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称帝后,为何在重大决策上屡屡失误?

孙权称帝后,为何在重大决策上屡屡失误?

()
中文名:
孙权称帝后,为何在重大决策上屡屡失误?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在传统观点中,孙权称帝作为一个分界线,将他统治的期间分成两个阶段。前期虽然不能说没有犯什么错误,但总体呈现一个励精图治的积极的精神风貌;而后期则出现了诸多重大决策失误,使东吴由盛转衰。 这种观点大体不错,但要注意的是,孙权作为一个颇有作为

三国名人推荐

在传统观点中,孙权称帝作为一个分界线,将他统治的期间分成两个阶段。前期虽然不能说没有犯什么错误,但总体呈现一个励精图治的积极的精神风貌;而后期则出现了诸多重大决策失误,使东吴由盛转衰。

这种观点大体不错,但要注意的是,孙权作为一个颇有作为的君王,他的统治后期虽然沉迷于政治斗争,从而在国家内部造成了严重的危机,但仍雄心不减,保持着对外的开拓进取。这种心态贯穿着孙权的一生。

当年鲁肃为其谋划的帝王之业,孙权始终铭记于心。如今虽然已经称帝,但这种帝王之业却非名副其实,和鲁肃所描绘的总括九州的汉高祖之业相去甚远,因此他仍想更进一步。

然而,一统天下却谈何容易?以曹魏之强,尚且和吴蜀两国拉锯了四十年以上,孙权凭借三州之地能挡住魏军的兵锋就已经不错了,进取中原更是遥不可及。

于是在正面战场未能打开局面的背景下,孙权便开始曲线救国,这一策略在黄武年间便开始了。

士燮去世后,交州刺史吕岱铲除了以其子士徽为首的不安定因素,平定了交州。随后向南海诸国宣扬东吴的风俗教化,一时间扶南、林邑、堂明诸国纷纷遣使朝贡。

孙权尝到了甜头,同时又在海外远航方面积累了相关经验,于是打算再接再厉,开辟夷洲和朱崖。

所谓夷洲和朱崖就是今天我国的台湾和海南,当时岛上尚处于原始社会,并无统一政权,孙权意图开拓二岛,主要目的是获取人口。

尤其是夷洲,相传岛上有数万户土著,这引起了孙权极大的兴趣。如能将其收入囊中,也不失为一件开疆拓土之功,同时这也能也加强他帝王的权威。

这件事引起了不少反对,以陆逊和全琮为首的众多臣僚认为海外蛮荒之地毒瘴横行,劳师远征很可能得不偿失。

不过孙权却一点没听进去,执意派出卫温、诸葛直以万人舰队出海。而且还将目标朱崖换成了亶洲。

亶洲到底是韩国济州岛还是日本九州岛难有定论,但这里却是传说中秦始皇当年派徐福寻找的蓬莱神山的所在之地。

由此可见孙权心态的变化,在权力的侵染下,这位独裁帝王愈发笃信天命符瑞,甚至开始有追寻长生不老的倾向了。

结果自然是悲剧的,虽然最后俘获了数千土著,但军中因水土不服导致疫病流行,损失十之八九,而亶洲连影子都没看到。

这让孙权大发雷霆,他没有选择直面错误,而是将责任推给卫温、诸葛直,随便寻了个借口将此二人处死了事。

平心而论,这次出海远征除了为台湾自古便是中国领土提供了重要依据以外,如此因小失大对当时的东吴政权几乎没有半点意义。而同一年孙权还在合肥被满宠击败,更是让他颜面扫地。

在一系列打击下,孙权没有反思自己,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辽东,准备酝酿一次更大规模的行动。

当初辽东公孙氏趁着汉末中原动乱之际形成割据,距今已经四十多年了,虽然实力远比不上魏蜀吴三国,但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其实孙权早在建安年间就开始与辽东往来了,只不过当时公孙氏的当家人公孙康不愿和江东接触,杀掉了孙权的使者,双方联系中断。而多年以后形势发生了变化,于是孙权又打起了辽东的主意。

黄武七年(228年),公孙渊夺取叔父公孙恭之位成了辽东之主,随后他遣人出使江东,而在他给孙权的上表中提到之前孙权曾派人到辽东,并和他有一番密谈。

前后裴校尉、葛都尉等到,奉被敕诫,圣旨弥密,重纨累素,幽明备著,所以申示之事,言提其耳。(吴书)

虽说这次会谈的内容是个秘密,但考虑到当时公孙渊还没上位,于是可以推测,这或许是孙权用一定人力及财力对公孙渊进行了某种支持,最终得以推翻公孙恭,因此他才会在即位后第一时间联络孙权。

也就是说,公孙渊有可能是东吴扶植起来的。

辽东使者到来后,孙权又在黄龙元年(229年)安排了一次回访,命校尉张刚、管笃前往辽东,目的是宣扬他称帝一事,此后双方就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公孙渊的实力不是那些南海小国可以比拟的,如果能让其臣服,更加能塑造出一种君临四海,万国来朝的局面,加强他帝王的权威,这便是孙权的追求。

