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谁也想不到,一个权力家族的覆灭竟如此彻底!
追根溯源,却源于家族官二代的不知收敛。
先是严嵩办事能力下降,为嘉靖帝所厌,令致仕归乡。随后,其子严世蕃贪赃枉法东窗事发,被发配雷州卫(今广东雷州)充军。
但严世蕃偷偷逃回江西老家,仍然作威作福,鱼肉百姓。最后遭到官员揭发,以谋反罪抄家论处。
至此,权倾朝野20多年的严嵩,耄耋之年轰然倒台,悄然死去。一个牛X哄哄的家族被连根拔起,春风吹不生。
结局令人唏嘘,亦让人深思。
▲严嵩。图源:影视剧截图
严嵩的下场固然可耻可悲,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事情的结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严家世居的江西,文化氛围尤为浓烈,历史上从政为宦者不在少数,在明初便有“朝士半江西”之说。在这些赫赫有名的江西朝士群体中,严嵩的高祖严孟衡值得一提,他为官30余载,清正廉洁,人送外号“严青菜”。
严孟衡死后,严家家道中落。从严嵩曾祖一辈开始,近百年时间里,严氏世代布衣,“家无余蓄”,需靠母系亲戚接济。
为了改善家庭环境,严嵩的父亲严淮多年来只有一个梦想:好好读书,奋发向上,争取早日考中进士,光宗耀祖。
奈何,时不我与。无论严淮多努力,每科放榜时,金榜上总不见他的名字。
至严嵩降生时,严父依旧执着读书,渴望出人头地。在下一代的教育上,严淮坚持给儿子“日授诗书,严加督促,不分寒暑”。
好在严嵩自幼博闻强识,懂事较早。家中清贫的环境,再加上父、祖几代人对仕途的重视,潜移默化之下,他内心也逐渐充满了对仕途晋升无法抗拒的欲望。
▲严嵩画像。图源:网络
瞧着严家这个“好宗孙”有望光耀门楣,严家不惜花重金请来名师,精心教导。由此,严嵩小小年纪便出落得风流倜傥,能诗善文。
可惜,严嵩的进步,他父亲无寿得见。在儿子16岁那年,严淮撒手人寰,给负债累累的严家,再添一重压力。
临终前,严淮特地给儿子留下遗言:“若能获成吾志,吾死亦瞑目。”
父亲的话,多年后仍旧回荡在严嵩的耳边。可那时候的他,想要蟾宫折桂,一举登科,简直痴人说梦。
有学者统计,明代儿童一般8岁入学,平均33岁中进士。也就是说,严嵩老实读书晋升,恐怕至少还得再花17年的时间。
普通人家,顶梁柱17年不干活,铁定是穷困潦倒。严嵩若17年苦读书,估计全家都得去喝西北风。
所幸,明朝地方官员大部分都热衷于捞政绩。像严嵩这种政界“明日之星”,他们当然十分乐意帮忙。
有了当地官员的资助,严嵩更加奋发图强,终在25岁那年提前完成了家族重托,中了进士,步入仕途。
众所周知,严嵩日后得以发迹的其中一个因素便是擅写青词。有趣的是,与严嵩同科的弘治十八年(1505)状元顾鼎臣,便是日后“青词宰相”的鼻祖。
▲“青词宰相”顾鼎臣。图源:网络
虽然文笔可圈可点,但刚入仕途的严嵩还是没能力改变家族的贫困境况。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官系籍逢多病,数口携家食旧贫”。
不过,他的科举成绩十分亮眼,位列全国第五,赐二甲第二名进士出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从明朝中叶起,“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已成惯例。严嵩初入仕途即任职翰林院,政治前途可谓一片光明。
