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的“仁者爱人”,本质上是一种慈善观念。儒家的慈善“仁爱”观念经孔门后学,特别是孟子等人阐发,到汉朝时已逐渐被世人接受。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这一思想更为深入人心。
汉代士人是儒家文化的接受者、实践者和传播者。原始儒学的实践性格使他们在践行慈善事业上毫不逊色,当代学人更多关注于汉代士人的官方慈善事业,对其个人在民间的慈善行为重视不足。
实际上,汉代士人的民间慈善行为是十分普遍的,这仍归于儒家文化传统。孔子儒学产生于民间,又深受“三代”以来的宗法文化的影响。宗法制对民间的慈善行为多有培育之功,汉代士人去古未远,自然可领悟原始儒学的真精神。
汉代士人的民间慈善行为主要针对特定群体,首先是宗族慈善。源于近代西方慈善范畴的制约,宗族慈善往往被人们遮蔽于慈善范畴之外,这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事实不符。即使是“宗族”的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先秦时期的宗族以九族为限,“九族”包括异性亲族,即夫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到了两汉,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巨大变动,及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乡里组织的不断发展,宗族的范围与影响不断扩大,两《汉书》中往往把“宗族”“九族”“六亲”等词语并列使用。此外,九族、宗族也与乡里、乡党并称。因此,我们所说的汉代宗族慈善已经溢出血缘关系之外,包括地缘关系在内的乡里乡党。也就是说,汉代以来的宗族慈善,已有了今天“社区慈善”的某些因子。
汉代士人的宗族慈善行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分散财物、赈恤宗族。由于汉代政府鼓励孝悌,实行仁爱教化,加上儒家文化和宗族观念在底层的熏染,汉代士人有很强的宗族认同感。他们以赈救宗族为己任,将平日即以所得俸禄,无偿接济宗族。这样的事例史书多有记载。如,南阳宛人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后汉书·吴盖陈臧列传第八》)。再如,东汉晚期的荀彧“禄赐散之宗族知旧,家无余财。”(《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又如,班伯年少时学诗于师丹,拜为定襄太守后,“请问耆老父祖故人有旧恩者,迎延满堂,日为供具,执子孙礼”,路过父祖故家时,“因召宗族,各以亲疏加恩施,散数百金。”(《汉书·叙传第七十上》)。
另一种形式是救济贫族、收养遗孤。《仪礼·丧服》曰:“大宗者,尊之统也。大宗者,收族者也,不可以绝。”只有抚恤和救助贫困的族人,才可以强宗固族。所以,宗族内富者对贫穷者给予救济。如,王莽女儿被册封为皇后,聘皇后黄金为二万斤,王莽十分辞让,自己只领受四千万,后来,皇帝又赐二千三百万,“莽复以其千万分予九族贫者”(《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上》)。宗族内遗留下的一些老弱孤幼,宗族中富贵之人或官宦之家也多有收养之举。如,鲍永字君长,少有节操。为扬州收,时江南多凶暴之人,永诛杀强横而安抚百姓,母亲去世后,他辞官,“悉以财产与孤弟子”(《后汉书·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第十九》),再如,饥荒之年,人相食,第五伦收养孤兄子、外孙,“分粮公食,死生相守,乡里以此贤之”(《东观汉记校注·卷十六》)。
我们还应注意,汉代士人宗族慈善行为中具有的地缘关系。如,史载郇越“散其先人訾千余万,以分施九族州里”(《汉书·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这种超越血缘关系的慈善,无疑受到孔子提倡的“仁者爱人”思想的鼓舞,其目的是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博爱理想。
汉代士人的民间慈善行为不仅包括宗族慈善,还包括对其他弱者的救助。中国自古就注重对“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癃,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等社会弱者,以及因自然灾害而产生的饥荒人群的施救传统。汉朝的大一统集权体制更为健全,统治者为了调整社会关系,在诏书中屡见实施社会福利的记载。除政府慈善行为外,民间慈善行为也十分盛行,其中,民间慈善行为的主体是儒家士人。如,周防父扬,“少孤微,常修逆旅,以供过客,而不受其报”(《后汉书·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上》)。再如,第五访字仲谋,任张掖太守时,“岁饥,粟石数千,访乃开仓赈给以救其敝。更俱谴,争欲上言。访曰:‘若上须报,是弃民也。太守乐以一身救百姓!’遂出谷赋人。顺帝玺书嘉之。由是一郡得全”(《后汉书·循吏列传第六十六》)。第五访在使用公共物资救灾时,出私财以补公共财物不足的慈善行为,体现出儒家文化由家及国的思维逻辑。
汉代士人的民间慈善行为还包括对贫困学子的救助。如,赵典为太常时,“每得赏赐,辄分与诸生贫者”(《后汉书·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士人的这种慈善行为更多源于他们也曾是学子的缘故。
汉政府对士人的民间慈善行为是大力支持的,对其中表现优异者给予表彰,以此为表率教化乡里,在全社会形成扶危济困的风气。汉代在乡一级的吏员中设置三老。其职责就是“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就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
除政府提倡外,汉代士人民间慈善行为的盛行,与汉代儒学的复兴有很大关系。儒家文化不仅要求士人独善其身,更要兼善天下,彰显社会价值。他们一方面通过自身的道德修行影响社会群体,另一方面利用所拥有的政治权力和文化资源,教化天下,端正世风。
汉代士人民间慈善行为影响深远,它不仅影响到历代统治者实行的种种惠民政策,也为民间慈善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表率。汉唐、宋明以及清朝的统治者和儒生士人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力行仁政,兴办或扶持各类慈善机构,中华慈善事业由此相承不衰。
1、春秋和战国的本质区别是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春秋时候诸侯国内以封地为界,战国时期则把封地全部变成郡县,建立了集权统治。春秋和战国在军事、经济上也有很大的不同。2、另外在对周王室的态度上也发生了转变,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对周王还心存敬畏,还不敢称王。到了战国,各大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1、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是胡适、陈独秀、林长民和蔡元培。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或革命家或文学家,由他们领导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以学生为主,并有广大群众及各详情>>
1、诗圣是杜甫的称号,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和李白并称为“李杜”。有句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中的“李杜”就是指的李白和杜甫。 2、杜甫少年时,曾先后游历了吴越、齐赵等地。期间,他科举不是很顺利,去洛阳考科举,没有考中。三十五岁去长安考科详情>>
1、唐代历代皇帝排列顺序如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 -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详情>>
1、历史上是先西汉再东汉的,西汉的起始时间为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王莽废除末帝,自立为帝,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统一天下,沿用汉作为国号,史称东汉,定都洛阳。 2、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发展的文明古国,从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再到后面的唐宋元详情>>
1、金(1115年-1234年),或称大金、金国、金朝,是位于今日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创建人为金太祖完颜旻,国号金,建于1115年,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后迁都中都,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 2详情>>
1、是现在的山海关。2、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山海关位于明长城东端,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向北是辽西走廊西段,地势险要,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称其为“碣石道”。关城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冀辽在此分界。3、山海关在1990年以详情>>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