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这是大秦统一天下的第六年。
东巡途中,秦始皇派遣燕人卢生出海寻访传说中的神仙。
卢生没有找到仙人,回来后却为秦始皇献上一本名为《录图书》的预言书,其中有一句谶语:
“亡秦者,胡也。”
此时,秦始皇东临碣石而归,看到谶语后,以为北方的胡人是秦朝的心腹大患,于是派将军蒙恬发兵30万,北征匈奴,将匈奴从河套平原驱逐到阴山以北,巩固帝国边防。
方士的一句谶语,竟让秦始皇大动干戈。
在人生的最后五年,对死亡的恐惧、对帝国前途的担忧,以及继承人问题的悬而未决,使秦始皇长期处于愁云笼罩之下。
弃旧开新的大秦帝国,随着始皇帝的焦虑,走向盛极而衰的命运。
秦始皇画像。图源:网络
起初,秦始皇并没有执着于追求长生,在统一战争前后,他的生死观念比较正常。
公元前221年,39岁的他一统天下后,下诏说,自己以凡人之躯,依托宗庙庇佑,兴兵灭六国,遂使天下大定,要更改名号,才能使功业传于后世。
群臣建议,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为尊贵,秦王应当改称“泰皇”。
秦始皇采纳了一半建议,他将“泰”字去掉,再与上古五帝的“帝”号合并,自豪地开创了“皇帝”这个新称号。
但是,秦始皇自称为“皇帝”,特意在前面加了一个“始”字。意思是,从秦始皇开始,“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为此,秦始皇命数十万劳工在骊山一带(今陕西临潼县东南)夜以继日地修建秦始皇陵。这座恢弘壮丽的陵园,将成为他百年后的藏身之地。这表明,始皇帝相信人终有一死,他的英魂会在地下世界继续保佑大秦江山,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传承下去。
汉代典籍中,记载了一则秦始皇讨论禅让的逸事。
有一天,秦始皇召集群臣,以五帝实行禅让制、三王(夏禹、商汤、周武王)行世袭制,询问他们两种继承制的优劣。
由于此事涉及皇位继承人问题,在场的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大都保持沉默,只有一个叫鲍白令之的博士敢于发言,他说:“五帝让贤,是以天下为官天下;三王世袭,是以天下为家天下。”
秦始皇的称号有一部分继承自五帝,他认为自己的德行堪比五帝,就问鲍白令之:“我德过五帝,如果以天下为官天下,谁可以继承我的事业?”
鲍白令之当场讽刺道,陛下行的是“桀纣之道”,您修筑的楼台直插云霄,宫殿连绵五里,造重达千石的铜钟,铸重达万石的钟架,嫔妃数以百计,倡优数以千计,兴修骊山宫室,一直修到咸阳雍门。为了自己享乐,费尽天下资财,竭尽举国民力。这样偏颇自私而不顾他人,怎么能跟五帝比道德,想要以天下为公呢?