然而,正当他兢兢业业奋斗时,家乡却相继传来了祖父去世、母亲病重的消息。
他只得交出官印,回家守制。
在家守孝的日子自然是清苦卓绝的,但比起在官场上丢命,他算是冥冥中躲过了一劫。
彼时,弘治皇帝已去世,继位的是历史上著名的玩乐皇帝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图源:网络
由于明武宗的“放任”,皇帝身边的太监“八虎”仗势欺人。这八个人里边,尤以刘瑾为甚。他要求,文武百官每天到衙门上班前,必须到他指定的亲信处报到,否则一律以缺勤罢官免职。
就这样,死在刘瑾刀下的大明忠直之臣不计其数。而严嵩因为回家守制,平安渡劫。
按照规定,守制期满,官员需尽快回京述职,但严嵩并没有这么做。
他找了个理由,声称自己病了,需在家静养。转头便在家乡钤山寻一处僻静之所,关起门来韬光养晦。
他这么做,无非是为了躲避政治纷争,静待日后东山再起之机。
但此举却给世人留下淡泊名利、潜心修学的印象。当时,严嵩家乡的官员打算修撰府志,他二话不说,挑起重担,历时三年,编出了《正德袁州府志》。因这一年为甲戌年,故当地人亦称为甲戌志。
关起门来忍饥挨饿的日子,严嵩过了整整8年。
直到正德十一年(1516),他感觉了无牵挂,才启程回京述职。
严嵩离开朝堂许久,又无根基,回来当然只能从零开始,继续担任翰林院编修。
不过,经刘瑾等人的打压,正德年间在野苦心攻读、韫匵藏珠的臣僚不在少数。所以,在民间赚足了声望后,回朝的严嵩很快得到朝廷的重用。
正德十三年(1518)七月,作为第六任靖江王朱经扶的册封副使,严嵩首次持节南下。当他完成册封从桂林启程返京时,身在江西的宁王朱宸濠却突起叛乱,挡住了严嵩一行复命的道路。
由于此次叛乱,宁王蓄谋已久,所以刚起之时,整个长江以南地区,兵荒马乱,人心惶惶。
尽管这场叛乱在一个月内即被王守仁剿灭,但随后明武宗又是下江南,又是将宁王放了再抓,种种迹象表明,这个皇帝耽于玩乐,不够务实。
严嵩为人是谨慎的,面对这样的君主,他无法确认自己日后仕途是否通达,能否光宗耀祖。
于是,他又玩起了老伎俩——归隐。
要不是明武宗之后突发意外驾崩,估计严嵩这辈子很难迎来命运逆转。
在回京路上,明武宗意外落水,撑不了多久就一命呜呼。继承皇位的是旁支藩王朱厚熜,史称明世宗。
与明武宗的好动不同,明世宗是出了名的喜静。他在位45年,专注炼丹修仙30年。唯一可与堂哥明武宗相匹敌的是,他在搞事情上不逊色于前者。
▲明世宗嘉靖皇帝。图源:影视剧截图
刚一即位,明世宗就发起了一次“大礼议”运动,要求百官支持他尊奉生父为父,兼祧伯父明孝宗;而不是以明孝宗嗣子的身份入继大统。
那群世受明孝宗、武宗皇恩的大臣,哪能由着这位新皇帝胡来,时任内阁首辅的杨廷和率先带着百官和皇帝杠上了。但明世宗的孝心打动了新科观政进士张璁,在他的帮助下,皇帝顺利执掌朝政,赶走了杨廷和一伙。
这个过程中,严嵩未在史书中显现身影。不过,在明世宗胜利追尊其父为帝的第二年,严嵩即获升任京师国子监祭酒。
要知道,国子监祭酒官虽不大,却是名义上全体国学生的校长,桃李满天下。历史上,韩愈等文坛领袖都当过此官。反观严嵩,十数年来默默无闻,突然荣获京官,想必在幕后他也是极力支持明世宗的,才有此回报。
或许正因为这份“赤诚”,严嵩此后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到了嘉靖十五年(1536),严嵩位列大明六部长官,为礼部尚书。
那一年,他已57岁。在明朝官场中,像他这种几十年来鸦雀无声的官员,走到这就算仕途顶点了。
