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子见南子”疑案再考:孔夫子做了错事么?

来源: 2022-11-19 08:48:00 人气:
字号: 小号| 大号
【内容导读】“子见南子”疑案再考 孔老夫子如果也做过“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儿,那就是“见南子”了。《论语·雍也》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十三经注疏》引汉代孔安国注:“南子者,卫灵公夫人,淫乱,……矢,誓也

“子见南子”疑案再考:孔夫子做了错事么?“子见南子”疑案再考:孔夫子做了错事么?

  “子见南子”疑案再考

  孔老夫子如果也做过“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儿,那就是“见南子”了。《论语·雍也》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十三经注疏》引汉代孔安国注:“南子者,卫灵公夫人,淫乱,……矢,誓也。子路不说,故夫子誓之。”朱熹《集注》:“而子路以夫子见此淫乱之人为辱,故不悦。矢,誓也。 所,誓辞也。……否,谓不合于礼,不由其道也。厌,弃绝也。”李泽厚译文:“孔子拜会了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如果做了错事,老天会惩罚我!老天会惩罚我!’”今人对该章的注译多与此大同小异。

  如此记载和解释,使“子见南子”扑朔迷离:孔子会见了漂亮而淫荡的女子,引起他的学生反感了(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这倒罢了,关键是见到学生不高兴,孔子赶紧发了“老天会惩罚我”的毒誓,岂能不让人多心?难怪贬孔者往往拿这事做文章,林语堂在“五四”“打倒孔家店”的风潮中,写了独幕剧《子见南子》,被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曲阜)的师生上演(1929年),导致孔子后裔联名上告到教育部,惊动了蒋介石,亲敕“严办”,轰动一时。

  如此理解,几个关键字眼的解释是:矢=誓(发誓),所=若(如果),否=错(做错事),之=我(代指孔子自己)。让人疑惑的是:1.“矢”通“誓”可以接受,古籍中有许多用例,问题是是不是“发誓”义?2.“所”一般是辅助性代词,做假设连词“若(如果)”则不常见。3.“否”义为“错(做错事)”,也很勉强。4.古汉语的“之”一般是指示代词,可代指第三人称“他”或“它”,但“天厌之”的“之”,意思是“我”,也不合常规用法。 

  认为“夫子矢之曰”之“矢”通“誓”,历来很少异议。关键是是否“发誓”义?杨伯峻、李泽厚都译“夫子矢之曰”为“孔子发誓说”,显然“之”没有着落,被忽略了,暴露了这种注释的缺陷。《仪礼·大射》:“司射西面誓之曰:‘公射大侯,大夫射参,……’”又《国语·越语上》:“句践……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可见“之”是“誓”的对象,即听众,就“誓之曰”引出的话来看,是上对下严肃的、正式的辞令,即“告诫、命令”。上引《仪礼》中的“誓”,《十三经注疏》中引郑玄注:“誓犹告也。”《尔雅·释言》:“诰、誓、谨也”,郭璞注:“(诰、誓)皆所以约,勤谨戒众。”《周礼·春官·典命》:“誓于天子。”孙诒让正义曰:“约言为誓,引申之,凡策命有诰戒之辞亦得谓之誓。”《逸周书·世俘》:“用小牲羊犬豕于百神水土于誓社。”孔晁注:“誓,告也。”可见,“夫子矢之曰”之“矢”通“誓”,义为“告诫”,而非“发誓”,句意是“夫子告诫子路说”。

  臧琳《经义杂记》:“凡古人誓多云‘所不’,《左传·僖二十四年》:重耳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可证。……此记者约略之辞,‘所不’下当更有誓辞。”可知,把“所”解释为“若”的思路是:“予所否者,天厌之”是誓词,誓词中“所”训为“若”。但是“予所否者,天厌之”和“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到底是不是同一句式,两个“所”字是否同义,则需要斟酌、论证。请比较以下三个句子:

  A.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左传·僖二十四年》,对未来可能情况的假设)

  B.予所否者,天厌之。(《论语·雍也》,对既成事件的解释、说明)

  C.女所营者,水皆至,灭表。(《战国策·齐韩魏共攻燕》,对既成事件的解释、说明)

  B.与C的结构类同性超过B与A,所以B与C为同构,B与A只是近似。很明显,“予所否者,天厌之”之“所”应该与“女所营者,水皆至,灭表”之“所”同义,不应和“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之“所”同义。那么,此“所”何义?