秦始皇听了默不作声,面露愧色,从此打消了“禅让”的念头。
从这个故事可见,秦始皇自知,生命终有一天会消亡,他才完成统一大业,就已经开始考虑继承人问题。
《史记》中记载了多次秦始皇求仙的活动。
其中,第一次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齐人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上面有仙人居住,请求始皇帝派童男童女一同前往探索。
这个传说从战国时期就已流行。史载,“自(齐)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
实际上,齐鲁之地靠海,航海者有时会看到海市蜃楼,古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才演变成了三仙山的传说。
秦始皇也无法理解这一现象,于是掏钱给徐福造船,派出数千童男童女,随他出海求仙。
这次东渡求仙活动是徐福请奏,而非秦始皇主动下令,可以看作是战国以来东方沿海寻仙传统的延续,也是统一的大秦帝国开拓海上航线的活动。
在秦始皇在位期间的五次巡行中,他经常到达海边,多次乘船与大臣“议事于海上”,所到之处,无不刻石颂其功德。在最后一次出巡时,秦始皇梦见与海神交战,醒来后亲自以“连弩”射海中“巨鱼”,还成功捕杀了一只。这只 “巨鱼”有可能是鲸鱼之类的动物。
按照五德终始说,秦朝属于水德。
秦始皇对海洋的向往,不仅仅是为了寻仙问药,也是一种先进的海洋政治意识,他也许已将统治的目光投向了海的另一边。
但是,到了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主动派遣燕人卢生出海寻找仙人,已经明确目的是为了“求仙人不死之药”。
可以说,从这一年起,秦始皇的生死观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他任用一批方士为其求仙问药,甚至不惜为此花费巨资、动用军队,还把其自称“朕”改成了“真人”。他下诏说,我仰慕得道的真人,以后我就自称真人了。
在人生的最后五年,秦始皇身体每况愈下,愈发惧怕死亡。
秦始皇可能意识到,他的死,将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因而更加执着于追求一种永恒的秩序。
寻仙问药,只是其中一种表现。
秦始皇陵兵马俑。图源:摄图网
秦始皇的最后五年,大兴土木、滥发徭役、焚书、坑儒等种种暴政频繁出现。
很多人将这些现象归咎于秦朝的严刑峻法,认为这是暴秦速亡的原因之一。
但从云梦秦简、里耶秦简等记载来看,秦法虽然繁杂,却并非尽是苛刻的律法。
秦朝的法治观念,可以追溯到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之初,为了树立权威,曾经“立木为信”。
当时,商鞅在国都的城门外竖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贴出公告,有谁能把木头移到北门,就赏赐他十两金,等了半天没人敢动,又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金。此时,才有一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言出必行,立刻赏他五十两金。
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就此展开。之后,商君虽死,秦法不亡。
因此,秦法有“使法必行”、“刑无等级”以及“使民明知而用之”等法治思想。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凡事皆有法式”。
云梦秦简中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等二十多种法律文件。那个叫“喜”的墓主人,生前是秦朝的小官吏,他在竹简上记载了大量运用秦律的实例,并将这些竹简压在自己的身体之下,一起带进了墓里。
里耶秦简中的文书,则表明秦朝严格执法,面面俱到,包括户口、土地、物产、田租、劳役、兵甲、钱粮、道路等都有一整套完备的法律。
比如,里耶秦简中记载了多起追讨欠款的案件。其中有一则说到,阳陵有个叫“毋死”的士兵,欠了8064钱,现在洞庭郡当戍卒,但不知道在哪个县。阳陵县已经派人到“毋死”家中训责,也办了一份“钱校券”发给洞庭郡,移交其服役地追讨。
这一封书信告诉我们,以秦朝官吏的手段,“老赖”跑到哪里都躲不过。
统一的秦法,代表秦始皇四海归一的雄心壮志,而他在强行推行法家意识形态时,也要面对不同思潮的交锋。
于是,在秦始皇生命的最后五年中,出现了焚书坑儒事件。
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图源:影视剧截图
焚书,发生于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
焚书事件的导火索,是秦朝建立后,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的一次冲突。
这一年,秦始皇在咸阳宫设宴,在场70余名博士为他祝寿。
宴会上,一个叫周青臣的官员配合秦始皇的演出,带头拍马屁,说秦始皇“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秦始皇听了飘飘然。
偏偏有人不给领导面子。齐国儒生、博士淳于越是一个推崇分封制的复古派,听到周青臣对秦始皇阿谀奉承,还给郡县制点赞,当面就怼了起来,说:“殷周兴盛千年,在于分封子弟功臣,相互辅助。如今皇帝一统天下,而子弟没有封爵,万一有像齐国田氏夺权篡位一样的事情发生,谁能来救驾?”
