

元代九十多年的统治,对明代与南宋的文化差别的影响是显著的,草原文化对儒家的轻视延续到明代,让明代士大夫群体的尊崇地位远不如宋代,明代文化统治更加显示出残酷的一面。而士大夫地位的下降反而促进了儒家知识的下沉,不再像唐宋士大夫那样专注于道统学说、诗词歌赋等典雅文学,反而促进了杂剧小说元曲等俗文化的发展。但总的来说,明代是继承了宋代以来的儒家正统,将儒家作为统治思想,文化根源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只是经过元朝文化的融入改造呈现了不同的风貌。

宋朝和明朝都是大一统王朝,深远地影响华夏文明。两者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其中一个差异就是文化差异。如题所言,为何两者文化差异这么大?

如果说A与B差异比较大,有两层意思。

一是A与B根本就是两个体系的东西,没有指标去比较,例如不能比较沙子的数量和海水的体积。

二是A与B可以用共同的指标去比较。比如德系车和日系车区别,德系偏重性能,日系偏重实用。德系外形直线条为主,日系曲线为主,等等。

回到题目,文化可以比较吗?当然可以,如果宋朝文化是A,明朝文化是B,两者一个体系。但是文化是总称,既然要比较要把,文化拆成几个量化指标去看。

文化定义

文化定义多种多样,这里为了方便比较,采用如下定义: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和心理文化两个方面。

那就从这两个方面来比较,为何宋朝和明朝文化差别如此之大。

制度和心里文化比较

制度和心里文化包括社会制度和生活制度,这两种制度又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美学追求,显性表现在诗词歌赋,文学哲学以及科技发展等。

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

  • 宋朝开国于赵匡胤陈桥兵变。刚经历五代十国的混乱的宋朝百废待兴,赵匡胤定下重文抑武的国策,注意是重文抑武,不是重文轻武,后者是赵匡义走歪了,赵匡胤本身就是贵族出身。宋朝是为数不多的读书人的朝代。“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是宋朝文化繁盛的客观因素之一。唐宋八大家,宋朝八占其六,其他大儒更是如过江之鲫,苏轼,朱熹等等。明朝人宋濂说:

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

不光是士大夫,皇帝本人都文化翘楚,比如宋仁宗书法,还有皇帝巅峰宋徽宗等等。

  • 明朝建立于朱元璋农民起义,朱元璋出生布衣,开国之后杀尽功臣,社会佞气高升,对待读书人没有宋朝和善。随后拔高利于皇权统治的理学,科举采用八股文。从此读书人就没有了活力。后期更是闭关锁国,实施海禁。明朝制度严格利于封建统治但不利于文化繁荣。

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

物质文化

  • 宋朝是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之一。陈寅恪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总之就是无论农业,手工业,还是其他啥业都是世界第一就行,而且纸币就是仁宗朝发明的。明朝和周边贸易也是历来朝代中规模比较大的。正因为制度心里文化繁盛促进了物质文化的空前发展。反过来,物质发展促进制度心里文化高升。相辅相成。而且宋朝在每年向辽国,西夏岁币那么多的情况下还是富得流油,可见实力雄厚。

  • 明朝初期,社会秩序逐渐恢复。随后嘉靖朝,社会再次繁荣但是随后实施海禁以来,社会经济就被遏制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再加上面说的制度文化严厉不和谐,导致朝纲腐败,党争严重。后期起义和倭寇横行,这都导致物质文化发展衰落。但是明朝造船业绝对世界领先,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是开着几十首航空母舰。随着英国工业革命成功,华夏文明从此被西方超越,目前还在苦苦追赶。

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宋朝和明朝的相似之处(宋朝明朝文化差异)

综上来看,宋朝和明朝的文化无论在物质文化方面还是制度心里方面差异都比较大,其中宋朝因开明和谐的制度文化促使物质文化空前发展。而明朝前期社会秩序恢复有过发展但是因为后期朝纲腐败,党争严重,加上外部因素等导致物质文化随之衰败。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作者,侵必删)

  • 古代女子出嫁前需要学习的知识,分别有几个方面?

    在古代,女子出嫁前需要学习很多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她们的婚姻生活,更是为了她们在未来的家庭中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本文将带您了解古代女子出嫁前需要学习的几个方面的知识。  一、家务劳动  在古代,女子出嫁前需要学会家务劳详情>>

    2024-01-20
  •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2024-01-20
  • 文明过滤器理论:理解文化进化的关键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一现象,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理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之一便是“文明过滤器理论”。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这一理论的内涵、起源及其对文化进化的启示。  一、文明过滤器理论的内涵详情>>

    2024-01-20
  • 庞德不投降关羽:武艺之争还是忠诚之魂?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威震天下,英勇无敌。然而,在曹操麾下,也有一位勇猛的将领庞德,他曾誓死不降关羽。那么,庞德不投降关羽是不是因为不服关羽的武艺呢?本文将从历史资料出发,探讨这一话题。  一、庞德与关羽的武艺之争  庞德,字子升,东汉详情>>

    2024-01-20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刘邦与韩信的悲欢离合

    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英雄豪杰,他们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人物,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就是汉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韩信。本文将以韩信为主线,讲述他与刘邦的悲欢离合,以及他在汉朝建立过程中的重要贡详情>>

    2024-01-20
  • 故宫门钉的神秘之处:为何摸不得?

    作为中国最大的古代建筑群,故宫博物院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在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许多游客都会去摸一摸故宫的门钉。那么,到故宫玩为什么要摸门钉?为什么不能乱摸?本文将为您揭开这一谜团。  一、门钉的象征意义  故宫的门钉,又称详情>>

    2024-01-20
  • 芈月传中的苏秦:历史原型与人物解析

    电视剧《芈月传》自开播以来,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其中,苏秦这个角色备受关注。那么,芈月传中的苏秦是谁?他是否有历史原型呢?本文将为您揭开谜底。  一、芈月传中的苏秦  在《芈月传》中,苏秦是秦国的一位谋士,他机智过人,足智多谋,为秦国详情>>

    2024-01-20
  • 铁木真与西夏:为何不趁机进攻老巢?

    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与和平总是交替出现。蒙古帝国的铁木真和西夏王朝,作为两个强大的国家,为何在关键时刻没有趁机进攻对方的老巢呢?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战略考量和国际关系等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一、历史背景  1. 铁木真的崛起  铁木真(详情>>

    2024-01-20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