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为什么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来源: 2022-11-18 22:56:00 人气:
字号: 小号| 大号
【内容导读】位于陕西省黄帝陵内、由程潜题写的“人文初祖”匾额。 人们常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这一称号是怎么来的,它有哪些深厚的文化内涵?弘扬黄帝文化对我们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育民族精神,有哪些积极意义? 特

为什么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为什么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位于陕西省黄帝陵内、由程潜题写的“人文初祖”匾额。

 

    人们常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这一称号是怎么来的,它有哪些深厚的文化内涵?弘扬黄帝文化对我们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育民族精神,有哪些积极意义?

    特邀嘉宾

    韩震(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刘志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赵馥洁(陕西省社科联主席、西北政法大学教授)

    称黄帝为“人文始祖”是充分肯定黄帝对中华文明史的开创作用

    主持人:人们常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赵馥洁:所谓“人文初祖”是指黄帝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开创者,他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先河,在铸造中华文明的历史上起了奠基作用。自古以来人们对黄帝的推崇就是充分肯定黄帝时代在中华文明开创史上的地位,所以,黄帝才被称为“人文初祖”。

    刘志琴:古史相传,在黄帝以前没有衣裳屋宇,从黄帝伊始才有了衣服、房屋、舟车、耕作和蒸谷为饭,采药为医,创字为文等等,这就说明黄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也是中华文明及生活方式的缔造者。这些传说虽然是半虚半实,却是人类生存历程的反映。“人文初祖”确切地表述了祖先与生命同在,文化与生活共存的原始意识。

    主持人:“人文初祖”这一称号是怎么来的?其真正含义是什么?

    刘志琴:“人文初祖”一词,见于国民党元老、书法家程潜于1938年在黄陵的题词,1980年第一次大规模祭黄的公告中明确使用这一概念,1983年邮电部发行的“人文初祖殿”邮票,使得这一题词传播到全国。“人文”与“初祖”作为词汇,古已有之,但两者并未合成词组。在出土的东汉铭文中已有“黄帝初祖”的记载,人文则始于《易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把二者结合起来,创生出“人文初祖”的新理念,不是两个词汇的简单相加,而是现代精神对接传统观念的化合,这种化合具有天然性,因为中华民族从初祖黄帝开始,就凸显了强烈的生命和生活意识。

    赵馥洁: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形象,既是“民族始祖”,又是“人文初祖”。史载的黄帝时代的很多文明创造成就,虽然既不能毕其功于一个时代,也不能归其功于黄帝一人,但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却表达了中华民族对文明创造的赞美,对文明创造者的崇敬,对文明创造精神的崇尚。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实质就是进行文明创造。黄帝既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又培育了中华民族崇尚文明的人文精神。正如于右任先生1918年在谒黄帝陵诗中赞云:“独创文明开草昧,高悬日月识天颜。”黄帝在很多文献中被作为中华民族的代名词使用。鲁迅的《自题小像》中所说的“我以我血荐轩辕”一句,实际上就是以对轩辕的尊崇来指代对中华民族的深爱。

    黄帝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

    主持人:经历五千年之久的“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帝文化中主要蕴涵着哪些民族精神?

    赵馥洁:首先是一种“养性爱民”的道德精神。黄帝不但是中华伟大文明的奠基者,而且是高尚道德的典范。他不但个人道德高尚而且着力实行德治,“修德抚民”,从而使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所以,追念祖先的目的不只是血缘上的认同,更重要的是为了学习和继承祖先的高尚道德,以优化民众的道德风尚。第二,还有一种追求统一和谐的社会理想精神。在关于黄帝的历史记述和神话传说中,蕴涵着很多中华民族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和向往。黄帝梦游华胥的神话就充分表达了人们对民风淳朴,没有爱憎之分,没有亲疏之别,没有利害冲突和斗争杀戮,天下大治,国泰民安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文献记述和神话传说,虽未免有后人理想化和夸张的成分,但其中所蕴涵的乃是中华民族追求政治清明、天下和谐的美好社会理想。

    “黄帝文化”中蕴涵的崇尚道德、追求和谐和振兴中华等丰厚的精神内涵,乃是中华民族所共同认可的价值,从而也就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团结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激励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因而也是我们今天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资源。

    奋力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是黄帝文化特别是祭祀文化中的核心取向

    主持人:每至“清明”前后,一些地方都会举办不同形式和规模的祭祖活动。如何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这些祭祀活动?

    赵馥洁:祭祀黄帝、纪念黄帝由来已久,源远流长。据考,汉武帝祭祀位于陕北的阳周(汉代地名)桥山黄帝冢,这是帝王最早拜谒黄帝冢的记载。至元代,对黄帝的祭祀进入一个新阶段,黄帝从古族的“初祖”逐步演变成更多民族的“共祖”,尤其是元、清等王朝的建立,标志着逐步形成了对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认同。我们祭祀黄帝、纪念黄帝的根本意义就在于从黄帝文化中发掘、汲取宝贵的民族精神资源,为不断延续这些精神血脉而努力。