淳于越紧接着慷慨陈词:“我没听过做事不遵守古训,还能长久的。现在周青臣又当面奉承陛下,加重您的过错。这人肯定不是个忠臣。”
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辩论,在大秦不是新鲜事儿。最经典的一场,是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后,丞相王绾与廷尉李斯之间的论战。王绾是复古派,主张分封制,李斯则是郡县制的支持者。
当时,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不再进行分封,依靠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淳于越在咸阳宫宴会上旧事重提,再次挑动了李斯敏感的神经。
在听到淳于越的言论后,时任丞相的李斯,决定对复古派进行彻底打击,从根源上断绝这股复古思潮。
李斯向皇帝指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上古三代有什么可效法?时代变了,治理天下的方法也应该不同。现今陛下开创万世大业,非愚儒所能理解。天下已定,法令一统,百姓应当努力耕作,读书人就要学习法令禁条。”
李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儒生“不师今而学古”,是在否定现行制度,扰乱老百姓的思想。
在他看来,知识分子读了《诗经》、《尚书》、诸子百家典籍,常借古书非议当朝,只有烧毁这些在民间流传的古代典籍,才能断绝此现象。
因此,李斯冒死向秦始皇提出了“焚书”的主张(“丞相臣斯昧死言”):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的回答,史书上是简洁明快的3个字——“制曰:可”。
焚书令的处罚异常严酷。
法令颁布后,如果有人谈论《诗经》、《尚书》之类的书被发现,就要被斩首弃市;引用古代典籍非议时政的人要满门族灭;官吏知情不报的与犯者同罪;法令颁布后超过三十日留书不烧者,要脸上刺字送去修筑城墙。
焚书的目的,是禁止民间阅读如《尚书》、《诗经》等复古学说。但现在很多人认为秦始皇“焚书”,是把天下所有书籍都烧掉,实际上,并非如此。
《史记》就说“《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官方与民间还是留存了许多儒家经典。秦末战乱之后,这些书籍重见天日。除此之外,其余类型的书很多也留下了,如医药、农学、卜筮等实用书籍。
上世纪30年代,二战前夕,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臭名昭著,发起“柏林焚书”事件,有些中国学者认为他是大独裁者,就把他比作秦始皇。
鲁迅先生得知此事,表示你们可以骂希特勒,但别把他比之于秦始皇:
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
在这场辩论中,淳于越是齐国人,李斯是楚国人,秦始皇博采众长,没有盲目铲除异己,但次年的一次事件,让他愤怒地大开杀戒。
李斯剧照。图源:影视剧截图
焚书后的第二年,发生了“坑儒”事件。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深得始皇帝信任的方士卢生、侯生聚在一起议论秦始皇。
他们说,秦始皇这人刚愎自用、专任刑杀,自从兼并天下后,以为自古以来无人能比得上自己,朝中虽然有博士70人,其实都是摆设,全是皇帝一人说了算,没有人敢跟他提不同意见,只有执行严刑峻法的狱吏得到他的信任。
这两个方士说,长此以往,上位者听不到不同意见而日益骄横,下位者为了博取信任,只会欺骗皇帝,这样迟早要完。
这一番话,很快传到了秦始皇耳中。卢生与侯生保密工作做得不好,跑路却飞快,等到秦始皇下令追捕时,他们已不知逃到何处。
恼羞成怒的秦始皇将气撒在自己曾经最信任的方士身上,于是将此事上升为政治事件,指责京城咸阳诸生“或为妖言以乱黔首”,这是极其严重的罪名。
既然搜捕不到卢、侯二生,秦始皇就拿咸阳的诸生(包括方士、儒生等)开刀,经过审讯之后,牵扯出460人,将他们尽数坑杀,以威慑天下人。
坑儒事件对秦始皇晚年最大的影响,是导致他与长子扶苏的不和。
扶苏反对这一极端暴力的做法,而且尤为同情与方士一同遇害的儒生。他上书劝谏道:“天下初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儒生皆诵读、效法孔子的主张,现在陛下用严刑峻法处置这些人,臣担忧此后会天下不安。”
法家粉丝秦始皇不以为然,他决定给这个宅心仁厚的长子一点教训,把扶苏贬到了上郡(今陕西北部),给蒙恬的军队做监军。
相比扭曲的生死观,秦始皇对权力与秩序的执念,更使他晚年处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他频繁东巡,不辞辛苦地亲自带着“大秦中央巡视组”到关东六国地区办公,都是为了加强对关东的震慑。但是他的高压政策非但没有压灭反秦的暗流,反而让这股势力愈演愈烈,最终在他死后迅速爆发。
为了寻求政治上的安全感,秦始皇将咸阳二百里内的道路相连,强制每天自己每天批完60斤的公文,否则不得休息,身心俱疲的情况下还服用方士炼制的丹药,身体大不如前,脾气也变得更加暴躁。
扶苏反对坑儒,遭到贬谪。图源:影视剧截图
那句“亡秦者,胡也”的谶语还在耳畔萦绕。到了秦始皇去世前一年,公元前211年,发生了一连串怪事,更让秦始皇心不自安。