另外东吴历来缺乏战马,而战马正是辽东最为丰富的资源之一。后来曹魏使者提出用马匹换取江东特产,孙权欣然接受,可见他对马匹的渴望。

至于结盟抗魏一事,我想孙权不会将其看得过重,毕竟连蜀汉都无法对曹魏造成太大威胁,更不要说辽东了,公孙渊能制造点小麻烦就很不错了。

于是孙权在嘉禾元年(232年),派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再次前往辽东,应该是探讨称藩以及购买战马一事。可孙权没想到的是,他的行动早就被人盯上了。

此时曹魏已经察觉到公孙渊首鼠两端的本质,于是命汝南太守田豫都督青州兵马准备征讨辽东。虽然最终因为跨海远征难度过大未能成行,但田豫却准备了B计划。

当时航海技术并不发达,船队的航行路线只能是沿着海岸线而不能走直线,因此他算定东吴使团返回时必然要靠岸补给并躲避风浪,而最佳地点就在山东半岛的最东端成山(今威海市成山角)。

田豫所料一点不差,他在此守株待兔,当场斩杀周贺,东吴使团大部被俘,只有裴潜等少数人逃了回去。

不过,好消息并非一点没有,仅仅一个月后,公孙渊的使者校尉宿舒和郎中令孙综就来到江东,表示愿意称藩,并赠送大量礼品。

当年孙权向曹魏称臣,对曹丕来说算是一个极大的功绩,这也是他不听劝告执意给孙权封王的原因。如今有人向孙权称臣,他的帝王之业就更加名正言顺了。

大喜过望之下,孙权决定派出一个空前规模的使团前往辽东对公孙渊进行册封,不仅为了宣示国威,同时也能尽量避免上次那样小部队被魏军吃掉的悲剧。

这件事一石激起千层浪,朝中的反对声远比之前征讨夷洲大得多。

张昭当即指出公孙渊反复无常,不可信任,他惧怕遭到曹魏的打击所以才利用江东为外援,到时候很可能会变卦。出动这么多人风险太大,一旦有所闪失损失巨大不说,还会成为天下人的笑柄。

此时的张昭早已失宠,虽然地位仍然很高,但刚愎自用的孙权却根本不信任他,反而大为恼火,几乎要将其杀害。

可张昭却尽显士大夫的风骨,他丝毫不惧,指出当初吴夫人临终时遗命托付,因此才直言进谏,孙权听后这才作罢。

另一位出言反对的重量级人物是丞相顾雍,他表示要以死相谏。

顾雍这么沉稳的人,这次却表现得如此激动,可见孙权的决定是多么危险。当初公孙渊上位前或许得到过东吴的支持,但那早就是过去时了,辽东鞭长莫及,东吴根本不可能控制得了他。

然而孙权却依旧无动于衷,反而命人将顾雍“叉出去”了。

吴丞相顾雍谏孙权曰:"公孙泉未可信,后必悔也。"权入禁中,雍后随之,顿首曰:"此国之大事,臣以死争之。"权使左右扶出。(太平御览)

张昭和顾雍分别是江北士人和江东大族的代表,他们异口同声反对此事,恐怕就不能以江东人没有开拓进取之心来解释了,这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孙氏父子出身寒门,以军功起家,又靠法术统治江东,他们的观念和儒学士人是格格不入的。

儒学士人主张以民为本,轻徭薄赋,施行德政,体现在军事策略上自然是偏保守。在他们看来即使要去辽东,派个几百人就足够了。

对于士大夫来说无论何种出身地域,都秉持着相同的看法。而从身份角度来看,哪怕是以军事才能见长的陆逊也不例外。而这和孙权的帝王之业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虽说他们的观点有些显得缺乏进取之心,但具体在辽东这件事上却是正确的,他们旁观者清,能够察觉其中的巨大风险,可惜孙权却不这样想。

报聘辽东风险大收益也大,只不过只是孙权一个人的收益罢了,士大夫们看不到这些。

这时候孙权已经无法退缩了,或者说他硬着头皮也得坚持下去赌一赌。

自从称帝以来就没什么好事,在军事领域连续遭到挫败,如果这一次再被士大夫们压一头,他的威信何在?此时孙权的心态和当初的曹休类似,他已经丧失了理智。

最终孙权还是在嘉禾二年(233年)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率万人规模的庞大舰队出发了,而他们将踏上一条不归路。

一年前田豫大败吴军一事对公孙渊造成了极大震慑,他已经看出东吴无法在实质上对自己进行什么援助,一旦惹恼了曹魏,到时候面对征讨大军还得他自己应付。既然如此,接收东吴册封又有什么意义呢?