可对于半生蛰伏,想光耀门楣的他,游戏才刚刚开始。
这时,在皇帝身边,最受宠的官员当属刚刚入阁的大学士夏言。
▲夏言画像。图源:网络
在很多人眼中,严嵩与夏言是天生的仇敌。但鲜有人知的是,二人在反目之前,私交甚好。
夏言与严嵩皆是江西人,同朝为官的契机,更增进了同乡的情谊。所以早在嘉靖八年(1529),先于夏言入朝为官的严嵩就与前者有了相交。作为明世宗的“拥趸”,二人还曾合力主持了明显陵(明世宗父母合葬墓)的首次祭告仪式。
那时,他们一个是礼部侍郎,一个仅为六部给事中。官位的悬殊,却未让严嵩与夏言内心产生隔阂。他们私下里赋诗往来相交甚欢,甚至后来夏言得蒙圣恩,一步登天,做了严嵩的顶头上司,他们仍认为彼此是自己人。
当得知这位江西小老弟高升,严嵩还曾不惜笔墨为其赋诗一首:
赐犀新宠冠朝行,飞白宸奎照玉堂。
霄汉渥恩承湛露,琐闱清论满朝阳。
君臣合契同鱼水,廊庙抡材有栋梁。
留与词林传盛事,要知明主重惟良。
总之,那时在外人看来,只要夏言有饭吃,严嵩就饿不死。
可这一切,自从严嵩接了夏言的班,当上礼部尚书开始,就变了。
在明代,内阁成员一般兼任六部尚书。能当上六部尚书,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就不远了。
而明朝官员的俸禄,是出了名的低。特别是,按照《中国俸禄制度史》的说法,“除特殊情况外,明朝官员致仕没有俸禄”。这一点,也为当下研究明史的专家所认可。因此,严嵩将不得不为自己接下来的退休生活做谋划。即便他身处的礼部,在明世宗一朝颇受重视,但说白了还是个“清水衙门”。
本着混迹官场多年摸索出来的生存技巧,严嵩很快找到了晋升的门道。他发现,自己的老板明世宗有两大心病:担心皇权旁落,担心短命夭寿。
而针对这两项难题,严嵩总结出了一套法子:只要把皇帝伺候舒坦了,这都不是事!
明世宗为追求长生不老,除了自己宠信道士外,还特别喜欢让大臣写青词做祭祀。谁要写得好,升官加薪都是小事。作为“同道中人”,他会给这群自己人赐法号,让他们天人感应,位列仙班。
如此,严嵩便开始卖力地“表演”了。
明世宗离开紫禁城躲到西苑修道,严嵩屁颠屁颠就跟过去了。
因皇帝自己崇信道教,不戴翼善冠,严嵩就紧跟皇帝步伐,全面换装。当时,明世宗为表示对亲信大臣的重视,特地给包括严嵩、夏言在内的五人每人颁发了一顶用沉香木做的帽子,让他们戴上随侍帝侧。
夏言向来认为正经大臣不按礼法办事,即有失人臣之礼。所以,对皇帝赏给自己的“最高荣誉”置之不理,甚至还据本上奏,要求明世宗更正错误。
眼看自己热脸贴了冷屁股,明世宗龙颜大怒。
反观“人精”严嵩,拿到这顶帽子时,就反复擦拭供奉。到要觐见皇帝时,他便戴上帽子,以薄纱罩住,谨守人臣之礼。
严嵩的表现,令皇帝十分满意。因此,当夏言失势后,明世宗首先便想起了他的名字。
嘉靖二十一年(1542)八月,首辅夏言再度激怒皇帝,被罚辞官归乡。顶替他入内阁的,正是为此奋斗了数十年的严嵩。
自入阁之日起,严嵩就主动向明世宗提出,放弃内阁参赞机务大权,专心陪皇帝修仙。
能主动交出权力的,除了他,满朝文武无人能及。可想而知,他的假意换来了明世宗几分真心。
然而,严嵩的表演到底下了些许真功夫。
▲严嵩。图源:影视剧截图
史载,时逾花甲的他,为了拍好马屁,“朝夕直西苑板房,未尝一归洗沐”。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在皇帝面前勤奋工作。明世宗见了,直夸他是劳模。
放眼朝廷,除了锦衣卫都督陆炳,还有谁能如此“忠勤敏达”?