古代的皇帝大都迷信天象,偏偏在这一年,出现了“荧惑守心” 的天象。
“荧惑”指火星,当火星运动到了天蝎座中被称为“心宿”的三颗星附近,并停留一段时间,就称作“荧惑守星”。
荧惑守星的寓意极不吉利。古人认为,心宿中三颗星分别代表皇帝与皇子,是争夺皇权的象征,表示帝王恐有亡故之祸。
另外,据史书记载,这一年有一颗陨石掉落到了东郡(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市),人们上前观察时,发现陨石上刻着字——“始皇帝死而地分”。
陨石坠地不是大事,但这句话问题就大了。
秦始皇大为震惊,派人到东郡逐户排查,看是谁刻了这行字,结果无人承认。秦始皇当即下令,处死了陨石周围所有的居民,并焚毁了这块刻字的石头,此事就此作罢。
不久后,另一件诡异的事让秦始皇惊出一身冷汗。
这年秋天,一个使者经过华阴(今陕西华阴市),被一个手持玉璧的人拦住,对方说:“请你替我把这块玉璧送给滈[hào]池君。”
临别前,他还对使者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今年祖龙死。”
使者回到咸阳,跟秦始皇汇报此事。皇帝一听,心情估计更郁闷了。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帝踏上最后一次东巡的旅途。
此次随行的人,有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上卿蒙毅和秦始皇少子胡亥。
半路上,秦始皇突然发病,到沙丘(在今河北邢台市)人已经快不行了。
秦始皇病重时,占卜结果显示有山鬼作祟,蒙毅临时被派往各地祭拜名山,为皇帝祈求消灾。
如此一来,赵高有了可乘之机。赵高是一个颇具才华的大臣,曾教皇子胡亥书法、法令,并掌握皇帝符节、印玺,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大臣之一。他决定利用职权之便,为自己捞取最大的政治资本。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一向忌讳谈论生死的秦始皇,放弃长生不老的幻想,开始安排后事,他给远在上郡的长子扶苏留下一道诏书,具体内容已不得而知,只知其中有一句“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即诏令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为他送终。
我们不知秦始皇赐书扶苏时心情如何,但从他命儿子直奔咸阳,而非赶往沙丘可推测,他心里明白,自己是见不到长子最后一面了。
或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始皇帝不再埋怨宅心仁厚的长子,而是钦定他为继承人。
但这道关键的诏书,被赵高伙同李斯扣压下来。
之后,50岁的秦始皇在沙丘病逝,赵高与李斯共同拥立胡亥继位,并篡改遗诏,让扶苏自尽。史载,扶苏接到“伪诏”后大哭,不顾大将蒙恬阻止,拔剑自杀。
这一扑朔迷离的遗诏事件,史称“沙丘之谋”。
秦始皇崩后,赵高与李斯秘不发丧,没有让其他官员得知皇帝的死讯。他们用咸鱼的臭味掩盖尸臭,载着秦始皇的遗体经过秦直道,运回了咸阳。
一心想永远执掌帝国的秦始皇,最后竟连自己的遗体都无法掌控。
随后,大秦的国运在秦二世胡亥在位时期急转直下,仅过三年就走向灭亡,正应了那句弄假成真的谶语:“亡秦者,胡也。”
始皇帝之死。图源:影视剧截图
明代思想家李贽认为,秦始皇是“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的千古一帝,却又耐人寻味地说,始皇帝“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从“圣”的方面来看,秦始皇继承秦孝公以来六位秦国国君的基业,东出灭六国,结束500多年的诸侯纷争,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王朝。
他废分封、行郡县、统一度量衡、修驰道、修长城、书同文、车同轨,每一个都是顺应历史大势的抉择。
灭六国后,秦军北征匈奴、南平百越,将帝国延伸到前所未有的遥远边境,如秦始皇东巡泰山刻石所说:“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秦始皇为后世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拉开序幕,而他为中国开创的大一统格局,影响至今。
秦朝全图。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从“魔”的角度来说,秦始皇创建的秦朝仅存在15年就短命而亡,在历史上留下“暴秦”的骂名。
有学者统计,秦朝时,全国约三分之一的人口被派去服徭役。为了征集钱粮,秦朝向百姓征收了二十倍于古的田租赋税。为了修建秦始皇陵,秦始皇前前后后动用了70万人力。
秦代有一首民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这是说,生了男孩不要养活,生了女孩要好生抚养,君不见长城之下,是无数尸骨在支撑。中国古代往往是重男轻女,可当时的人们宁愿多生女孩,也不愿男孩长大了去服苦役。
秦始皇去世仅过去一年,一群无法及时赶往渔阳的楚地戍卒为了逃避处罚,揭竿而起,吹响反秦的号角。
起义军领袖陈胜、吴广喊出响亮的口号:“天下苦秦久矣!”