至于说公孙渊贪图财物,我认为倒不至如此,因为这些礼品本来就是要送给他的。

其实公孙渊的判断大体不错,两头讨好的手段已经玩不转了,只不过他唯一失算的一点是,到了如今这个地步,曹魏解决辽东这个后顾之忧已经势在必行,他即使一味讨好也难以逃脱被剿灭的命运,此时他唯一的活路就是交出兵权到洛阳以一个富家翁的身份度过余生。

可是让一个土皇帝变成土财主,他又岂能接受这个落差呢?

等孙权的使团抵达辽东后,公孙渊立刻露出了真面目,一番激战后,使团中主要官员被悉数杀害,其余俘获的兵卒则流放到边疆苦寒之地。

消息传到江东后,孙权怒不可遏,这是一次比远征夷洲的失败更大的打击,不仅损失巨大,还让东吴国威尽丧。

虽说孙权未必想不带这个结果,但作为一个威震东南的帝王,自己的颜面竟被公孙渊这样的跳梁小丑践踏于足下,这让他岂能容忍?

盛怒之下,孙权决定发兵亲征辽东以雪此恨。

其实走到这一步,孙权本人责任最大,他为了帝王的权威一意孤行,不听忠言,最后丧师辱国也是意料之中。

可孙权早就不复当初理智务实的心态,变得像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以这样的心态走上牌桌一把梭哈,怎么可能有好下场呢?怒而兴师是兵家大忌,之前的刘备就是个鲜明的例子。

辽东虽然实力弱小,但也不是泥捏的,后来司马懿以四万精兵征讨尚且用时一年,东吴若想平辽所需兵力时间不可能会更少。

何况以当时的技术手段以及后勤补给能力,根本不可能支持数万人出海远征,一万人已经是极限了。孙权的计划完全不现实。

面对君主的疯狂,南北士人们再次站到了一起,陆逊、陆瑁、薛综等人各自苦苦劝谏。

好在孙权最终最终还是保持着一丝理智,打消了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也让东吴免去了一场浩劫。

后来司马懿出兵辽东,公孙渊走投无路之下向孙权求援,孙权的援兵第二年才赶到,而那时公孙渊早就覆灭了。最后东吴捞了一点便宜后返回,算是挽回了一丝损失。

不过报聘辽东一事还有其他收获,使团中秦旦、张群、杜德、黄疆等六十人被安置在玄菟郡,他们趁辽东军不备逃了出来,意外打通了和高句丽的关系。

高句丽也是有马的,不过孙权却再也不敢派大规模使团去辽东了,因此由于船只不足只带了八十匹马回来。

而这样小规模的交往也被曹魏破坏了,嘉禾五年(236年),高句丽在曹魏的强大压力下杀死孙权使者胡卫,东吴和高句丽的邦交宣告终结。

就在这一期间,孙权在正面战场也连连受挫。

嘉禾二年(233年),孙权率军再攻合肥,没想到满宠在远离施水的地方修建了合肥新城,孙权不知所措,在船上停留了二十天不敢轻举妄动。

满宠估计孙权不会这么无功而返,那就太丢人了,至少也得上岸炫耀一下武力,于是暗中埋伏精兵六千,等待吴军自投罗网。孙权果然上当,被斩首几百人,还有不少人被赶到水中溺毙。

第二年孙权为配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卷土重来再攻合肥,结果又一次为满宠所败,侄子孙泰战死。孙权见难有进展,又恐曹睿亲率的援军即将赶到,于是灰溜溜地撤退了。

在军事和外交领域的接连失败,让孙权的心理更加失衡。在自己的权威连遭打击下,他唯恐儒学士大夫会因此得势,从而威胁自己的统治,他会用一切手段对其进行打压,吕壹在嘉禾末年的崛起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这种激烈的政治斗争,说好听点是帝王心术,其实还是走了邪路,为此影响国策,做出不理智的判断更是不明智。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才是正途。

吕壹案风波结束后,孙权逐渐回归理智,缓和了内部关系,准备再次将精力放在对魏战争上。如今曹芳初登大位,曹魏主少国疑,正是一次好机会。

可惜理想虽好,现实却再次给了他当头一棒。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雍正王朝中死鹰事件的主谋到底是谁?

我们国家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学时期只能在课本中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雍正王朝中死鹰事件的主谋到底是谁?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被任命为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巨鹿之战项羽一战成神 项羽当初拥有多少军队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巨鹿之战项羽一战成神 项羽当初拥有多少军队这一内容。秦朝完成一统后仅仅存活了14年就被推翻,这其中最大的转折点就是巨鹿之战。而详情>>

山东省的即墨县,青岛市与烟台市之间,为何反复争夺了5次?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山东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淄博市、临沂市、枣庄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山东省的即墨区,也就是当年的即墨县级市、即墨县。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围绕即墨县的归属,青岛市与烟台市之间,先后反复详情>>