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浮于历史传说和逻辑真实中的夏王朝

来源: 2022-11-21 16:16:00 人气:
字号: 小号| 大号
【内容导读】夏朝到底存不存在?这是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但事实却是,中学历史教材里明确详记着这样的事实,公元前2070年,禅让制的最后一位得益者、治水英雄大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其子启杀伯益(禅让制候选出来的大禹继承人)而

浮于历史传说和逻辑真实中的夏王朝浮于历史传说和逻辑真实中的夏王朝

  夏朝到底存不存在?这是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但事实却是,中学历史教材里明确详记着这样的事实,公元前2070年,禅让制的最后一位得益者、治水英雄大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其子启杀伯益(禅让制候选出来的大禹继承人)而子承父业开启王位世袭制度的滥觞。夏存400余年,公元1600年为末代王夏桀为商成汤所灭。

  基本的事实记载,见于《诗经》、《尚书》以及上古文物的铭文中,譬如春秋末期的齐侯钟、秦公簋和西周中期的遂公�S,尤其遂公�S有“天命禹傅士,隋(堕)山浚川”的铭文。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更是在严谨的《史记》中记录了夏朝的世系和诸多事件。而详细的夏代起始纪年(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1年),虽然依然挂着“大约”的不确定时间定语,却也是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所认定的。因此,不妨这么说,学界的基本观点是认可夏王朝确实存在。

  笔者深以为然。人类早期的文明曙光,基于蒙昧时代的樊篱,总是晦暗不明的。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局限下,口耳相传才是最真实的人类文明萌芽时代的历史传承方式。既然是口耳相传,当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出现诸多讹误,加上人类早期对自然界风云变幻的不解,这些传说蒙上神秘和神话色彩非常正常。不惟中国,地球每个角落的民族都有着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这种文明的普适性和历史传说的贯通性,证明了这样的事实,远古神话的内核其实包含着人类文明信史的内核。也就是说,即使没有可考可验证的考古证据和文字材料,夏王朝的存在也是逻辑真实。

  值得一提的是,从仰韶、龙山、二里头、二里冈这些现代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出,其出土的器物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社会政治属性。而遗憾的是,这些文化遗址最让人困扰的就是缺乏现代人可以解读和确认的文字传承,至多只是发现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符号。而这一时期,相当于涵盖了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和夏朝。照此逻辑,应该肯定不仅夏代是历史存在的事实,三皇五帝的传说也绝非古人的杜撰。

  更让人确信不疑的是,清光绪期间甲骨文的发现确认了商朝的存在,而在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更佐证了太史公在《史记》中记载的商朝世系的准确性。对此,王国维先生认为:“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和王国维先生持同样观点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殷玮璋教授,他所采信的依然是根据传统史学记载和甲骨文验证商朝的逻辑真实。

  至于对夏代是否存疑的学术观点,现在看起来有些讽刺和吊诡。从清末到民初,囿于中国贫弱的现实,很多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史学观产生了怀疑,认为这些传统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体现在史学上,表现为疑古情绪,譬如康有为就认为远古传说“上古茫昧无稽”;体现在文化上,产生了打倒“孔家店”的思潮。在此语境下,对接西方考古学的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起来,而且对可验证的实物考古证据有一种极端的偏执。这种源于尊奉西方考古学原则的偏执现在反而遭到西方考古界的批评,认为中国考古学家过于忽视神话传说中包含的历史信实。

  怀疑夏朝存在的中国考古学者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方面的偏狭。事实上,如此的“严谨”其实不值一驳,没有考古实证就一定证明夏朝不存在?这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

  更重要的是,上世纪60年代初发掘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面积达10.8万平方米。有车辙遗迹,有宫殿遗址,而且气象不凡,颇具王者气概。而且,经过碳十四测算,这些遗迹距今大约3600年-3700年之间,和夏朝的时代相吻合。虽然,学界对二里头文化的断代有分歧,一方认为二里头文化完全属于夏代,一方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属于夏上混合文化。但不管如何,基于考古实证的夏朝的历史看来也不是无法求证。      就像找到商朝的考古实证材料直到上个世纪才找到一样,也许夏朝可验证的考古发现不久就能发现,也许还要等上几百甚至上千年。但是,考古学家们应该秉承更为科学和慎重的态度,不要轻言断论夏朝的不存在。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相信夏朝存在的逻辑真实而去孜孜不倦地求证。

  从情感上讲,否认夏朝存在,华夏文明似乎失却了凭借和根源;从理智上讲,有甲骨文作为文化承载的商王朝,其文字和政治制度不可能是商人一下子创立起来的。不要忘了,甲骨文是高度成熟的文字,联想到仓颉造字的传说,似乎少了一个文字传承的断档。这个断档,应该是夏文字。因此,寻找夏朝,除了在考古遗迹上去实证发掘,探寻夏朝文字,更是证明夏朝存在的关键证据,就像甲骨文确认商朝一样。

  • 春秋和战国的本质区别(春秋和战国的区别是什么)

    1、春秋和战国的本质区别是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春秋时候诸侯国内以封地为界,战国时期则把封地全部变成郡县,建立了集权统治。春秋和战国在军事、经济上也有很大的不同。2、另外在对周王室的态度上也发生了转变,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对周王还心存敬畏,还不敢称王。到了战国,各大详情>>

    2023-05-27
  •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2023-05-27
  • 五四运动领导者 五四运动领导者和主力

    1、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是胡适、陈独秀、林长民和蔡元培。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或革命家或文学家,由他们领导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以学生为主,并有广大群众及各详情>>

    2023-05-27
  • 诗圣是谁的称号 诗圣是哪个诗人的称号

    1、诗圣是杜甫的称号,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和李白并称为“李杜”。有句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中的“李杜”就是指的李白和杜甫。 2、杜甫少年时,曾先后游历了吴越、齐赵等地。期间,他科举不是很顺利,去洛阳考科举,没有考中。三十五岁去长安考科详情>>

    2023-05-27
  • 唐代历代皇帝排列顺序

    1、唐代历代皇帝排列顺序如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 -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详情>>

    2023-05-27
  • 先东汉还是先西汉(历史上先东汉还是先西汉)

    1、历史上是先西汉再东汉的,西汉的起始时间为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王莽废除末帝,自立为帝,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统一天下,沿用汉作为国号,史称东汉,定都洛阳。 2、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发展的文明古国,从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再到后面的唐宋元详情>>

    2023-05-27
  • 金代皇帝列表 金代历代帝王

    1、金(1115年-1234年),或称大金、金国、金朝,是位于今日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创建人为金太祖完颜旻,国号金,建于1115年,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后迁都中都,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 2详情>>

    2023-05-27
  • 榆关是现在的哪里 榆关是现在的哪个地方

    1、是现在的山海关。2、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山海关位于明长城东端,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向北是辽西走廊西段,地势险要,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称其为“碣石道”。关城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冀辽在此分界。3、山海关在1990年以详情>>

    2023-05-27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