  “女所营者”是典型的“所”字结构,意思是“你们所营造的(军营)”,“所”是辅助性代词,指“营”的对象,正如“你所说的”“所”,指“说”的内容。“所”字结构中“所”后必须是动词,问题是,“予所否者”中,“否”和“不”都不是动词,因而臧琳怀疑“‘所不’下当更有誓辞”。把“否”解释成“做错事”等动词,显然是强为之解。

  原来,此处“否”当为“鄙”之借字,《论衡·问孔篇》两次引“予所否者”都作“予所鄙者”,可知王充所见《论语》“否”必作“鄙”。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所否:郑缪方有反,不也。王弼李充备鄙反。”认为读“否”(方有反)为郑玄的“缪(谬)”,正确读音“备鄙反(即:bǐ)”。据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古代“否”和“鄙”音近,都是“帮母之部”。古籍中常通用:《尚书·尧典》“否德忝帝位。”《史记·五帝本纪》引作“鄙德忝帝位。”由于“所……者”之间只能是动词,“不”“否”都不具备处在这一位置的条件,只有“鄙”才能使句子文通字顺。则“予所否者”实为“予所鄙者”,即“我(们)所鄙弃的”。

  各家把“天厌之”的“天”理解为“上天”、“老天”,“厌”理解为“厌弃”,这没有争议。关键是“之”指代谁?是否孔子?这种宾语位置上的“之”指代说话者的情况极其罕见,目前古汉语虚词和语法著作中都没有列出这一用法,即是说,认为“之=我”属于孤例。

  我们认为,此处“之”代指前文的“予所否(鄙)者”,具体指“见南子”一事。那么,“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即:“我(们)所鄙弃的(东西),天(也)厌弃它,天(也)厌弃它!”

  从事理看,使“子路不说”的是“见南子”。那么子路是对“见南子”“不说”呢,还是怀疑孔子在“见南子”时做错了什么才“不说”呢?作为“君子坦荡荡”的孔子,如果不心虚,他见“子路不说”,首先会认为是因为“见南子”,不会肯定地认为子路怀疑他做错了什么才不高兴的,孔子要回答和解释的,也应该针对“见南子”一事。南子作风不好,又插手卫国政事,正是“予所鄙者”,那么去“见南子”,当然也是“予所鄙者”,孔子要解释和说明的是“见南子”一事,表示“天厌之”,自然也是表示自己的不乐意和无可奈何。言外之意是:不仅你子路不高兴,我们谁都不高兴。

  • 春秋和战国的本质区别(春秋和战国的区别是什么)

    1、春秋和战国的本质区别是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春秋时候诸侯国内以封地为界,战国时期则把封地全部变成郡县,建立了集权统治。春秋和战国在军事、经济上也有很大的不同。2、另外在对周王室的态度上也发生了转变,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对周王还心存敬畏,还不敢称王。到了战国,各大详情>>

    2023-05-27
  •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2023-05-27
  • 五四运动领导者 五四运动领导者和主力

    1、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是胡适、陈独秀、林长民和蔡元培。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或革命家或文学家,由他们领导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以学生为主,并有广大群众及各详情>>

    2023-05-27
  • 诗圣是谁的称号 诗圣是哪个诗人的称号

    1、诗圣是杜甫的称号,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和李白并称为“李杜”。有句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中的“李杜”就是指的李白和杜甫。 2、杜甫少年时,曾先后游历了吴越、齐赵等地。期间,他科举不是很顺利,去洛阳考科举,没有考中。三十五岁去长安考科详情>>

    2023-05-27
  • 唐代历代皇帝排列顺序

    1、唐代历代皇帝排列顺序如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 -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详情>>

    2023-05-27
  • 先东汉还是先西汉(历史上先东汉还是先西汉)

    1、历史上是先西汉再东汉的,西汉的起始时间为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王莽废除末帝,自立为帝,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统一天下,沿用汉作为国号,史称东汉,定都洛阳。 2、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发展的文明古国,从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再到后面的唐宋元详情>>

    2023-05-27
  • 金代皇帝列表 金代历代帝王

    1、金(1115年-1234年),或称大金、金国、金朝,是位于今日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创建人为金太祖完颜旻,国号金,建于1115年,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后迁都中都,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 2详情>>

    2023-05-27
  • 榆关是现在的哪里 榆关是现在的哪个地方

    1、是现在的山海关。2、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山海关位于明长城东端,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向北是辽西走廊西段,地势险要,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称其为“碣石道”。关城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冀辽在此分界。3、山海关在1990年以详情>>

    2023-05-27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