随着严嵩地位的水涨船高,“讦嵩似污帝”(反对严嵩就是反对明世宗)的局面已然形成。
严嵩入阁的第二年,时任山东巡按御史的叶经就一纸诉状打到京师朝堂。
经叶御史调查,严嵩早在当礼部尚书时,就曾与秦王府、晋王府的宗室子弟暗通款曲,收受二府的贿赂。
此事一出,满堂哗然,就连严嵩自己也表现出一副十分畏惧的姿态。
可没过多久,由明世宗出面,锦衣卫亲赴山东,将叶经抓拿归案,廷杖八十,活活打死。
眼看皇帝居然不分青红皂白给自己撑腰,严嵩内心难免有些放飞自我。
但已经60多岁的严嵩毕竟有些老朽了,思维上无法快速跟上明世宗的战略重点。于是,为了维护自身已有的地位,他经常上班期间召儿子严世蕃前来帮忙。
▲严嵩与严世蕃。图源:影视剧截图
仗着老爹的权势,严世蕃未经科举即入仕途。先在国子监镀金深造,随后官至工部侍郎。
据说此人身材短小粗胖,声洪而尖,还瞎了只眼,与严嵩的瘦高形象大相径庭,反倒很符合民间百姓心目中刻画的奸臣形象。因此,有些学者认为,严世蕃并非严嵩亲生。
可严世蕃虽然貌丑,但脑子好使。揣测人心,通晓时务,奸猾机辩,严世蕃堪称嘉靖朝第一鬼才。
与父亲多年谨小慎微的行事风格不同,严世蕃做事决绝,天不怕,地不怕。他知道,当爹的一大把年纪了,大权在握肯定离不开他。而长时间以来,严嵩一直受宠于明世宗,说明自己的读心术还是非常成功的。
故而在严嵩授权之余,严世蕃也在朝中大肆培植自己的势力。朝中与地方重要官员的升迁贬谪,他都要插手。
眼见严嵩对其子如此放任,大部分朝臣也都敢怒不敢言,这便导致了严氏父子的势力暴涨。
严家势力最盛时,严嵩的孙女嫁到山东去,做了孔子第64代裔孙衍圣公孔尚贤的一品夫人。严家在京城中的府第,大肆扩张,强占了闹市区三四个街区,亭台楼阁极尽奢华,古玩奇画不计其数。
这些巨大的变化,是从小穷怕的严嵩所不敢想象的。对于儿子的擅权,他不可能不知道。可每一次人员调度升迁,背后都是一笔笔看不见的财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笔钱不拿白不拿。于是,在皇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下,严嵩开始权倾朝野。
封建时代讲究“人治”,皇帝制胜的法宝便是拥有支配一切的权威,令臣下心生畏惧。
一旦臣权大于君权,皇帝便内心不安,故而,明世宗深谙君权与臣权的平衡。当他看到严嵩父子“吃相”日渐不堪时,心中不免也会想起那个宁折不弯、为人清正的夏言。
嘉靖二十四年(1545),明世宗突然复召夏言回朝,空降内阁,荣任首辅,位在严嵩之上。
一时间,严嵩大惧。
他怕的不是夏言夺宠,而是对方为人傲气,又知道自己太多的行贿受贿秘密。
果不其然,刚回来,夏言就对严嵩指手画脚。他大刀阔斧翦除了对方一众党羽,甚至在人前故意奚落严嵩,威胁他要据实奏报皇帝,严惩严世蕃一党。
夏言认为,这样做或许能激发严嵩内心仅剩的良知,让其还能记住从前寒门庶子的辛酸。可他始终不明白,严嵩走到今日的地步,绝非一日之功。
一看对方把自己逼急了,严嵩哪里还管过去情谊。每逢皇帝派小太监来慰问时,他总会给来人准备丰厚财物,想尽一切办法诬告夏言。
严嵩知道皇帝喜欢窥探大臣的私生活,于是故意每夜挑灯撰写青词,表达忠诚。夏言年迈体弱,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当然就交给后辈代办了。如此一来,严嵩在明世宗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了。
为了挽尊,夏言将赌注压在三边总督曾铣身上。曾铣主张收复河套,打残鞑靼,夏言全盘接受。但曾铣的提案,军费开支巨大,极不符合国情。故提出之日起,严嵩就谋划着怎么抓住把柄,踩死两人。
他向明世宗进言,鞑靼人进犯本就是由曾铣开边导致的,而且其人在戍卫边境时,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甚至还私相勾通夏言,贿赂其岳父,以通过收复河套的提案。
