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专家揭示“居民膳食指南”修订背后的故事

来源: 2017-11-04 11:00:58 人气:
字号: 小号| 大号
【内容导读】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刚刚发布,对人群划分更细,标示也更一目了然。事实上,早在1989年,中国营养学会便进行了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对居民营养实践指导的尝试。

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刚刚发布,对人群划分更细,标示也更一目了然。事实上,早在1989年,中国营养学会便进行了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对居民营养实践指导的尝试。是年首次发布的“指南”,将指导意见浓缩为8句话40字的表述。此后1997年、2007年、2016年的三次修订,也均各有侧重。

作为多次参与修订的专家,北大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揭示了“指南”的调查与修订依据。这部致力于引导人们健康生活的“吃动宝典”,同时也是近三十年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最为浓缩而直观的体现。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修订时机

大型调查新数据+科学研究新进展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几次修订平均间隔大约为10年。马冠生笑言,这种“规律”并不是刻意而为。“美国每五年修订一次,已经形成制度化了,我们目前为止还没有具体的规定。”

马冠生介绍,组织修订通常有几方面的考虑。一是在相应年代,会有全国范围的大型调查。如1982、1992年分别进行过全国营养调查;1984、1996年开展过糖尿病抽样调查;2002年做了一个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最近完成的是2010-2012年的调查。“有了这些全国的数据,能清楚地分析了解一段时间内我国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和营养问题。”

再者,旧版本的修订也与营养科学研究不断取得进展息息相关。主持修订2007版“指南”关于饮水部分时,马冠生曾留下一个遗憾:没有居民日均饮水量的具体数据作为参考。只能根据能量代谢一个千卡大约需要一毫升的水来推断,提出轻体力活动、一般温度湿度下,每天饮水至少1200毫升的建议。

然而,饮水量更科学的办法应该是根据人们的实际摄入量来制定。“水是比较特殊的,有饮用、食物、体内新陈代谢三个来源,饮用的量就是以大家实际的平均饮水量作为推荐。”于是,在随后的2009、2010年,马冠生牵头分别开展上海、成都、广州、北京四个城市的成年人摄水量与儿童少年摄水量调查。

水是比较特殊的,有饮用、食物、体内新陈代谢三个来源

具体操作中,调查人员先选定目标人群,测量其常用的喝水杯容积。让其在接下来7天内记录每天饮水的杯数,从而得出日均饮水量。

四座城市的成人日均饮水中位数为1488毫升,男性为1679毫升,高于女性的1370毫升。据此,2016版“指南”中将推荐日均饮水量设定为1500至1700毫升,比上一版的“至少1200毫升”精准了不少。

而与饮水研究的新进展类似,新版“指南”首次于正文中加入“控糖”表述,也是基于近十年一系列有关糖与龋齿、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等研究成果的面世。“我们对这些研究进行循证和分析,不断产生的新内容促使了指南的修订。”马冠生表示,今后随着国民营养健康监测系统的建立,国家有更多的投入,可能会为膳食指南的制度化、常规化更新提供基础。

“当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如果我们的膳食消费变化不是特别快,也没有新的发现,那就没有必要老生常谈,非得隔多少年就去修订。”

改进效果

奶豆不易增&油盐不好减

在多年调查中,马冠生发现,一条建议写入“指南”容易,而真正使其对人们的生活、饮食、消费习惯产生影响,则需要长久的坚持和推广。

例如,1997版“指南”的第三条专门强调,“要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2007版和2016版继续对此进行了强调。

“因为从近十年情况看来,我国居民奶类、大豆的消费并没有显着增加。”马冠生分析,这与人们一直以来的消费概念有关。“奶不是一种传统的膳食组成,很多人认为,有特殊情况,比如‘老弱病孕’才喝奶,过了某个阶段就不需要奶制品了,实际上奶制品有非常全面的营养。”而一些误导,诸如“牛奶致癌”的声音,十几年间时不时就冒出来。再加上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使人们对奶制品的消费信心大打折扣。

至于豆制品,马冠生认为人们可能对其存在偏见,觉得这种植物性食物的营养不如动物性食物好。

另外豆制品也需要不同的加工形式和口味,以满足人们需求。“简单类比的话,豆制品有点像西方人的奶酪,我们对豆制品重要性的认识和市场还没有发展到奶酪那种程度。

提倡人们多消费一些豆制品,无论从环境保护还是投入产出,都有非常大的优点,不是一个简单吃饭的事儿。”

此外,长期以来改善状况不佳甚至不降反升的还包括油的摄入与肥胖率的变化。欧美国家越是低收入水平、低文化水平、低社会地位的人群,超重率越高,我国模式则正好相反,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收入的人群,超重率也较高。

马冠生分析,二三十年间这部分人群吃的谷类食物在下降,动物性食物在增长,汽车的增加也令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更加普遍。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