他们在反抗秦二世时,不忘抬出扶苏的名头,说秦始皇死后,即位的应当是贤明仁德的扶苏,可他因为多次进谏被派到外地带兵,最后竟无罪被逼自杀。
秦朝基层干部刘邦起兵时,给沛县父老乡亲送去的一封帛书上也是写着:“天下苦秦久矣!”
即便如此,汉高祖刘邦仍继承了秦始皇的帝制,并自诩为秦始皇的继承人。
刘邦终其一生,都对年长自己3岁的秦始皇怀着仰慕之情。
年轻时,刘邦不过是其家乡沛县的一介亭长。有一次到咸阳出差,看到秦始皇的车马出行,他不禁发出感慨:“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汉高祖刘邦画像。图源:网络
刘邦打败项羽,开创大汉王朝后,延续秦朝的政治制度,并在临死之前,下了一道派守墓人祭祀前代君王的诏书。在刘邦的安排下,汉朝对秦始皇的祭祀待遇一度高于其他前代君王。
汉承秦制,汉朝君臣在多次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时,也不忘审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
尽管秦始皇生前已意识到,自己注定将成为史书中独一无二的人物,但他终究看不到,后世对自己功过是非的评价。
千古一帝,最后也不过是归于尘土。
参考文献: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年
(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李开元:《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
辛德勇:《生死秦始皇》,中华书局,2019年
王子今:《“焚书坑儒”再议》,《光明日报》,2013-08-14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推行里甲制度,“命天下郡县编赋役黄册,其法以一百一十户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十人为之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十人管摄一里之事。”由这段话可以看出,里以自然村为基本单位,属于明王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NO.2470-中国缺铀文字:伯玥校稿:朝乾 / 编辑:苦果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质能方程式。其中c指的是光速,一个很大的数,而且是平方,即使小学生也能详情>>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NO.2469-吉林有了出海口?文字:刁像校稿:朝乾 / 编辑:澄澈【致谢】特别感谢从事外贸领域的金老师对本文的帮助2023年5月4日,海关总署发布《关于进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歼16战机各方面的故事,例如歼16战机的定位和综合性能。今天,我们聊聊印度的苏30战机。印度拥有270多架苏30战机,属于印度的绝对主力战机。目前,大部分苏30战机已经进入了服役中后期,急需进行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黑龙江省各个城市区划变迁和经济发展的故事,例如哈尔滨市、绥化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地区。大兴安岭地区非常特殊,地区行署机关在加格达奇区。但是,加格达奇区设立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详情>>
作为中国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文房四宝之一,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其质地绵韧、光洁如玉、吸水润墨、不蛀不腐,用它绘制的书画,经数百年之久而质地依旧,被赞为“纸中之王”。千百年来,宣纸一直沿用古法造纸技术,详情>>
编者按:民国时期,佛门有四大高僧,分别为虚云法师、印光法师、弘一法师、太虚法师。四人之德高望重为海内外所公认,且皆以大半生之光阴操持苦修、传道布教。其功德无量,令世人传颂。民国四大高僧,皆有所长,派别各异:虚云法师历坐15个道场,重兴详情>>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