首辅与大将结党,不管真与假,明世宗都不打算放过夏言了。
不过,念及旧情,明世宗并没有对这位老臣下死手。反而是严嵩,面对这位挡着自己发财的故交好友,他打算让党羽罗列罪名,送对方最后一程。最终,夏言被弃市。
夏言死后,无人敢重提收复河套之事,鞑靼终与大明相始终。
由于严嵩“卖国”害死夏言的行径,他从前竭力打造的好人设,瞬间塌得粉碎。朝中上下,但凡有点良知的大臣纷纷上书要求严惩恶贼。
兵部员外郎杨继盛不顾官微言轻,毅然上书,罗列严嵩“五奸十大罪”,要求明世宗杀贼正法,却不慎触怒龙威,被记一百廷杖,下狱冤死。
作为杨继盛的好友,新科进士王世贞也因与严嵩作对,家破人亡。
锦衣卫经历沈炼在乡间扎了三个稻草人,比作严嵩、秦桧、李林甫,日日练习射箭,也被严嵩党羽密报谋反,下狱受死。
只因严嵩已然摸透明世宗的性格特点,知道反对者无论如何上告总要扯上皇帝,但自古皇帝皆无错,明世宗若惩罚了严嵩,无形间也相当于打了自己耳光。由是,严氏父子高枕无忧20多年。
然而,像严嵩父子这种烂透的权奸,想要将其毁掉的大有人在。
徐阶就是其中最积极的。这位自称夏言弟子的内阁次辅,自入阁之日起,便始终居于严氏父子之下。
▲徐阶。图源:影视剧截图
起初,他根本不愿依附严嵩。可越是这样,严氏父子越是向明世宗诬告其才不配位。徐阶只能改变策略,主动迎合严嵩。为了搞倒这个“奸臣”,徐阶特地与陆炳交好,通过对方的关系,勾搭上严世蕃。随后,又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严世蕃的儿子做小妾,以此来自贬身份,尊奉严嵩。
当人获得无限尊崇与吹捧时,难免会陷入自我陶醉中。所以,徐阶所做的,严嵩下意识以为对方学会了官场的规矩。可正如他当初对待夏言那般不择手段,徐阶在替老师报仇这件事上,也是誓不罢休。
徐阶深知明世宗酷爱迷信,便投其所好,举荐蓝道行入宫侍奉皇帝。
这个在朝野间号称“蓝神仙”的道士,为人颇为正直,又能预卜祸福,所以很快就得到了明世宗的青睐。
按照徐阶的安排,蓝道行时不时以神谕的形式,向明世宗灌输严氏父子祸国殃民的罪行。据说某次在扶乩时,蓝神仙借神仙之语称“今日有奸臣奏事”,刚巧,严嵩有事奏报皇帝,明世宗遂对此深信不疑。
随后,徐阶又给御史邹应龙提供材料,让后者检举揭发严世蕃奸贪不法的行径。
双管齐下,严氏父子终于倒台。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逾耄耋的严嵩终于被迫下台,引咎致仕。严世蕃则被革职拿问,发配充军。
到了这个份上,明世宗却依旧没有想对严嵩父子痛下杀手。他犹如过去罢黜夏言那样,心中摇摆不定,反复无常。不多时,又想召复严嵩父子。
或许严世蕃看出了皇帝的心思,故提前一步在流放途中悄然返乡,静待皇帝的二次起复。
但正如严嵩一样,一步步从底层爬上来的徐阶,也十分明白一个道理: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嘉靖四十三年(1564),巡江御史林润上报,严世蕃在流放途中私自逃回家乡,“乘轩衣蟒,有负险不臣之心,日夜与(罗)龙文诽谤朝政,蛊惑人心”。
很明显,这次揭发,背后少不了徐阶的运作。
对于明世宗而言,这次揭发戳中了他的隐忧:严氏父子犯众怒已久,严嵩行将老死,倒无需担心,但严世蕃年轻力胜,若真有谋反之心,防不胜防。
最终,明世宗下旨将严世蕃押解进京,抄家斩首。
结果一抄家,居然从严世蕃家中搜出黄金三万余两,白银三百万两,各类奇珍异宝不计其数。明世宗决定不再留情,严嵩被没收家产,削官还乡,无家可归。
两年后,明世宗驾崩。
明世宗死后次年,隆庆元年(1567),曾经叱咤风云20多年的严嵩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据说死前,他寄食于墓舍,既无棺木下葬,更没有人前去吊唁。
回望其一生,伴君如伴虎,能陪明世宗走完一生,还未曾伤及自身分毫,严嵩可谓深谙官场生存之道,知冷知热。