    刘志琴:从20世纪以来,祭黄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908年辛亥革命前夕,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在陕西黄陵,告祭黄帝。参加公祭者痛感于华夏沦丧,九州陆沉,人人泪流满面,有的失声痛哭,此次祭黄实际上成为反满的誓师大会,祭文也被称为“誓墓文”。可其中的一些种族主义的偏颇,并不利于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理想,所以清朝统治被推翻后,孙中山一就任临时大总统,就宣告平等对待汉、满、蒙、回、藏各族同胞,以五族共和代替反满,成立“中华民族大同会”,并将“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载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宪法上保障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大业。第二次高潮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公祭黄帝陵达六次之多,共产党两次发表《祭黄帝陵文》,毛泽东同志亲笔起草,强调“万里崎岖,为国效命”,“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第三次高潮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与前两次不一样的是,祭黄的规模空前盛大,吸引了大量的海外华人,世界各地的侨胞每年都派有祭祖团回国参祭。很显然,祭祀的主体,已从中华民族扩展到全世界的华裔,这充分显示黄帝作为共祖已被全世界华人所信仰,这是超越了不同社会制度的最大范围的文化认同,是团结华人最具有凝聚效应的精神力量。

    赵馥洁: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大量祭词、祭文、颂诗、赞语中,其内容大体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追述黄帝伟大的历史功绩,赞颂黄帝的崇高人格,另一方面则是表达着当时祭祀者和人们的价值追求,体现着当时人们从黄帝文化中所汲取的民族精神。由于不同时期人们所身处的历史条件不同,所面临的历史主题、历史任务有别,所以在祭祀中所表达的价值观念和体现的精神取向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但从总的内容观之,祭祀黄帝时所体现和弘扬的精神主旋律则是繁荣祖国、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这一点在近现代表现得尤为显著和突出。    “多元一体格局”为当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集体认同的基石

    主持人:这样祭祀先祖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过程。如何从民族认同的角度看待黄帝文化?

    韩震: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这种格局,不仅奠定了中国在古代的辉煌历史,而且为中华民族在当今的伟大复兴确立了集体认同的基石。因为地理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原因,中华民族形成了很强的文化向心力,中国人数最多的汉族,就是在这种向心力的推动下民族不断融合的产物。譬如,炎帝与黄帝的传说,就是不同部落融合的表征。在历史中,各民族相互吸纳,经过征服、杂居、通婚、迁徙和融合,逐渐形成“汉族”。汉族的文化共同性要超越其血缘的共同性。这种把多元融合为一的力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显然,在汉族中吸纳了许许多多的民族血脉。

    与此同时,不同的民族之间只要接触多了,必定有文化融合。文化融合得越多,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重叠部分就会越大。其他少数民族对统一国家的认同也非常强,这主要是文化融合与文化认同的结果,这对保持边疆的稳定起了很好的作用,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格局是中国国家认同的历史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概念。在其中,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是既然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平等成员,所有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共同性应该大于差异性。统一国家内部的民族,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政治制度。所以,我们一方面是相互承认和尊重差异,另一方面应该建立国家内部所有民族之间的共同性。在中国,这个价值共同体就是由56个民族共同构成的中华民族。现在,在统一国家的框架内,进一步增加文化共性基础,同时塑造出明晰地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中华民族特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

    弘扬人文初祖的新理念,这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资源


    主持人:如何以今天的视角,看待缅怀黄帝的现实意义?

    刘志琴:“人文初祖”突出的是对“人”的观念。“人”是什么?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21世纪是人的世纪,是高扬人文精神的世纪,这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主流。追寻先祖的活动只有遵循“以人为本”的诉求,才能进入新的高度。当前的改革开放处在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新阶段。“以人为本”是第三次思想解放的号角,这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强大动力,它需要发掘和调动历史上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思想资料。对黄帝的缅怀,重在弘扬人文初祖的新理念,突出中华民族初创时期珍视生命与重视生活的主题,这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资源。

  • 春秋和战国的本质区别(春秋和战国的区别是什么)

    1、春秋和战国的本质区别是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春秋时候诸侯国内以封地为界,战国时期则把封地全部变成郡县,建立了集权统治。春秋和战国在军事、经济上也有很大的不同。2、另外在对周王室的态度上也发生了转变,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对周王还心存敬畏,还不敢称王。到了战国,各大详情>>

    2023-05-27
  •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2023-05-27
  • 五四运动领导者 五四运动领导者和主力

    1、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是胡适、陈独秀、林长民和蔡元培。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或革命家或文学家,由他们领导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以学生为主,并有广大群众及各详情>>

    2023-05-27
  • 诗圣是谁的称号 诗圣是哪个诗人的称号

    1、诗圣是杜甫的称号,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和李白并称为“李杜”。有句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中的“李杜”就是指的李白和杜甫。 2、杜甫少年时,曾先后游历了吴越、齐赵等地。期间,他科举不是很顺利,去洛阳考科举,没有考中。三十五岁去长安考科详情>>

    2023-05-27
  • 唐代历代皇帝排列顺序

    1、唐代历代皇帝排列顺序如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 -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详情>>

    2023-05-27
  • 先东汉还是先西汉(历史上先东汉还是先西汉)

    1、历史上是先西汉再东汉的,西汉的起始时间为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王莽废除末帝,自立为帝,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统一天下,沿用汉作为国号,史称东汉,定都洛阳。 2、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发展的文明古国,从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再到后面的唐宋元详情>>

    2023-05-27
  • 金代皇帝列表 金代历代帝王

    1、金(1115年-1234年),或称大金、金国、金朝,是位于今日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创建人为金太祖完颜旻,国号金,建于1115年,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后迁都中都,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 2详情>>

    2023-05-27
  • 榆关是现在的哪里 榆关是现在的哪个地方

    1、是现在的山海关。2、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山海关位于明长城东端,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向北是辽西走廊西段,地势险要,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称其为“碣石道”。关城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冀辽在此分界。3、山海关在1990年以详情>>

    2023-05-27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