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诸葛亮的战略与大战略

来源: 2022-11-19 08:49:00 人气:
字号: 小号| 大号
【内容导读】赤壁之战的前一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他那时只有二十六岁,要比刘备小二十岁。诸葛亮对刘备的贡献是尽人皆知,在此不必细述。 陈寿把诸葛亮列于和管仲、萧何平等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得体,因为他们都是良相而非良将。刘备在世的时

诸葛亮的战略与大战略诸葛亮的战略与大战略

  赤壁之战的前一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他那时只有二十六岁,要比刘备小二十岁。诸葛亮对刘备的贡献是尽人皆知,在此不必细述。

  陈寿把诸葛亮列于和管仲、萧何平等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得体,因为他们都是良相而非良将。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的贡献似乎都是在外交内政方面,至于用兵作战,刘备常自有主张,并不一定尊重他的意见,甚至于也不征询他的意见。“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先生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由此可见陈寿将其与萧何相比,实在是很恰当。

  刘备反而比较尊重法正的意见,《先主传》上说,他以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所谓谋主就是现代语中的参谋长。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7年)刘备接受法正的建议,进兵汉中,这一次汉中战役打到建安二十四年才结束,刘备赢得一次光荣的胜利,也就是京剧中《定军山》这幕戏的来源。当曹操得知那是法正之谋,曾经这样说:“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很可惜,法正在次年就死了,年仅四十五。刘备为之流涕累日,诸葛亮与法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当刘备决心东征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不从,以后大败而归,诸葛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由此可知孔明也自知刘备对他的信服是不如对法正的(以上均见《庞统法正传》)。

  诸葛亮是在刘备称帝后始出任丞相,到刘备死后才正式接管国政,至于亲自指挥作战则更是只限于“六出祁山”那个阶段(公元227—234年)。虽然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但他没有赢得战争又确为事实。因此陈寿的评语并非毫无根据。

  然则又有何种文献足以显示诸葛亮的确是长于大战略,或者他确有高人一等的大战略思想。事实上,不需要多所举例,有两篇几乎是尽人皆知的名文都能充分表现出诸葛亮的大战略天才和特长。

  第一篇是《隆中对》,那是诸葛亮在初出茅庐之前与刘备纵谈天下大事的谈话记录。第二篇是《后出师表》,因为陈寿在《三国志》上只记录《前出师表》全文,而完全不曾提到《后出师表》,此表只见于裴松之注。

  诸葛亮在与刘备的对话中,首先以曹操能胜袁绍的实例,说明事在人为,成功要靠人谋(战略)的基本道理。接着就作情况分析,并获致四点结论:

  一、不可与曹操争锋。
  二、江东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三、荆州为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四、益州刘璋软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基于以上的分析,则刘备所应采取的大战略遂至为明显:

  一、夺取荆益二州,以为霸业基地。
  二、利用内政外交以巩固权力基础。
  三、天下有变,始发动钳形攻势,以期一举而兴复汉室。

  很明显,诸葛亮所提出的是远程计划,自然没有预定的时间表,其所重视者为总体而非细节,为未来而非现在,其所拟定行动分三阶段是完全合乎逻辑,而其中心观念即为“联吴伐魏”,三个权力集团之中,曹操势力最大,刘备势力最小,刘备若欲击败曹操,则必须与孙权结盟,此乃自然之理。所以,在诸葛亮尚未出山之前,即已确认“联吴”为其大战略计划的主轴。诸葛亮在整个计划中所最重视者为第二阶段,必须能“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然后刘备始能立于不败之地。

  于是才达到第三阶段,诸葛亮又作一假定:“天下有变。”这一点非常重要,必须天下有变,始能发动最后攻势。但若无变则不可轻举妄动,而只能隐忍以待时。

  诸葛亮出山是建安十二年,次年即发生赤壁之战。战后获得机会使其大战略计划的第一阶段得以逐步实现,但等到“跨有荆益”之后,吴蜀关系已日益恶化,于是局势的发展遂有如《后出师表》在结尾处所云:“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原始大战略构想遂从此不再有实现的可能。

  刘备死后,诸葛亮始正式当国(公元223年),到后主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才逝世,所以,这十一年间应可称为“诸葛亮时代”。他的处境非常恶劣,所接管的是一个脆弱而危险的国家。外交上完全处于孤立,内部危机重重,已有分离分子出现,而边区还有南蛮的叛乱。所以,诚如诸葛亮所云:“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面对这样的环境,诸葛亮又应采取何种大战略?他所作的决定有二:(1)联吴制魏;(2)以攻为守。

  “联吴”本是《隆中对》的基本观念,诸葛亮对此深信不疑。过去因为种种原因,以至于未能贯彻,并导致不利的后果,现在再来重谈联吴的老调,当然会遭到更多的困难。但诸葛亮仍能毅然采取与吴结盟的政策,实可充分显示其果断和明智。诸葛亮的联吴要算是相当成功,自他执政之后,双方即能合作无间,使蜀国解除东顾之忧,甚至于在其逝世之后,此种政策仍能继续推行,直到蜀亡时为止。