只可惜,这样的“人精”,并没有将权位放在做正确的事上面,一错再错,终成让人唾弃的明朝第一权奸!
参考文献:
[明]严嵩:《钤山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明]王世贞:《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
张德信:《从“寒素起家”到“位极人臣”──严嵩成长道路探析》,《齐鲁学刊》,1997年第4期
邓庆平:《重新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严嵩的评价为例》,《新余高专学报》,2005年第3期
文革红:《严嵩与明代的权力斗争》,《黑河学刊》,2003年第4期
黎业明:《湛若水与严嵩交往述略》,《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2期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推行里甲制度,“命天下郡县编赋役黄册,其法以一百一十户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十人为之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十人管摄一里之事。”由这段话可以看出,里以自然村为基本单位,属于明王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NO.2470-中国缺铀文字:伯玥校稿:朝乾 / 编辑:苦果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质能方程式。其中c指的是光速,一个很大的数,而且是平方,即使小学生也能详情>>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NO.2469-吉林有了出海口?文字:刁像校稿:朝乾 / 编辑:澄澈【致谢】特别感谢从事外贸领域的金老师对本文的帮助2023年5月4日,海关总署发布《关于进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歼16战机各方面的故事,例如歼16战机的定位和综合性能。今天,我们聊聊印度的苏30战机。印度拥有270多架苏30战机,属于印度的绝对主力战机。目前,大部分苏30战机已经进入了服役中后期,急需进行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黑龙江省各个城市区划变迁和经济发展的故事,例如哈尔滨市、绥化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地区。大兴安岭地区非常特殊,地区行署机关在加格达奇区。但是,加格达奇区设立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详情>>
作为中国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文房四宝之一,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其质地绵韧、光洁如玉、吸水润墨、不蛀不腐,用它绘制的书画,经数百年之久而质地依旧,被赞为“纸中之王”。千百年来,宣纸一直沿用古法造纸技术,详情>>
编者按:民国时期,佛门有四大高僧,分别为虚云法师、印光法师、弘一法师、太虚法师。四人之德高望重为海内外所公认,且皆以大半生之光阴操持苦修、传道布教。其功德无量,令世人传颂。民国四大高僧,皆有所长,派别各异:虚云法师历坐15个道场,重兴详情>>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