  “以攻为守”是在诸葛亮执政之后才出现的新观念,曾经引起很多的争论和反对。诸葛亮为什么要坚持采取伐魏的行动的确令人感到疑惑,而尤其是他在《隆中对》中认为必须“天下有变”始可发动攻势,现在天下无变,而“益州疲弊”,为什么还要劳师动众,的确令人对孔明的神机妙算,有一点莫测高深。

  假使说诸葛亮的目的是只限于防守,则似无一再发动攻势之必要。因为益州险塞,只要凭险固守即能达此目的,于是可保存较多资源以厚植国力。反而言之,以诸葛亮的战略修养,应知天下三分已成定局,如果天下无变,仅凭一州之地,根本不可能收复中原。所以,他的行动似乎已经违反自己的原则。

  诸葛亮当政之初,首先是整理内政,平定南蛮,到建兴五年才领兵进驻汉中,开始伐魏的行动。次年春季,战争正式展开。最初进展颇为顺利,其主因是魏国上下以为“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但由于诸葛亮误用马谡为前卫指挥官(督诸军在前)遂败于街亭。这次失败对诸葛亮是一严重打击,使国内反战派有了对他大肆攻击的机会。诸葛亮遂不得不杀马谡并自贬以平众怒,但诸葛亮并未改变其决心,到年底(或次年初)又发动第二次攻势,行前发表《后出师表》,其目的即为对其攻势战略作一次总辩护,并解释蜀国此时必须以攻为守的基本理由。

  一、以高祖为例,说明像高祖那样圣明,也还是必须“陟险被创,危然后安”。所以,怎样能希望“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
  二、以刘繇、王朗为例,说明由于“今岁不战,明年不征”,才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
  三、以曹操为例,说明曹操虽善于用兵,但仍遭遇多次危难,始“伪定一时”,自问才不如曹操,又何能“以不危而定之”?
  四、仍以曹操为例,说明其计算常有失误,然后特别指出“先帝每以操为能”,以来反衬“况臣驽下,何能必胜”?

  以上四点都是以史为例,下列两点则直接进入现实问题。其措词也远较锋利,直指问题的核心,足以使反战者无法反驳。

  五、最严重的问题是精锐人员的消耗。诸葛亮提出非常严厉的警告:“若复数年,将何以图敌?”所以采取纯粹的守势,即无异于坐以待亡。
  六、最后是从经济观点来立论。“住与行,劳费正等”,所以不可能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

  “以攻为守”是具有高度政治意义的大战略。当时蜀国内部已经人心颓丧,缺乏斗志,必须发动攻势始能团结内部,渡过难关,若仅采取极守势,即无异于自认失败。从外交观点来看,“以攻为守”又与“联吴制魏”有微妙配合。蜀国一再发动攻击,才能使吴国尊重其国力,而愿意与其合作,并且也会起而效尤,与魏国交战,发挥制魏的实质效果。只要把《隆中对》和《后出师表》两文详细加以分析,即应能了解诸葛亮在大战略领域中的天才和智慧。

  • 春秋和战国的本质区别(春秋和战国的区别是什么)

    1、春秋和战国的本质区别是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春秋时候诸侯国内以封地为界,战国时期则把封地全部变成郡县,建立了集权统治。春秋和战国在军事、经济上也有很大的不同。2、另外在对周王室的态度上也发生了转变,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对周王还心存敬畏,还不敢称王。到了战国,各大详情>>

    2023-05-27
  •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2023-05-27
  • 五四运动领导者 五四运动领导者和主力

    1、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是胡适、陈独秀、林长民和蔡元培。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或革命家或文学家,由他们领导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以学生为主,并有广大群众及各详情>>

    2023-05-27
  • 诗圣是谁的称号 诗圣是哪个诗人的称号

    1、诗圣是杜甫的称号,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和李白并称为“李杜”。有句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中的“李杜”就是指的李白和杜甫。 2、杜甫少年时,曾先后游历了吴越、齐赵等地。期间,他科举不是很顺利,去洛阳考科举,没有考中。三十五岁去长安考科详情>>

    2023-05-27
  • 唐代历代皇帝排列顺序

    1、唐代历代皇帝排列顺序如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 -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详情>>

    2023-05-27
  • 先东汉还是先西汉(历史上先东汉还是先西汉)

    1、历史上是先西汉再东汉的,西汉的起始时间为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王莽废除末帝,自立为帝,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统一天下,沿用汉作为国号,史称东汉,定都洛阳。 2、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发展的文明古国,从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再到后面的唐宋元详情>>

    2023-05-27
  • 金代皇帝列表 金代历代帝王

    1、金(1115年-1234年),或称大金、金国、金朝,是位于今日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创建人为金太祖完颜旻,国号金,建于1115年,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后迁都中都,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 2详情>>

    2023-05-27
  • 榆关是现在的哪里 榆关是现在的哪个地方

    1、是现在的山海关。2、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山海关位于明长城东端,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向北是辽西走廊西段,地势险要,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称其为“碣石道”。关城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冀辽在此分界。3、山海关在1990年以详情>>

    2023-05-27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